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給「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貧窮,是件悲傷的事,無法活得快樂,比貧窮更悲傷。

很多故事的主角,不論因勇於追夢、離職旅行,或是低潮中崛起、貧窮翻身等各種原因被報導,停留片刻的文字總是動人,但失敗的故事沒人愛聽,每天生活仍然持續者,那後來呢?

那個靜靜地躺在沙灘上的敘利亞3歲小男童,一張照片震撼了大家,當時大家都信誓旦旦地想做些什麼,但現在呢?

「悲劇仍不斷地發生,人們仍不斷死去,沒有人能改變事實,也沒有人為此做任何事情。當初鼓起勇氣將孩子死在海灘上的照片公開,是因為認為這悲痛的一幕,能讓更多人意識到戰爭有多可怕,但經過一年了,這張照片並未改變太多,戰爭依舊持續…」男童父親阿卜杜拉說。

人生而,不平等。

的確是如此。

文字、研究與報導究竟能產生多大的力量?產生什麼樣的改變?在一個大部分文明國家都能發聲、都能創造的節點上,自己加入的組織、堅信的價值,被更多人看到了,難道就能改變?

我也沒有答案
  
讀《窮人》這本書,也讓我想起另外兩本《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生存與生活的無奈,是每個人必須直視的,每天切換著不同的頻道,不斷被推著前進,不是每件事都有最有效率的解方。


房慧真:如何測量一個窮人的處境?──讀《窮人》
閱讀更多:《窮人》《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