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別說無效的「家長式語言」


作者:田育瑄

你是否常對孩子說「快說謝謝」、「你好棒!」這樣的話?這類的家長式語言,背後的邏輯又是什麼?

每當孩子爬上爬下,總有人緊張的說:「小心點!」,見到兩個孩子搶同一個玩具時,就會有人告誡:「不要搶,要分享!」,在孩子主動吃下花椰菜時,更會聽到像是「你好棒喔!」這類的大肆稱讚,你是否也曾對孩子說出同樣的話呢?

大人之所以這樣子表達,是想讓孩子感受到關愛、鼓勵和安心,同時更希望灌輸孩子自律和禮貌的精神;然而,這些話在孩子耳裡聽起來,可能不是這樣。

近日,美國親子教育作家珍妮佛‧莉爾(Jennifer Lehr)就於《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跟孩子說話時,我們常不自覺的使用「家長式語言」,這對孩子而言,其實是種具有目地性的「變相控制」。

像是我們會希望孩子能在犯錯時,養成道歉的好習慣,就會跟孩子說:「快說對不起!」;想要協助孩子迅速從挫敗中振作起來,通常會跟他說:「一切都會沒事的」;若要制止孩子進行某種事項,就會聽到:「注意你的行為!」,如果孩子持續違背,馬上就會再接一句:「再不聽話,你就別想玩了!」。

「家長式語言」背後代表著其實就是:順從。本來是希望透過這些話語,讓孩子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與解決問題,但最後卻只讓孩子學到聽命服從,這無形中更擴大了親子間的想法和距離。

而撰文的珍妮佛,自己也曾在無意間,用「家長式語言」和自己的孩子對話。

擅長應付大人的孩子,往往失去自我

「有次我帶我四歲的女兒茱兒去找朋友,臨走前,我跟我女兒說:『怎麼沒跟貝斯阿姨說謝謝?是她邀請妳來玩的呢!』我女兒只是低下頭來,沉默不語。
我緊接著開口喊了一聲:『茱兒?』

『謝謝』她勉強咕噥的回答道。

當下的我不是很滿意;然而,我突然想到,今天要是我上司這樣跟我說:『珍妮佛,妳怎麼沒跟基絲說謝謝?她可是花了時間聽妳報告呢!』,頓時我心裡一沉,相信當時茱兒的感覺也一樣,除了貶低與憤怒的情緒之外,沒有其他;就本質上來看,因為茱兒還小,而且受我控制,所以我是在教導她做人處事的道理,但實際上,我在意的是別人的眼光。

1.提供榜樣

從這次以後,現在,如果茱兒沒有跟人道謝,我會換另一種方式「見機插話」,譬如:收到禮物時,先說:『謝謝你的禮物,多美的毛衣啊!』,通常茱兒看到後,就會有樣學樣的跟著模仿。

直接以身作則,當她的榜樣,透過從旁的陪伴發揮最大的力量。

2.聆聽關心

如果當下孩子沒有任何反應,稍晚記得關心一下孩子,像是:『妳喜歡瑪莉阿姨的禮物嗎?』、『你剛剛沒有跟阿姨道謝,阿姨可能會以為妳不喜歡她送的禮物呢!』,通常這時候,孩子會主動的想要表達感謝之意,無論是打電話、傳訊息或照片,或是寫張感謝便條都可以」莉爾說道。

只是照著大人的想法行事,無形中會讓孩子認為別人的感受,永遠來得比自己更加重要;當大人開始願意聆聽孩子的想法,才能夠開啟理解彼此的那扇大門,這是親子間的難題,卻也是最重要的一門課題。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別說無效的「家長式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