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6日 星期二

後疫情時代的「留才心理戰」:如何挽留追求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的年輕世代?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換日線》

作者:田育瑄

這場疫情,就像從外而內的龍捲風,打破企業與人才對於工作邊界的想像, LinkedIn 訪談了全球 500 大企業 CEO,詢問接下來 5 年內最大的人才挑戰是什麼?高達七成的 CEO 不約而同地提到「彈性」與「信任」。

自 2020 年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以來,大家的工作環境都有所轉變,企業員工從辦公室轉換到遠距辦公(Remote working),到現在疫情趨緩的混合辦公(Hybrid Work Paradox)方式,表面上看起來是工作模式的轉變,實際上卻是人才的心理戰

近幾年,在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指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風潮下,許多 Y 世代與 Z 世代的青年都不想再跟隨父母的模式,全職在同一個地方、同一間公司工作到 65 歲,且退休後還是不能完全享受他們的人生,被「延遲消費」、「延遲享受」所綑綁,始終沒有真正做到想做的事。

2022 年初,LinkedIn 頒布的年度人才趨勢報告指出國際職場的年度關鍵字:「重新洗牌(The Great Reshuffle)」。根據美國 ABC NEWS 統計,在 COVID-19 後,工作的邊界更加模糊,不只是 Z 世代,許多在職場奮鬥多年的員工對工作也期待更多控制權,思考技能與時間如何能更有效的發揮、如何能更自主決定工作方式和工作地點,以及是否有其他發展的可能性等。

以下是筆者觀察後疫情時代,企業如何與人才達成共識,創造雙贏的關鍵能力:

「信任與彈性」是人才留存的關鍵

這場疫情,就像從外而內的龍捲風,打破企業與人才對於工作邊界的想像, LinkedIn 訪談了全球 500 大企業 CEO,詢問接下來 5 年內最大的人才挑戰是什麼?高達七成的 CEO 不約而同地提到「彈性」與「信任」。

在對外招募時,展現開放的企業化、混合辦公的工作環境較能吸引自主性高的人才;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從招募內容中著手,與其只寫上職位需要的技能、經驗、學歷等內容,更可以多表達公司的文化,以及找尋的人才樣貌。

另外,對內部員工,多了解你共事的夥伴,像是他們的價值觀,以及他們的家人、孩子和寵物,甚至是興趣,會讓夥伴更有歸屬感,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改變夥伴對組織認同感的關鍵。此外,把共同設定目標清楚、也分享公司能如何透過學習、發展和成長,能夠幫助人才在共同目標中發揮得更好。

當雇主與員工的對話從「你能為我做什麼?」轉換成:「我們如何幫助你在職業生涯中前進?」並在短時間內實現最大的回報,人們才會有動力參與、承諾,並最終願意留下來。

打破線性學習,轉成「圈性學習」

另外也有一群人選擇先離開單一雇主,轉變為多個雇主的工作模式──如何「販售或租用」你的技能,與不同的的夥伴合作,就是下個階段的關鍵技能。

大部分公司內部的教育培訓都著重培養員工「持續」學習,但現在這種「從點到線」的學習能力已經不夠,尤其是轉換成自主工作後,思維上需要打掉重練。以原本技能為中心補足新的能力,並加速從專業技能(Skills)到技能圈(Skillset)──以生活型態為核心,培養「圈性學習」的能力,發明未來 3 到 5 年的新工作

未來的人才不再是透過履歷和自傳找工作,而是透過社群媒體,包括你跟誰互動、你如何經營自己、讓你與眾不同的觀點、讓你脫穎而出的價值;還有如何善用線上資源學習,都是經營職涯的重要一環。透過網路,你可以在一兩天內學會註冊新公司,在全世界找到員工,善用這個時代串連資源的機會。

未來人才是互聯互通的學習者

九成以上的未來人才,是一群一出生就拿著手機平板觀看影片、善用社群的數位原生世代,因為少子化,從小他們就很關注自我發展與工作需求,進入職場的他們,對工作價值的定義與習慣也正在迅速改變。

對那些擁有多國語言與文化背景,或是有程式設計、UI/UX、影片剪輯、品牌行銷等多元數位技能的人才,疫情更加速他們不想受限時間、地點,就能完成工作、賺取收入的渴望。

另外,那些長期在職場上薪資水平雖然逐年成長,但成長速度卻始終不比男性員工的職場女性,也因為網路社群與一人公司的崛起,讓擁有「多」技之長的女性開始在家創業、開啟副業,或自行接案的比例增高。

