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美國調查:雙薪家庭成主流 200萬爸爸全職育兒


作者:田育瑄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過去50年,家庭型態從男主外女主內,轉型成雙薪家庭成為主流。2012年美國更有7%,200萬在家育兒的爸爸。女性在婚後維持工作,這對家庭結構,更對爸爸角色產生大挑戰。相較60年代,爸爸花了兩倍時間做家務,三倍時間陪伴孩子。現在爸爸對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還有育兒問題都面對極大挑戰。

社會環境的轉型,性別角色愈來愈模糊,夫妻分工也重新界定中,「爸爸的角色調整」已然形成新挑戰,以下是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對於「爸爸」的六項最新發現:

1. 爸爸不是唯一養家糊口的人

父母共同負擔收入與家庭生活已然是常態。在目前孩子未滿十八歲的家庭中,傳統型的「男主外、女主內」與「雙薪家庭」的比例為3:7,「雙薪家庭占比例從1970年僅占整體的50%。大幅增加兩成。

從1965年到2011年間,家庭角色的分界逐漸模糊,但是差異依然存在,因為大眾對於父母親角色改變的看法不一。兩成的民眾認為女人應該回歸社會傳統角色,而男人就該肩負家計;約四成民眾認為,爸爸提供家用是極度重要的,僅兩成的民眾認為媽媽也需要負擔家計,更有超過七成民眾認為女性進入職場會導致親子教養發生問題。

然而,卻也有民眾持不同看法,儘管父母變得無法隨時在家照顧孩子,但增加的收入卻可以讓家人在生活面上過得更加舒適。

2. 「雙薪家庭」比例增加,父母親角色分工漸趨一致

在1965年時,爸爸的時間幾乎都專注於工作上,而媽媽大多只負責家庭事務和照護孩子;然而過去幾十年來,爸爸逐漸負擔起越來越多的家務事,以及照顧孩子的責任;相較於60年代,現代的爸爸除了花費雙倍時間在家務上,更有將近三倍的時間都花在陪伴小孩,同時,媽媽花在有給職工作的時間比例也逐漸增加。

儘管家庭角色差異的鴻溝仍在,但是父母親之間已經有更公平的家務分配和工作負擔。

3. 越來越多爸爸認為「親子教養」對自我認同很重要

相較以往,現代的爸爸對家庭的感受與媽媽越來越雷同,他們都認為親子關係有助於他們的自我認同。研究統計指出,54%的爸爸認為親子時間令人感到非常滿足,就像獲得獎勵一樣,52%的媽媽也有同感,同時,也有約46%的爸爸與41%的媽媽總是非常享受親子時光。

4. 對許多職業爸爸而言,工作與家庭平衡是件難事

皮尤研究中心發現,如同職業媽媽面臨的難題,現代社會中也有許多職業爸爸認為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確是難上加難。

統計指出,超過半數的職業爸爸認為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無疑是「非常困難」或是「有些難度」,也有約六成的職業媽媽也表示有相同困擾;更有三成職業爸爸總是感到「急忙的奔波於工作與家庭之間」,近四成的職業媽媽也有同感。

職業爸爸與職業媽媽相同,他們都想待在家陪伴孩子,但他們也必須同時兼顧收入,因此只能選擇繼續待在職場;48%擁有18歲以下孩童的職業爸爸表示,他們想在家全職帶孩子,但也有相同比例的爸爸認為雖然工作剝奪一定程度的家庭時光,不過他們仍想繼續在職場衝刺。

5. 現代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至少與上一代父母相同,但他們仍認為不夠

根據2012年調查報告顯示,46%的爸爸和52%的媽媽認為他們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比自己小時候父母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還多,幾乎沒有任何父母認為他們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比上一代父母花還少,即便如此,仍有許多爸爸感到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2015年調查指出,近半數爸爸認為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有兩成的媽媽也認為自己也是如此。
談到親子教養,爸爸對於自己的教養能力較沒信心,僅有近四成的爸爸認為自己做得很好,而媽媽們則達半數以上。

6. 愈來愈多爸爸在家照顧小孩

到了2012年,全美有7%、約兩百萬位爸爸在家照顧小孩同時工作,雖然這只占美國家庭的一小部分,相較於1989年,數量已明顯增加。

爸爸待在家的原因也逐漸改變,「家庭主夫」人數增加的主因是想投入家庭更多照顧與愛護。在2012年,有21%的爸爸表示,他們留在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照顧家庭與孩子,與1989年相比,整整多了四倍;還有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健康狀況」,在90年代時,有近六成的爸爸因為疾病或身障導致無法出門,截至2012年,此比例已經降至三成左右。

儘管兩性的家庭角色差異逐漸變小,大眾對於「家庭主夫」與「家庭主婦」的觀感仍有很大的不同;超過半數的美國人依舊認為,媽媽還是全職在家養育孩子比較好,而僅有不到一成民眾認為,爸爸其實應該待在家裡帶小孩。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美國調查:雙薪家庭成主流 200萬爸爸全職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