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法國中小學從不考選擇題


作者:田育瑄

法文考題用小說來開場,數學考題則要你解決日常問題,法國中小學從不用選擇題考學生,他們希望藉此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

「不考選擇題,還叫考試嗎?」是任教於法國里爾第三大學中文系的旅法作家劉麗玲十年來的疑問。經過研究和實際比較,她九月初在台北的一場演講中,和關心教育的台灣聽眾分享法國學生的學習經驗。最讓人好奇的就是,法國學生從小不考選擇題的考試經驗。

每年有八十萬學生參加的法國國中會考(Brevet),只考法文、數學、公民史地三科,每科都不需背誦事實和知識,而要學生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看法。

今年會考的法文科試題就由一篇小說衍生出簡答、改寫、聽寫、作文四類試題。一段故事講述母親帶兩個孩子去海邊小屋度假,兒子跑來說:「妹妹淹死了。」媽媽著急的衝出去,發現原來妹妹只是被埋在沙堆下。

學生要回答「為什麼哥哥要說『妹妹淹死了』?」「你認為當時母子的心情如何?」「作者運用哪些描繪,來凸顯母子溝通的困難?」最後,當故事中加入了「爸爸」這個角色,對話、情節會有哪些改變?學生必須就此寫出故事結尾,就是一篇作文。

演算過程比答案更重要

兩個小時的數學考題則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算術、幾何問題為主。例如,一間長方形的辦公室要鋪地磚,學生必須算出完成後的價錢,並且比較哪一家公司的價格比較划算。重點是,除了計算,學生必須要用完整辭句,而非算式、數學符號,來解釋自己「因為……所以……」的思考過程。

這樣的考試方式,法國孩子從小並不陌生。因為,培養批判性思考是法國教育中,最重要的關鍵能力之一。台北歐洲學校法國部校長畢凱婷(Catherine Buatois)表示,從小學開始閱讀,老師們就會不停提問:「你認為如何?」「如果你是那位主角,你會採取同樣行動嗎?」「為什麼你有這種看法?」學數學時,比最後演算答案更重要的是「論理的過程」。

畢凱婷舉例,一份數學試題一定分成兩部分,右邊為計算過程,左邊是用完整句子來說明為何要如此計算。尤其在中學的幾何問題,學生必須要證明自己的數學理解,自然科學也是一樣。「論理過程中證據很重要,學生必須要能證明自己的觀點,」畢凱婷說。

法國普通高中都是學區高中。提出見解、評論的能力在高中學習生涯中繼續被加深加廣,高三開始有每週四到七小時的哲學課。約七十萬名高中生參加畢業會考(Bac),除了法文、史地,每位學生還必須參加法文口試,以及四小時的哲學科筆試。哲學申論試題三選一,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或評論、或自行解釋哲學家觀點,完全不需要死背哲學家生平和作品。



用哲學思考過生活

今年六月,獨立媒體《台灣歐洲觀察》(Taiwan EU Watch)報導法國高中哲學會考試題後,在臉書上掀起許多討論。

哲學試題因組別而各異,例如文學組

● 工作能讓我們獲得什麼?

● 是否所有的信仰都不理性?

● 試評論斯賓諾莎(Spinoza)作品《神學政治論》片段。

經濟組

● 工作的價值是否只在於「有用處」?

● 自然而生的欲望是否可能存在?

● 試評論貝克萊(George Berkeley) 作品《被動服從》片段。

尤其顛覆想像的是理工組試題:

● 如果國家不存在,我們是否會更自由?

● 我們是否必須尋求真相?

● 試評論盧梭作品《愛彌兒》片段。

要拿到好成績,學生必須透過文章證明他們閱讀過哲學家、文學家或史學家的作品。

論述要提供相關例子,然後對照自己生活體驗,然後才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些對成年人都屬不易的哲學思考,放在高中會考要求申論,可見在法國「哲學不是一門拿來教、拿來背的學科,而是拿來生活的,」留法的立法委員鄭麗君提醒。

教孩子懂得思考、懂得生活、培養美感,造就了法國精采的人文底蘊和表現。

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完美無缺。劉麗玲表示,法國人也不斷在檢討,如何加強學生愈來愈弱的法文聽寫和數學計算能力。但是法國教育中重視思辨、公民素養的訓練,和OECD「國際學生能力評比」(PISA)所強調的能力殊途同歸,值得台灣在面對十二年國教挑戰時深思。


原文請見《親子天下》法國中小學從不考選擇題

----- 法國高中最新試題 -----

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試題

作者:文字提供|Sabrina Yeung

哲學科目是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重頭項目,也是法國的教育大綱最為關注的科目之一。

今年,法國70萬名高中畢業生,6/15起進行全國會考,與往年相同,哲學科一樣是開考第一科。四大類中科目不同,哲學考題題目也不同。

以下為巴黎索邦學院法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系博士Sabrina Yeung提供:

科技組題目

1. Pour être juste, suffit-il d’obéir aux lois ?
為了成就公正,服從法律是否足夠呢?

2. Pouvons-nous toujours justifier nos croyances?
我們能否一直證明我們的信仰呢?

3. 解釋梅洛龐蒂的Causeries (1948)中的一段話

文學組題目

1. Nos convictions morales sont-elles fondées sur l’expérience ?
我們的道德信念是否建基於經驗?

2. Le désir est-il par nature illimité ?
欲望本質上是否無限的呢?

3. 解釋Hannah ARENDT《真相與政治》 (« Vérité et politique », 1964)的一段話

科學組題目

1. Travailler moins, est-ce vivre mieux ?
工作少一點,會否活得好一點?

2. Faut-il démontrer pour savoir ?
要認識一件事,是否必須證明?

3. 解釋MACHIAVEL《君王論》(Le Prince, 1532)中的一段話

經濟和社會組

1. Savons-nous toujours ce que nous désirons ?
我們是否時常知道自己渴求的東西是甚麼 ? 

2. Pourquoi avons-nous intérêt à étudier l’histoire ?
為什麼我們有興趣學習歷史?

3. 解釋笛卡兒《哲學原理》(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1644)的一段話。 


*文字提供為:|Sabrina Yeung|巴黎索邦學院(巴黎四大)法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系博士,以追求美感為人生目標。


原文請見《親子天下》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