因為 COVID-19 加速數位技術的進步,未來人才的工作將會更多元。你必須了解你的價值,擁有獨立思考的觀點,將你觀察到的新需求化為服務與新機會。成為下個世代領導者的關鍵,就是擁有溝通協商、領導能力、創業思維的快速學習者

因為人總是輸給自己的膽小,而不是輸給挑戰。


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

關於「30 危機」:其實你沒有中年危機,你只是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田育瑄/踹妞Try New!   10.4K

本文同步刊登《換日線》關於「30 危機」:其實你沒有中年危機,你只是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30 歲,是個特別焦慮的年紀。
在 20 歲到 30 歲這段期間,剛出社會幾年,對於「生存」、「夢想」、「出國」、「找自己」等等字詞特別有感,尤其在 29 歲生日那一年,焦慮感會特別強,頓時覺得自己什麼成就都沒有。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像是:最近好像胖囉?有沒有交往另一半?什麼時候要結婚?打算要生小孩嗎?工作上升上小主管了沒?存到第一桶金了嗎?有沒有自己的房子等等,不用幾個問題,馬上就能把生日願望的蠟燭用完。
每天我們睜開眼睛,就有種焦慮,看著時間踢踏踢踏,趕著上班、趕著結婚生子、趕著送小孩上課,趕著比身邊的人活得更精采,趕著追求的目標早點實現⋯⋯我們的內心其實都在著急,就怕時間不等我們,也怕做錯決定,到了中晚年還是庸庸碌碌。
一談起這種恐懼,就像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30 危機」的焦慮從何而來?
各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速,吸引來自各地的人才,尤其像是半導體、人工智能、金融圈發展等領域更是如此。與此同時,流動性與競爭性也更高,企業對於是否來自高學歷、是否夠年輕都相當重視。
在挑選員工的門檻上,不只有著不得超過 35 歲的年齡限制潛規則,超過 30 歲的求職者還會遭遇「年齡歧視」;像是不經意被問到是否已經結婚、小孩現在多大等等,因為在工作上難免為了趕案子進度,要配合部門天天加班,有家庭、年紀大的員工可能無法負荷,企業需要更具有「機動性」的優秀人才,因此,在龐大的社會壓力下,越來越多千禧世代決定「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
大多數人 20 歲到 30 歲剛出社會幾年,總是焦慮於「生存」、「夢想」、「找自己」。圖/Unsplash@punttim
成功的定義深受社會環境影響
這幾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地出差與工作,就我個人的經驗觀察到一個現象,像是來自中國、新加坡、台灣的年輕人比較容易因為年齡而焦慮,可能是生得比較少,孩子也比較珍貴。在父母的觀念影響下,很早就會開始為未來做打算,做的比較多是專業領域方面的工作,像是工程師、銀行業、醫療產業等,而且比較看重學歷、頭銜與薪水,但同時結婚率與生育率也較低。
然而,在馬來西亞與印尼接觸到的年輕華人一般來說想法比較大膽,做事膽子也比較大,有一點想法就行動。婚照樣結、孩子照樣生,有些人有基本的正職,但還是會一邊做做家裡的小生意,或是在外面順便跑些業務,所以對他們來說這不是刻意發展的「副業」,而是大家都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所以看到身兼藥廠業務、做小生意的老闆,以及部落客的「斜槓青年」或「斜槓中年」也是見怪不怪的。
與這些年輕人交流的經驗是,不論他們賺多少錢,因為是自己有興趣、有使命感而去做的工作,不只可以維持比較長久,做起來也比較有自信;相反地,如果是因為父母認為你要去做,或是因為社會價值觀逼迫你要去從事的「成功職業」,最快樂的時候大概就是領薪水的時候;然而,在物價高、人民生活水準高的地區生活久了,對成功的想像難免也容易被侷限。
你不是中年危機,你只是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面對變化快速的世界,想對生活更有掌握度,我的經驗是越早開始工作越好,這並不是要你早早就為了賺錢而工作,而是在真實社會中,你可以從不同的工作轉換中有所學習和成長,更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就會更有意識地朝那個方向嘗試和努力,盡可能累積那方面的經驗。
這麼一來,到了 30 歲,你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為自己工作,知道自己的使命在哪裡?長處在哪裡?當你想開始個人的事業之前,或是想停下腳步去國外進修或遊學,也有一筆累積下來的資本,就算金額不多,卻能養活自己。
關於 30 歲的成就焦慮,我想分享電影《王牌天神》裡的一段話:如果有個人希望自己可以更有耐心,你認為上帝會直接賜予他耐心,還是給他一個培養耐心的機會?如果有人希望自己更勇敢,你說上帝是賜他勇敢,還是給他鍛練膽量的機會?所以,如果你希望在 30 歲能財務自由,你想上帝會直接給你一大筆錢,還是給你機會讓你學習管理自己的財務與賺錢的能力?
