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捨讀寫、攻聽說,吸收知識的格局更大


作者:彭漣漪

台灣孩子的英文程度比美國孩子好,你相信嗎?擁有一對兒女的陳梅麗自己當老師,讓孩子在家自學英文,她是用了什麼方法,讓念國小的孩子能說出一口好英文?




不少媽媽帶著兒女自學英文,但能學到讓ABC(America Born Chinese)驚嘆:「你小孩英文程度比美國同齡小孩好!」陳梅麗土法煉鋼做到了。關鍵在於,不要揠苗助長,以自然的、生活的方式學習。

陳梅麗原本在銀行工作,接連生下一對兒女後,決定辭職在家照顧,後來觀察到孩子的特點:女兒好動、兒子是資優生,乾脆讓他們在家自學,自己當起老師。

先熟悉聽說,讀寫才會快

女兒劉徉目前12歲,兒子劉澈10歲,他們的英文程度好得驚人。劉徉去考多益(與成人同一考題),聽力測驗前40題只錯1題;劉澈8、9歲開始學英文閱讀,花半年至一年時間就有基本程度,現在可以讀〈歐巴馬2004年民主黨代表會演講〉英文全文。

「我的原則是:孩子小的時候,英文只學聽說,不學讀寫,」陳梅麗指出,她的小孩練好聽與說之後,會有正確的「語感」,學拼字快很多,而且文法大致是對的,她還沒教孩子文法,但孩子就會使用「the rising crime」當做主詞,直覺性的將動詞rise加上ing,不必教都會,或許「某名詞的複數加不加S」、「fish可數不可數」這種細緻的文法並不清楚,但很快可以跟上。

從女兒4歲、兒子2歲起,他們家自學英文的課表是這樣排的:中英文彩色生活物品圖鑑、兒童生活美語300句、初級英文會話、《大家說英語》雜誌、《空中英語教室》雜誌、到圖書館借幾百本英文繪本及故事書,現在則在網路上找有興趣的主題影音(英文發音、無字幕)觀看。

小朋友喜歡可以跟著做動作、跟唸跟玩的英文,陳梅麗最早在家樂福買了一本《兒童律動英語字典》,有CD、有音樂,不斷重覆後,孩子花一、兩個月就能理解、全背起來了,「如果只是翻書,效果不好,」她發現。帶小孩去大潤發買菜時,她也順手指著物品,問小孩英文名稱。

只要不斷重覆,大量曝光在英文環境下,兒童就能像學母語一樣,自然學習另一種語言。陳梅麗說,剛播《大家說英語》,小孩子一開始聽不懂,前半年她會一直暫停,說明生字及意思,後半年,孩子聽起來就沒太大障礙,可以一直播放。聽《空中英語教室》的狀況也差不多。

陳梅麗每天記錄當天所學英文的一些重點,隔天再跟孩子重覆學習一次,小問小考一下,看他們記不記得。

利用學思達教學法,知識與語言並學

練習說英文方式也很特別,同樣不是背誦。陳梅麗會列出中英文的句子,例如「太油膩的食物會導致高血壓」,遮住英文,要小孩用英文說給她聽,然後才看正確的英文。

聽說熟悉後,再學拼讀就快很多。女兒劉徉聽完《空中英語教室》時,才7歲左右,但學拼字很快,20 幾個生字,10多分鐘就能背好,現在才開始學文法。

記者來採訪這天,特愛生物科技的劉澈自己打開電腦,一手撐著頭,在YouTube看全英文的化學、生物類影音檔,有一堆複雜的化學鍵和生物解析圖,大約是高中生的程度。

英文是他的工具,會上YouTube自己找實驗看,現在他吸收知識的格局更大,」陳梅麗說,所有來教過家教的外師都稱讚:「你小孩的程度比美國小孩還好。」

目前翻轉教育強調的「學(習)、思(考)、(表)達」理論,陳梅麗早就在孩子身上實踐,由於兒子學習的內容愈來愈難,包括糖尿病、腦炎、大腸桿菌,一般ABC根本無法應付,她找來台大理工科學生做家教,一週教女兒一個小時、教兒子兩個小時,而且是用英文教。

進行方式是這樣的:一次兩小時學一個主題,例如學淋巴腺,陳梅麗先查YouTube、查網路訊息,截取重點,以A4大小的紙列出五、六項關於淋巴腺的一些說明解釋,全部都是英文,只列幾個較艱難生字的中文。陳梅麗先要劉澈念一遍英文給她聽,把不會的學一學,等家教老師來時,劉澈就拿著這張紙,以英文先講一遍給老師聽(無法逐字逐句),老師再針對這些重點問問題、討論,全程用英文上課。

女兒喜歡故事書、一般生活物品,家教老師就教她喜歡的材料。同樣必須符合「學思達」精神。

快樂學習,且有方法,劉徉、劉澈姊弟檔,英文在小學階段就打好不錯的底子,現在準備接續進階的英文。

陳梅麗如何教小孩學英文?

