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育兒倍感壓力?剛剛好的教養哲學
在資訊爆炸的21世紀,求好心切的媽媽們總感覺自己還能再為孩子多做些什麼;擁有一個3歲大兒子的作者梅爾特別於《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每位家長都需要學習「剛剛好」的哲學,這樣我們才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挪出空間給自己與孩子,感受親子間的成長與樂趣。
每位父母在迎接新生命來臨之前,總會在心裡擘劃滿滿的藍圖,因此在孩子出生後,老會覺得自己哪裡還做得不夠好。
同樣身為母親的瑞秋梅爾(Rachel Meyer)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分享,她回憶起幼時,母親除了在學校裡擔任音樂老師,平日還得負責幫教會宣道傳教,因此行程總是忙碌,所以兄弟姊妹們從小就得自行打理家務跟準備功課,但他們的父母總會特別將時間空出來,和他們一起用餐並一同消磨週末的時光,「在我們家中隨處都看得到書本和聽得到音樂,父母會在週日的時候帶我們上教堂做禮拜,我的父母親很早就灌輸給我們這樣的價值觀,那就是:感恩你所擁有的一切,凡事盡力而為」梅爾分享。
就在三年前,梅爾的兒子出生,為了孩子的教育,她與丈夫選擇移居波蘭,因為在兩人定居的舊金山相比,周遭環境對菁英的吹捧和成功的追求常令人感到窒息,更容易讓人陷入唯我獨尊的優越感,「我希望孩子知道,不是每個人的家裡都有台私人飛機,或老是把『暑假』當作動詞,非得塞滿行程不可」梅爾分享道。
梅爾認為,當個「剛剛好的父母」才能讓親子間珍惜彼此相處的時間,並且一同感受學習成長的樂趣,以下是梅爾與孩子渡過假期時光的五件事:
1.一起閱讀
我跟我的孩子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入所謂的閱讀狀態,像是在圖書館、公園長凳、睡前打個小盹、在餐廳等上菜,甚至是坐在車後座等出發上路的空檔都可以拿來看書;閱讀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當我看到孩子滿心期待地從圖書館抱著書回家時,我深深地知道,閱讀將會是我孩子一輩子的好習慣,光是這點就讓我感到心滿意足。
2.家庭時光
想要營造美好的家庭時光,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家人建立起固定的聚會時間,像是每個星期天早上一起製作鬆餅、一起打掃清潔,就能共享一段美好的時光;對於遠方的親戚,也可以寄封訊息表示關心,或是定期安排跟祖父母碰面,即使家人不常見面,仍舊得以串起情感上的連結。
3.聆聽音樂
音樂並不是奢侈品,對每個人來說,旋律和音符都是相當重要的;小的時候無論在家裡、學校或是教會,我的母親都會盡量讓我們沉浸在音樂的環境裡,至於現在,我則是在帶孩子上學的途中、晚餐的準備時間,或是跟孩子玩拼圖的時候,我都會放點爵士樂;另外,我也會帶孩子參加親子音樂班,讓他知道各式各樣不同的樂器,主要是希望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讓孩子感受到音樂的美好。
4. 出外踏青
每天都可以挪出一點時間安排和孩子出門走走,即使只是去附近的公園散步都好,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登山步道,或是去鄰近人車較少的地方踏青,呼吸新鮮空氣之餘,也能讓孩子發現大自然的奧妙。
5.心懷感恩
每天用餐前,我會帶著孩子一起禱告,儘管孩子還不是很清楚箇中涵義,但我們還是會帶著孩子一起參與,讓孩子知道生命中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我們希望孩子以更宏觀的視野尋找生命的意涵。
如果你沒有這種習慣,那麼也可以準備一張白紙,在上頭寫下最近讓你感到開心的任何事情,並對你目前得以豐衣足食與安全舒適的生活狀態好好說聲感謝。
透過把「閱讀、相聚、音樂、自然、感恩」作為每天生活裡的第一順位,那麼,孩子與你的生命過程中,彼此都將學會與懂得珍惜這簡單又美好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