每個階段的人生都能更幫助我們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你的答案不會跟我的一樣,如果現階段的你正處於 30 歲的迷惘,不妨先停下腳步看清楚現在自己的狀態,與你想成為的人距離多遠,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成就你想要的精采!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阿米爾罕:打敗對手前,要先戰勝自己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阿米爾罕:打敗對手前,要先戰勝自己
他是電影票房賣座的保證,更曾被美國《時代雜誌》譽為「印度的良心」,演員阿米爾罕最近在新片《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飾演印度角力金牌「瑪哈維亞」傳奇的一生,片中他用「虎爸教養」摔出「奪冠女兒」,用「鐵血磨練」擊破「性別高牆」,但所謂的成功,又該如何定義?
今年三月,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甫上映,短短幾周內,全球累積票房迅速飆升,橫掃逾34億新台幣,更打破寶萊塢的影史紀錄;而素有寶萊塢奧斯卡之稱的「印度電影觀眾獎(Filmfare Awards)」今年的最佳男演員得主,更是毫無疑問的由阿米爾罕(Aamir Khan)一舉拿下!
早在2013就獲選為《時代雜誌》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的阿米爾罕,其電影作品不僅屢屢創下票房佳績,同時,他的形象更早已肩負著重大的社會使命。
這次,他在電影中化身印度職業摔角選手「瑪哈維亞(Mahavir Om Prakash)」,扮演為國爭光,卻因國家制度的缺陷,導致生活難以為繼的真實故事。劇中,壯志未酬的他,將奪金夢想都寄託在下一代身上,然而家中卻苦無男丁,最終,他破格將夢想轉嫁到兩名女兒的身上,自主訓練她們成為角力國手,果然虎父無犬女,瑪哈維亞的女兒不但在國際賽場上技壓四方,更一舉摔出「冠軍女兒」!
在這部看似「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故事背後,實際上,在印度可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尤其,劇中間接影射印度社會長年對女權視若無睹的病灶,更是直挑印度社會最敏感的神經:「性別歧視」。
一個演員,能改變國家的未來嗎?
印度人口佔世界第二大,總數超過12億人,但男女比例卻嚴重失衡;光是過去10年,就有高達1,200萬名女嬰被施以流產、遺棄或殺害,即便倖存下來,她們也必須面對多舛的命運。
英國BBC指出,每年印度都有高達200萬名女性人口從人間蒸發,約有12%是在出生時就死於非命,有25%則是來不及長大,而其中更有18%死於生育年齡;最令人震驚的是,在婦女遭受暴行對待的案件中,竟有高達94%的受害者都跟加害者熟識,其中更有三成的加害者就是隔壁鄰居,而且往往連自己的父母、親友都會參與加害的過程。
窮其一生,印度婦女都必須膽戰心驚的面對生活,然而,如此窮凶惡極的暴行,在印度竟如呼吸一般被視為理所當然。
「當我看到劇本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演定了!我希望自己能為女性發聲,當然,我瞭解這相當程度挑戰了印度社會的禁忌,但是,我決定將恐懼放到一邊,全心投入角色的詮釋。」身兼執導與主角的阿米爾罕接受專訪時說道,「在我看來,很多印度人希望為國家盡一份心力,但通常只是缺少了瞭解事實的途徑,我與我的團隊相信有了信息、知識、加上有地位的人振臂一呼,這些變化就有可能付諸行動」。
打敗對手之前,你必需先戰勝自己
其實,摔角如此帶有陽剛味的運動,就像是職場那道「無形的高牆」;在人們既定的印象中,「摔角」就是個訴諸暴力、專屬男性的體壇項目,但相反的,它更關乎的是如何運用速度、身手、大腦和精準的判斷,進行一場富有思考的肢體對抗。
勝負的關鍵不在於如何傷害對手,而是以戰術有效的進攻防守,從對峙中佔得上風。
劇中,在一場重要的賽事之前,父親再三的叮囑女兒:「打倒對手之前,你得先戰勝自己的恐懼」;恐懼,從何而來?它可能來自於他人的鄙夷、外界的拘束、自我價值的否定,以及害怕撼動既有的歧視與體制;今天要是你無所畏懼,你將如何選擇?而你又將如何在眾多陳舊的觀念與既定的格局中,摔出一片天,開創出自己的一條活路?
摔角場上,姊妹倆人從皮開肉綻、心智挫敗,到一舉奪冠,締造傲人的成績,最後寫下運動史上的新頁,背後的動力,莫過於父親「軟硬兼施」的砥礪;而當我們攤開來看,人生不也就像是一場場的角力?若想贏得賽局,得先打破自己的格局!
勇敢做自己,成就你想要的改變
儘管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飾演鐵血無私的「虎爸」,對擁有三名子女的阿米爾罕來說,他對孩子們的要求卻是意外的開放和自由,可說是位順其自然的「貓爸」。
「我不會要求兒女承繼我的衣缽,但我兒子目前人在劇場學習表演,而女兒也在廣告公司擔任助理導演,其實,我對孩子的要求只有一個,就是:勇敢做自己,成就你想要的改變!」,由此可見,阿米爾罕也是透過「身教」的潛移默化,讓孩子們逐步探索,並追尋他們所嚮往的人生目標。
現年52歲的阿米爾罕,他渾然天成的「戲」胞,彷彿就像是一帖「良藥」,讓觀眾在短短160分鐘的電影裡,看盡人生起落,卻也從中獲得一定的救贖;而他在螢光幕前所體現的精神,不只帶領印度電影走向國際、開枝散葉,同時更滋潤了你我,也進一步療癒了社會底層裡那蟄伏已久的傷痛。
人之所以偉大,並不在於你躋身到什麼樣的地位,而是在於你彰顯了什麼樣的價值信念,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燃起蠟燭,只要拿出勇氣,改變,就是現在。