時機:女兒4歲、兒子2歲起

01
熟悉生活常用物品
到小一前,反覆看百科圖鑑,生活圖鑑中英文對照,媽媽指著蔬果、廚房用品等生活用品圖,念給孩子聽,孩子跟著念。

02
兒童英語對話300句
每天半小時,播放VCD,劇中人以演戲的方式教簡單的英文對話,兩個小孩跟著一起邊演邊講。聽三、四個月左右就很熟。

03
「Let’s Go」生活英語CD加書。每天半小時,播放CD,媽媽陪著聽讀,小孩跟CD念,媽媽手指著對應英文字。聽半年就很熟。

04
《大家說英語》訂閱一年有DVD及雜誌,每天半小時至一小時,先看DVD,遇生字暫停、媽媽說明後繼續播放,隔天先復習前一天學的,再學新的一課。

05
《空中英語教室》訂閱兩年每天半小時,有雜誌沒DVD,要看電視跟著學,或訂閱網路版電視教學影片(一年3000元),每天半小時至一小時。剛開始聽很難,但後來小孩愈聽愈快,無法理解的內容如美國獨立、馬雅文化等就跳過,選孩子可以理解的內容看。

06
到圖書館借英文繪本及故事書兩年內借了數百本,媽媽陪讀。

07
利用YouTube找主題式的英文影音檔包括山崩、指南針、動畫如何做出來的、什麼是民主等,讓孩子選自己有興趣的看。

原文請見 捨讀寫、攻聽說,英文程度比美國小孩好



---

自學25語「語言神人」自述:困難的不是語言,而是態度

學語言,幾歲開始最好?成年人還能學會新語言嗎?

創辦「多國語言習得活動網」的謝智翔今年30歲,通曉25種語言,朋友推崇他為「多語神人」。他謙虛地說,真正算得上精通的只有7種,所謂精通,就是通過語言認證、可以公開演講、能閱讀小說、教科書的程度。

他是天才嗎?其實他跟多數人一樣,12歲上國中才學英文,20歲才開始學習自己有興趣的其他外語。為什麼許多人學了十幾年的英文,卻苦於無法開口,而他卻能不斷學習外語,還學得這麼好?他一語道破:「考試是元凶。」考試扭曲了學語言真正的目的,要把語言學好,靠的不是背單字、學文法和考試,而是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溝通的慾望,以及正確的方法。

老師從來不稱讚他英文好

謝智翔在台大主修園藝暨生命科學系,輔修外文系,畢業後到美國堪薩斯大學進修語言學碩士,也曾到法國巴黎高等理工學院當交換學生。

20歲時,他在台大修了一門史嘉琳老師的課,啟發他對語言的興趣。史嘉琳老師在台大赫赫有名,不僅教學嚴謹認真,本人更精通數十種語言,謝智翔期許自己能像老師一樣厲害,可是,他再怎麼努力考高分,史嘉琳老師卻從沒稱讚他「英文好」,反而稱讚那些考試成績不如他的同學,他有點介意。「老師會跟別人說,Terry會很多種語言,卻從沒稱讚我的英文,就算我的成績非常好。」

後來,他發現就算成績再好,那些語言也不是「自己的」。他可以拼出艱澀難懂的單字,在各種語言檢定過關斬將,拿到令人讚嘆的分數:英文多益TOEIC 950、托福TOEFL CBT 280、GRE V720 Q800 4.5、日語舊制1級檢定、法文TCF C1級、DALF C1、德文TestDaf 17(4,4,4,5),也拿到土耳其語的Bogazici大學認定高級證書。然而,這些「考試語言」並不是他的生活語言,總覺得「用起來卡卡的,好像不是我的一部分。」

他曾到法國交換一年,修的課是病毒、生理這種艱深的科學,考試依然拿高分,可是他總覺得自己的法文用起來不自然。他也拿過DAAD的德國獎學金,上課、考試、檢定都沒問題,讀報紙看新聞也難不倒他,但仍感到格格不入。

相對於英文、法文、德文這些靠傳統方式學習的外語,日語是他「最舒服」的語言,因為他愛看動漫,為了看動漫而自學日文,學會日文懂得更多,看得更多、學得更多,如此不斷反覆正向回饋,雖然沒上過正式課程,考試卻都能通過,他也多次到日本旅行、長住。「日語就像是我的一部分,無法被奪走。」

學會了這麼多種語言之後,謝智翔開始對人類到底怎麼學語言、怎麼學才會更有效率產生了興趣,於是他開始了10年的「語言旅行」。從亞馬遜的熱帶雨林習得了克丘亞語(Quechua),也從坦尚尼亞學會了史瓦西利語;他開始研究神經生物學、認知科學,想了解人類學習語言的機制。

