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想改掉孩子的壞行為,光靠處罰是沒用的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想改掉孩子的壞行為,光靠處罰是沒用的

孩子犯錯了,處罰有用嗎?德國符茲堡大學心理系教授安德拉斯.艾德(Andreas Eder)研究指出,只是單純處罰,很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變本加厲。
該研究結果同步發表於《實驗心理學》期刊,由德國符茲堡大學心理系教授安德拉斯.艾德(Andreas Eder)設計實驗。
實驗內容非常簡單,首先,請受測者看著前方螢幕上所投影出來的數字,並自行判斷該數字是比數字「五」來的大還是小,當受測者決定之後,必須再透過按壓前方的按鈕來告訴實驗人員他們所決定的答案;按鈕總共分為兩邊,左邊的按鈕代表的數字是從一到四,右邊的按鈕則是六到九。
在進行測試之前,所有的受測者都被告知說:「當你按下其中一個按鈕時,就有可能會被輕微的電流電到,但不會讓你受傷」。
艾德教授說:「這個實驗是以『觸電的恐懼』來當作實驗中的懲罰手段,測試當人們知道自己可能會被電到的情況下,是否會影響他們答題操作上的態度,我們則是假設受試者會相對謹慎」。
意外的是,實驗結果竟與假設恰恰相反,受測者們不但沒有刻意放慢,反而還以更快的速度壓下按鈕,對於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感到相當驚訝,因此歸納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單靠懲罰,並沒有辦法遏止特定行為。
處罰並非無效
對於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初步歸結為是由於驚恐、心跳加速與肌肉緊張而導致神經敏感所造成,「對於受測者來說,既然都會痛,那倒不如想辦法快點結束,長痛不如短痛」艾德教授表示。
不過當實驗內容換個方式的時候,卻又無法用同樣的方式解釋了。內容依舊是請受測者觀看數字判斷大小,唯一的差別是作答時,其中一顆按鈕的電流較弱,另一顆則相對較高。
結果顯示,受測者只有在按壓到電流較弱的按鈕時,才會選擇快速按壓,而當按到電流較高的按鈕時,儘管電流所帶來的疼痛程度可能更加劇烈,但受測者做答的速度卻沒有明顯的改變;因此,就研究結果來說,我們可以推斷受測者並非只是神經敏感,那麼到底又是哪些因素才會造成他們選擇快速壓下按鈕呢?
艾德教授認為:「由此可見,電流所意味的懲罰手段並不會壓制受測者的行為,相反地,當你經常使用『懲罰』當作控制他人行為的一種方法時,這樣反而會刺激他人更加頻繁的表現出相同的行徑;因此我們可以說,縱使後果對人們極為不利,但人類的大腦還是很容易會因為行為與接續觸發的反應而受到牽制」。
對於教學上來說,重點應放在讓孩子了解學習不會只有一條道路,而是有許多更好的替代方案可供選擇。
不過心理學家也強調,這並不代表著處罰完全沒用,只能說處罰不一定能抑制特定行為的發生,就像是受測者明知他們會被電得更慘,但還是會繼續按下按鈕一樣。
換句話說,給予孩子明確的行為準則,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取向,因為孩子唯有在清楚瞭解正確的行為後,錯誤的行為才會停止出現,因此,對於教學上來說,重點也應放在讓孩子了解學習不會只有一條道路,而是有許多更好的替代方案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