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我眼中的國際觀:「處變不驚」與「柔軟身段」的遊走能力



作者:田育瑄

在新加坡機場我聽到幾個台灣太太討論到目前台灣的教育與環境:

「台灣的新聞每天都播一樣的,從早到晚什麼時候切進去看都沒關係,反正都一樣」A太太說。
「對阿,我希望小孩有多一點機會接觸到國際新聞,不然連我們自己都變成井底之蛙了!怎麼教育小孩?」B太太說。
「是阿,除了語言之外,還有很多是不同的文化與感受,要是不從小培養,長大就來不及了!」A太太沒好氣的說。
「像我上次出國回來,我兒子…」B太太繼續分享。

當時,我心中浮現幾個問題,我們希望小孩從小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國際新聞的接收對我們和孩子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國際觀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從小,我們都曾被「國際觀」這三個字綁架,大部分都是因為「國際競爭力」。

MIT Sloan商學院首席招生官拉德.加西亞(Rod Garcia)受訪時,常被問到:「如何從來自全球的學生中,挑選國際領袖人才?」,他說:「我會觀察學生的兩個特質:一是『國際觀』,二是『領導力』」。

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在島內想做的事,都可能被國外影響,擁有國際視野,讓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只從自己國家出發,也能站在其他國家的角度,了解別人的動機,也能推測接下來的行動可能會影響誰。

而所謂的領導力,是全盤思考以後,做出決策的能力,在面對模糊的問題時,領導的關鍵不是快速,而是敢於決定,並善於做出好的判斷,而當一個人懂得更理性、周到的評判,就能與眾不同。

有自己的想法與判斷,不要等待別人下指令
網路讓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獲取想閱讀的資訊,獲取「國際新聞」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然而,懂得閱讀國際新聞只是起點,擁有更全面的思考,在遇到問題時,我們才能看得更加長遠,就像身上多了許多武器一樣,能讓我們「處變不驚」,把自己的劣勢變優勢、把經驗變機會;而在掌握到機會之後,更能以平穩扎實與柔軟的身段,面對接踵而來的難題。

在英國教書時,曾被問到:「你來自台灣,用的是繁體中文,但是我們需要的是簡體與拼音,你可以嗎?」,很多人開始學中文是因為中國的崛起,許多家長為孩子報名語言班,或是大學部開設初階課程,大部分都是以簡體中文為主,而台灣所使用的繁體中文在國際華語學習市場上,並不受特別受到青睞。

雖然當時飽受質疑,但我不因此打退堂鼓,走出台灣,原本是要「教導」語言的我,反而開始「重學」語言,我開始深入探索漢語拼音和簡體字型,並拆解為兩種不同的方式教學,對小孩子而言,用圖畫與拼貼的方式,讓他們知道字的「原貌」、「故事」,把重點放在「對話」;對大學生而言,則是帶他們除了學習使用語句以外,還要「聽新聞」,瞭解這件事中國為什麼這麼想,如果是英國會有什麼不一樣,培養學生對語言與文化的好奇。

當我懂得用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華語的使用與歷史脈絡之後,讓當時的我在教學上不僅掌握了更多工具,也能更加彈性的轉換,自然也就掙得更多的教學機會。

在地球村的時代,國際觀其實是一個起點,我們與鄰國的生存彼此相關,當我們有機會走出去,與其他國家的人接觸,除了要更多留一份心思累積國際經驗,也要對其他國家的人事物多一分關心與同理,因為面對困難的處變不驚與溫柔堅定的柔軟身段,才是讓你脫穎而出的致勝關鍵。


閱讀更多,請見我在換日線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