到亞馬遜雨林學克丘亞(Quechua)語

2012年,在堪薩斯大學念研究所時,他拿到獎學金,與一群美國碩博士研究生前往厄瓜多熱帶雨林研究克丘亞語(Quechua)。克丘亞語曾是印加帝國的官方語言,印加帝國遭西班牙人滅亡後,使用語言的人口銳減,但仍是南美洲分布最廣的原住民語言,約有1000多萬說克丘亞語的原住民分布在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智利和玻利維亞等地。

近年來,南美洲民族主義興起,象徵固有文化的克丘亞語漸受重視,成為厄瓜多小學的必修科目,美國教育部也視克丘亞語為關鍵語言,提供聯邦經費推廣學習與研究;2015年,秘魯青少年還以克丘亞語翻唱麥克傑克森的名曲<The way you make me feel>,在網路廣為流傳。

其實,克丘亞語沒有「標準版本」,每個地方的克丘亞語都不同,有些能互通,有些不行,沒有那種「腔」是最標準的概念。謝智翔在厄瓜多研究的克丘亞語名叫「Napo Kichwa」,這種克丘亞語文獻不多,抵達亞馬遜叢林時,他處於「克丘亞文盲」狀態。

這恰巧是他探索語言本質的絕佳機會,他好奇,語言一定要先「學」過才會嗎? 如果連文字都沒有,該怎麼學?如果沒資料、沒老師,人可以自然學會語言嗎?第一次來到此地的外國傳教士如何學會克丘亞語?

如果背單字、學文法如果不是學語言的必要條件,那到底什麼是「學語言」?老師到底在「教」什麼呢?

第一次學克丘亞語就上手

他想到一個辦法:「小朋友怎麼學會語言,我就怎麼學!」他主動接觸當地人,先以西班牙語表達想和他們交朋友的意思,得到許可後,開始與當地人同進同出,聽他們說話,也學他們說話。

一開始完全聽不懂,但謝智翔很有耐心,他觀察、傾聽,「聽不懂也一直聽,像小朋友一樣學習。」3天後,雖然還不懂文法和拼音,卻已能表達隻字片語,必要時搭配比手劃腳,逐漸聽懂「吃飯、喝水、睡覺」這種簡單的詞彙,讓當地人非常意外。

負責語言研究計畫的營地團長的美國教授Dr. Swanson對他的進步相當驚嘆,特許他不需參加美國研究生每天3小時的「克丘亞語課程」,繼續用自己的方法學就好。

於是,謝智翔啟動自己的語言實驗:每天花8個小時跟當地人相處,即使聽不懂,也堅持「旁聽」。一個禮拜後,他了解Napo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掌握基本對話;一個月後,能獨自到不同部落探險,以克丘亞語到處交朋友;二個月後,他已完全融入,能跟著當地人上教堂,甚至還獲贈一本克丘亞語聖經。

相較之下,與他同時抵達亞馬遜雨林的37位來自美國各大學的碩博士研究生,依傳統語言學習法上課、練習、背單字並參加考試,兩個月後,沒有一個人學會說克丘亞語,回到美國後,早把克丘亞語忘光光。

謝智翔從亞馬遜雨林的克丘亞語經驗體悟到,即使是成人,也能在不懂單字和文法的情況下學會語言,因為人都是先學會母語,才上學識字,「識字、背單字、學文法」是人們掌握語言後才追加的任務,如果把追加任務當成主要任務,學語言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掌握語言習得 人人都能學會多國語言

其實,謝智翔學會克丘亞語的過程,就是人類學會母語的縮影,被語言學家稱之為「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而一般傳統的學語言的方法則是「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

根據「語言習得」的原理,他與朋友創立了「多國語言習得活動網」,開創多語沙龍,希望幫助更多人學好語言、讓學語言成為生活享受。他相信,只要能掌握動機與目標、創造環境,調整觀念與態度,不管年紀多大,人人都能學會多種語言。

謝智翔提供「語言習得」的4個步驟給有興趣學習語言的讀者參考:

1.創造環境,用身體記憶

想學哪一種語言,就開始聽該種語言的自然對話或音樂,比如故事有聲書,聽不懂也沒關係,不需要思考意思,千萬別翻字典,讓自己沉浸其中,培養對語言的熟悉感。

2.跟讀

選一段演講或對話,聽一句、讀一句,務必讀出聲、像學唱歌一樣掌握旋律,每天固定跟讀15分鐘。

3.開口說

放下面子問題,勇敢開口說,比手劃腳也沒關係,意思到了就算數,拿出誠意,溝通最重要。

4.別被文字綁架

人是先學會語言才上學,聽說優先於讀寫,先學聽、再學說,腦中先有聲音就好。

謝智翔認為,學語言很簡單,也很難,難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人。學語言很簡單,因為人與生俱來就有學語言的能力;學語言很難,因為成人必須跨越許多情緒障礙、打開各種內心糾結,才能邁向語言習得的自由境界。他露出靦腆的笑容說:「學習多語不是特權,每一個平凡的人都能學會!」


自學25語「語言神人」自述:困難的不是語言,而是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