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貧窮家庭如何翻身?


作者:田育瑄

貧窮不再只是吃不飽、穿不暖,它影響孩子學習能力,及兒虐比例。專家指出,低收入、學歷低的父母,不代表不會教孩子,教育是扭轉貧窮的解方?

這是一個看似均富的年代,但貧窮與我們的距離其實比以前更近。貧窮藏在街頭巷尾,甚至你家隔壁。

與一九七○年代的赤貧(指無法獲致生存所需的基本需求)問題不同,這個時代的貧窮問題更為複雜。

貧窮的後果,不是單純的「吃不飽、穿不暖」,而是包括偏食、學力落差、兒童虐待等在內的多種兒童健康與教養問題。

貧窮的面貌正在改變。舉例而言,過去的刻板印象,以為貧窮的孩子都很瘦弱,但美國哈佛大學上月公布最新調查,指出低收家庭子女普遍因為營養不良而肥胖。

貧窮也不再是個別家庭的問題。英國倫敦大學研究指出,一個社會全體兒童的健康狀況及學業成就,並非與這個社會的「富裕」程度呈正相關,而是與這個社會的「均富」程度呈正相關。

據統計,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為西方國家中最高,是一富裕國家,但由於貧富差距大,美國兒童受虐甚至死亡的比例,比智利等家庭收入中位數較低、但貧富差距小的國家還高。

領導該研究的世界醫學會理事長、英國倫敦大學教授麥可.馬穆(Michael Marmot)指出,一個富裕又均富的社會,例如瑞典,對兒童才是最好的。

馬穆去年曾來台出席「二○一五台灣全球健康論壇」,並與總統馬英九會面。他長期研究貧窮與兒童健康問題,認為家庭教育是打破貧病負循環的終極解方。他也相信,對抗貧窮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不是個別低收家庭的問題。

對於一般小康家庭的家長,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吉爾.萊波雷(Jill Lepore)說:「首先請加強你對『貧窮』的認識。」

虐童家庭家長多數貧窮無助

萊波雷以去年震驚美國社會的麻薩諸塞州「無名寶寶」(Baby Doe)兩歲女童遭虐殺棄屍案為例,指出把孩子推向死亡的,是貧窮造成的家庭失能,不是惡魔般的父母。案發後,女童母親遭網友肉搜辱罵,出庭時總有路人對她豎起中指大喊:「殺嬰凶手去死!」萊波雷說:「正是這樣的偏見,把貧窮家庭推向更無助的境地。」

同樣的情形不只發生在美國。萊波雷提醒家長們:「同為父母,當你看到兒虐新聞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是痛罵施虐父母,大叫『殺小孩應該判死刑』?還是思考這個家庭出了什麼問題,你該如何幫助弱勢家庭?」

如果你的答案是前者,萊波雷說:「今天起,請改變觀念。貧窮不是死刑解決得了的。」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叫罵,他們會以為窮人就是壞人。

對於低收家庭的家長,美國芝加哥大學小兒醫學教授黛娜.薩斯欽德(Dana Suskind)說:「請改變你對『教養』的觀念。」薩斯欽德領導的研究發現,低收家庭的家長,本身學歷通常也較低,或者在學時成績不好,因此比較缺乏信心,覺得自己「讀書少、不會教小孩」,教養的事還是交給學校老師。

「因此,高收入的專業人士父母,在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內,與寶寶互動較多,平均會對寶寶說一千一百萬個字。低收家庭的父母,在寶寶出生後第一年內,平均只會對寶寶說三百萬個字,」薩斯欽德說。

這少說的八百萬個字,就成為孩子入學後學力落差的關鍵。薩斯欽德強調:「只要多對寶寶說話,就能刺激寶寶腦部發育。不管家長本身的學歷如何,這個效果都一樣。」她鼓勵低收父母,改變教養觀念,並非只有高學歷的父母可以成功教育子女。

馬穆和萊波雷都主張,對抗貧窮,政府應從教育著手,及早介入。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研究指出,政府每投入一美元在幼教上,就能為納稅人省下七美元因為犯罪而產生的支出,包括因為犯罪而產生的經濟損失、獄政及警政成本等。

讓貧窮家庭也能參加親職課程

英國倫敦大學實驗發現,提供低收家庭父母一年的免費育兒及親子共讀課程,五年後這些參與課程的低收家庭子弟,在健康狀況及學力表現上完全趕上富裕家庭子弟。

馬穆呼籲回歸根本,認為在一個文明國家,無論貧富,每一對父母都應該有機會上親職課程,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接受學前教育。政治上,這意味著政府應當把更多資源投入幼教和關懷弱勢家庭的社工項目。

萊波雷非常同意。她說:「現在的問題就是,服務窮人的計劃通常也很窮。」馬穆說:「貧窮的影響絕對是可逆的,科學證據已經給了我們充分樂觀的理由。」


原文請見《親子天下》貧窮家庭如何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