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我該往研究這條路走嗎?」──諾貝爾獎得主給年輕科學家的 5 個建議


2018 年諾貝爾獎於近日陸續公布,看著榜單上的名字,或許你會覺得這些得主的成就離你很遙遠;然而,你是否曾想過,他們在 20 歲的大學生年紀時,也曾面臨生涯抉擇,他們是如何做選擇而影響了今日成就的呢?到了 40 歲,當他們的研究表現遇到了瓶頸,又有家庭小孩要養的時候,是否曾動過放棄的念頭?在走到人生後半段,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後,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呢?
如果現在的你正走在研究這條道路上,或是猶豫未來的方向,這篇文章就是為你而寫的。
保持懷疑,抑制想要「快答案」的衝動
起源於瑞典的「諾貝爾獎」,是由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1833 – 1896)所創立。諾貝爾是一位發明家,靠著專利獲得龐大的財富,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發明了炸藥;然而,最終他因為自己的發明被用在戰爭、死亡與破壞上而感到萬分痛心。一百年前,他立下遺囑,用一大部分的遺產成立基金會,提撥約 920 萬美元(約台幣 2 億 2600 萬元)所產生的利息作為基金,獎勵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發明家與傑出研究員,推動讓全人類獲益的改變。今年諾貝爾獎的每一個獎項,獎金為 900 萬瑞典克朗(新台幣 3100 萬元),若得主超過一位,則獎金平分或依比例分配。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是來自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本庶佑( Tasuku Honjo)教授,他堅持了 22 年終於成功研發抗癌新療法,本庶佑過去曾將許多關於免疫療法抗癌的研究成果投稿至相關期刊,當時卻因為種種原因,完全沒有任何一篇研究被採用,「我的 PD-1 研究,一篇都沒有上過 《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細胞》(Cell)。」他鼓勵研究員千萬不要因此放棄。
在接受專訪時,他曾數度提起,做為一位科學家,最重要的是「好奇心」與「勇氣」。不要相信權威與教科書,當你發現書中不合理的地方,必須心存懷疑,主動去思考原因,而不是只追求發表論文與速成的答案。
這是本庶佑一路以來秉持的信念,也是在一次次的落敗與無數個失望中淬煉而來的。
榮獲 2001 年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蒂姆.亨特(Tim Hunt)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中學時,他的老師曾在課堂上提醒學生:「你們要記得,不要一味地相信你所閱讀到的知識」,數據可能是對的,但也可能出錯,就算數據是對的,但因為每個人的詮釋不同,也可能會產生失誤。因此,你必須仔細推敲、思索,是否有其他的可能。
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秉持著求知、求真的精神,走上了荒煙漫草的未知道路,他們在年輕時也曾跟我們一樣疑惑人生的方向。以下是幾位諾貝爾得主在受訪時,分享給有心走向研究領域,或正走在這條道路上的年輕科學家的建議:
1. 身為大學生,我怎麼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當科學家?
榮獲 2008 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法國病毒學家法蘭索娃絲.巴爾-西諾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提到,她在大二的時候就想過這個問題,雖然在學期間學到許多知識,但她不了解這對她未來從事研究的關聯性,例如:研究生活長什麼樣子、如何從實驗得出結果等等。因此她向老師求助,「當時大學給我機會,讓我擔任研究志工,我選擇全部的時間都留在實驗室,還請教學長姊許多問題,甚至請他們幫我上課。我晚上和假日幾乎都在學習,雖然疲憊,但很快樂。」找到答案之後的她,再回去大學部上課時,考試表現非常好。因為她找到了對科學的熱情,更已經透徹瞭解背後的「為什麼」。
2. 如何選擇你有興趣的研究領域?
2012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布賴恩.科比爾卡(Brian Kobilka)分享,當你在挑選研究領域時,要確保這個領域能幫助你學習到更多技能。同時,在修讀大學、研究所與博士期間,也要接觸不同的科技工具,確保自己有利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習慣。這麼一來,在你畢業前,你切入問題的角度就會獨樹一幟,且當你精通一項科技工具,學習其他工具的速度就會更快!
同時,另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哈羅德.瓦慕斯(Harold E. Varmus)也提到,許多青年學者在選擇研究領域時,通常會考慮接下來三到五年內,這個議題的發展潛力。像是剛進入醫學研究領域的年輕學者,可能會想從事在短短幾年內就能影響目前醫界現有的治療方法的相關研究;然而,瓦慕斯認為他們更應該這麼思考:以肝病研究來說,在深入瞭解肝臟的運作狀態,從中發現發病期或潛伏期的肝臟運作機制有哪些不合理後,想想該怎麼處理這個狀況?而過去的研究又有哪些忽略之處?然後從中提出你的證據與看法。
3. 若想往學術領域發展,擁有廣泛知識比較重要?還是專注於一項專業,並在該領域成為專家較好?
2012 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幹細胞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分享,當他還在就讀博士期間,他與研究夥伴曾經試圖要瞭解關於研究與實驗的所有細節,然而,過了一陣子之後,他們都發現:要精通一切,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他認為在研究的過程中,精通一兩項研究方法,或是特定的研究面向就可以了。而另一件同樣重要的事情是:瞭解其他人正在做什麼。這麼一來,你們就有相互配合、互補的合作機會。
4. 你認為獲得諾貝爾獎是你至今最卓越的成就嗎?
2004 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以色列生物學家艾倫.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打趣地回答:「科學研究是我能控制的,但得獎不是。當然,我因此獲得了一大筆錢,很開心地換台比較好的車,還有一張諾貝爾獎證書,表示我做到了!」他言歸正傳後說道,他心中最卓越的成就,是發現改善人類生活品質與健康的科學研究,而此刻只是個起點,未來將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因為這項技術的普及而被拯救。
他表示,這是一場需要眾志成城才能完成的馬拉松,其中的甘苦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有許多挫折與苦難夾雜其中。
5. 如何保持健康、富有創意力?
圖/Shutterstock
一位在高齡 82 歲時榮獲 2007 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美國遺傳學家奧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在受訪時被問到,如何在八旬仍保持健康、富有創意力?
他以堅定、認真的眼神,告訴每一位台下的聽眾說:「準時上床,睡個好覺。」當睡眠品質好、休息充分,大腦會幫助你把思緒歸位,並產生新的想法;如果你不睡覺,大腦就沒有時間做這件事。當然,除了睡眠與休息,還有一件事很重要事是:爸媽的好基因!
你,找到你的幸運了嗎?
看完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分享,你會發現他們就像身邊的朋友一樣,締造他們今日成就的,是他們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上,多一些堅持;在好奇的事物上,多一份往前邁開腳步的勇氣。
所謂的幸運,就是這一生能專注追求自己所熱愛的事,因為它就是一把專屬於你並創造創造改變的鑰匙。你,找到你的幸運了嗎?你打算拿這份幸運做什麼呢?


本文刊登於《換日線》「我該往研究這條路走嗎?」──諾貝爾獎得主給年輕科學家的 5 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