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孩童憂鬱指數,比你想像中更高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孩童憂鬱指數,比你想像中更高

當孩子露出悲傷、冷漠、拒絕等低潮的情緒長達兩到三週以上,家長們不但要有所警覺,同時更該密切注意孩子的行為;美國CNN電視網特別彙整出孩子面臨憂鬱時的癥狀,同時告訴家長該如何及早發現、並陪伴孩子走出情緒的黑洞。
誰都沒想到,偉大演員如總是在銀幕前散播歡樂、傳遞正能量的好萊塢演員羅賓威廉斯,最後居然會走向自殺一途。其實他早在生前就已經罹患相當嚴重的憂鬱症,誰都不知道,他的內心竟長期積壓著如深淵一般的痛苦;隨著他的離去,讓人開始思考,那些我們所愛的人,包括我們自己,是否也正遭逢著相同的困擾?
其實,不只是成人,孩子同樣也會面臨沮喪與焦慮的困擾,而且狀況比我們想像的還來得普遍。
研究發現,無論人口結構為何,每天都有近八%的成人以及二%的國小學齡孩童爆發憂鬱、焦慮與沮喪的症狀,研究更發現,其中有高達二○%的青少年長期遭受憂鬱的困擾。這個現象不但令人感到震驚,更傳達出嚴重的警訊。
家長該如何分辨孩子只是因為青春期的荷爾蒙變動而顯得暴躁易怒,還是憂鬱的前兆?以下是CNN提供給家長們作為判斷的觀察面向:
1.仔細觀察
如果家中的青少年已經呈現委靡、冷淡、失落的狀態長達兩周以上,同時開始不與朋友互動接觸、對平常喜歡從事的活動也表示興趣缺缺,並且隨時隨地散發著絕望的負面情緒,那麼家長可就要多加注意!
心理學家指出,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常伴有失眠、易醒、過度早起等現象發生,或是有著完全相反的表現,像是一睡就睡超過十二小時以上。但想要判別學齡孩童是否陷入憂鬱當中,就顯得更加複雜,因為孩童的徵兆並不一定吻合青少年或成人的情緒特徵,例如,很容易就哭個不停、不敢一個人入睡、或是隨時都很焦躁與好動,這些幾乎都是一般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現的行為,雖說他們並沒有「典型的憂鬱症狀」,但放大來看,當孩童的情緒與行為舉止已經漸漸超出你所理解的範圍,那麼一定是哪裡不對勁了!
2.尋求協助
著有《女孩,由妳定義》(Redefining Girly)一書,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作者瑪麗莎‧瓦第(Melissa Atkins Wardy)分享道:「我從沒有想過我八歲大的女兒竟有可能蒙受焦慮所導致的創傷經驗!在小學一年級時,她就曾嚷嚷著說不想上學,並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排斥,每天要她上學就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一開始我也不以為意,直到後來她演變成在前一天晚上會為此焦慮到無法入睡,我才驚覺到有所不對,於是立刻安排她去看醫生,後來治療了一年,一直到她升上二年級後狀況才逐漸改善」。
當孩子有所異狀時,家長們常會跟孩子說:「等你長大自然就會沒事的」;然而,當孩子的行為模式愈發異常,深入了解孩子遭遇的困難並尋求協助,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千萬不要掉以輕心、置之不理。
3.開口詢問
與其拐彎抹角,不如與孩子討論可能遭遇的問題,了解他們真正的感受。只要家長們願意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孩子們自然會感受到來自家長們的關心。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 San Francisco)心理學的教授漢倫(Hendren)表示:「通常會選擇自我了斷的孩子,絕大多數在事前都有一定的徵兆,只是旁人從未認真詢問或表明關切;要是家長對孩子有這方面的擔心和顧慮,不妨先從孩子身邊的朋友以及和師長間的互動作為觀察,並透過學校老師來瞭解孩子的狀況,與孩子聊聊他只是心情不好?還是心理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等等」。
「當孩子透露出活不下去的念頭,這就是相當明顯的警訊!尤其當孩子開始接觸酒精性的飲品就要更加注意,因為酒精會影響心理,讓人變得衝動冒險;主動提起並不是在提醒『自殺』的念頭,而是跟孩子一起釐清為何會感到如此的沮喪和憂鬱,對生活感到如此的束手無策,」身為醫療人員的戈登雷納(Gordon Renner)也提醒。
憂鬱並不是一個可以讓人侃侃而談的話題,但只要願意打開話匣子,就有助逐步朝著健康邁進;因此,務必要讓你身邊有此困擾的人知道,你不但願意了解他心中所遭遇的煎熬與苦難,更願意和他站在同一陣線,共同抵擋來自憂鬱的侵擾,更重要的是,絕對要讓對方知道,他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