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全球化的世界早已不一樣,我們更要當個國際現場直擊者



作者:田育瑄

「你不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你是整個大海化作的一滴水」── 詩人魯米(Rumi)

一個愛書的人,來到馬來西亞會很失望,因為這裡的書店不多,但是這裡絕對能滿足你的求知慾。

去年下半旬,我前往吉隆坡工作,在吉隆坡會展中心(KLCC)舉辦的國際展會,協助公司的展覽,就在走出 KLCC 的正對面,迎面而來左手邊的是有馬來西亞 101 之稱的「雙峰塔」,總是擠滿川流不息的人潮,佇立在隔壁的是鋼架已搭建好的中國建案大樓,高度也不相上下。包含 KLCC 在內的商業地帶,充滿了來自中國與全世界各地的商人,操著不同的口音,洽談著各式各樣的商機,在這偌大的商展裡,一點也看不出經濟不景氣。

在中國「一帶一路」發展道路上的馬來西亞,早已於馬來西亞南端的麻六甲,耗資 400 億馬幣(約新台幣 3000 億元)興建皇京港(Melaka Gateway),號稱將取代新加坡,成為南進最大的港口,同時,中國鐵路建設也積極爭取「新隆鐵路」這條預計於 2026 年完工、自吉隆坡至新加坡通車僅 90 分鐘的新幹線承包權。

世界轉變的巨輪,正在我們的眼皮下,毫不留情的向前快速滾動。

英文,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在展會中工作,聽到的語言可粗略分為三種:英文、中文和馬來語,也不時夾雜來自不同地區的福建話、客家話、廣東話、潮州話,馬來西亞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馬來語與英語並行,不過,說一口漂亮的英語在這裡可不一定管用,這裡的口音與你想像的大不同,馬來西亞式的英語會在特定的句尾,加上"la"(啦)、"mah"(嘛)、"meh"(咩)、"lo"(囉)之類的語調。

馬來西亞由馬來人、馬來西亞華人、印度人組成,也有許多客家與福建人,馬來西亞華人通常會說至少 3 種語言,而馬來人也相當和善,通常他們都有學過英語,我們的溝通也是以英語居多,當然用馬來語的話,距離馬上拉近一百倍,這時候對於語言的力量感觸特別深刻,恨不得多會一種語言。

幾天下來,不停切換語言,有時還得刻意改變一下口音,雖然有點不習慣,但著實大開眼界。

伊斯蘭教國家,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處於熱帶氣候的馬來西亞,如火球般的烈日幾乎是一年四季照耀著,在吉隆坡的道路上行走,整體環境與街道也很乾淨,高樓大廈林立,卻不至壓過天際線,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女性,大多裹著頭巾,但是面對不同信仰的馬來西亞華人、印度人及外國人,隨處可見身穿短褲、綁著馬尾的時髦女孩,一點都不覺得奇怪,這是個既保守又開放的伊斯蘭教國家。

對於喜歡重口味的人而言,這裡的食物,絕對夠滿足你的口腹之慾,一間嘛嘛檔(Gerai Mamak,由馬來西亞的淡米爾裔穆斯林開的餐廳,淡米爾裔伊斯蘭教徒被俗稱為「嘛嘛」,不販售豬肉和牛肉相關的食物料理)可以吃到道地的馬來餐點椰漿飯(Nasi lemak)、印度煎餅(Roti canai)還有咖哩飯,通常會配上一杯冰涼的咖啡或奶茶,折合台幣百元不到,就是道地的一餐。

物價低廉、空氣清新、政局穩定、景色秀麗的馬來西亞,也讓許多中國人動心,甚至參與「第二家園計畫(MM2H)」,退休後在此居住與生活。

走出去,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來到馬來西亞時間不算長,瞭解也還不夠深,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普及,走過倫敦、紐約、台北與吉隆坡等商業中心,城市間的樣貌差異越來越小,在這些繁榮背後,卻有另一雙「看不見的手」逐漸滲入:中國富爸爸。

在「一帶一路」的規劃下,搭建交通樞紐,就是掌控區域貿易的心臟,中國奠基的不是眼下立即的利益,更是影響未來全球經貿動脈,而在「路」上的國家正陸續搭上線,亦步亦趨的接軌。

台灣不在「路」上,但是我們有華語與英語、重視教育、資訊流通等優勢,絕對有助於理解這個世界,當中國向全世界造橋鋪路,自由民主的台灣則可以利用「網路」在世界穿梭。

新的競爭是以「時間」為基礎的競爭,唯有保持好奇心,把轉動的世界當教室,才能創造一張通往天下的門票。



本文刊登於《換日線》我在馬來西亞學到的一堂課:全球化的世界早已不一樣,我們更要當個國際現場直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