美國前州長暨巨星阿諾史瓦辛格:拆掉你面前的鏡子,才能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美國前州長暨巨星阿諾史瓦辛格:拆掉你面前的鏡子,才能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

5月12日早晨,美國休士頓大學舉辦畢業典禮,延請到前加州州長及巨星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為2017年畢業生致詞。在《魔鬼終結者》系列中以經典台詞「I'll be back(我會回來)」為全球影迷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仍是影史最具代表性的台詞之一。二十出頭、英文還不怎麼靈光,阿諾從家鄉奧地利來到美國,追求從青少年就夢想的演藝事業。走過一甲子歲月, 69歲的他回到校園,添了皺紋與白髮,活力與架勢卻是依舊,他鼓勵台下青年褶子:「要心懷感恩,不要當『靠自己先生』!」
以下是他的演講內容摘譯:
今天,你們將拿到專屬於你們的畢業證書,上面寫的名字,只有你。
但我希望你們不要認為,時至今日,走過這麼長的一段路,靠的只是自己的努力,這個成果是眾志成城的結果,沒有一個人可以獨力完成任何事情,包括在台上帶著奧地利口音講話的這個人,這個史上最偉大的健美先生。
還記得在「魔鬼終結者」裡,我在一個場景,突然瞬間移動,出現在另一個場景,以拯救人類嗎?這當然不是我真的有超能力,而是靠團隊中無數夥伴的幫忙,才讓這一切看起來如此自然逼真。你們可以隨便給我一個名字,但絕不要叫我「靠自己先生」。
今天我之所以獲頒休士頓大學的榮譽學位,其實獲得了許多人的建議、時間與努力,在失敗時陪伴我、鼓勵我。所謂的「靠自己先生」或「靠自己小姐」,是個很大的迷思。你們或許會在撰寫我的書上讀到,「阿諾是實踐美國夢的最好典範,他今天得以成為一位卓越的人物,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我自己當然也很享受讀到自己的故事,但相信我,個人的努力是必然,但絕非全貌。
在人的一生中,有人堅信生命來自上帝的創造,如果你沒有信仰,你也明白是父母賜予了我們生命。就我自己而言,我當然不是從火球蹦出來的魔鬼終結者,父母用愛把我養大,母親不只照顧我的三餐,還要教導我學校上的課業,而父親教我足球與滑雪、滑冰,讓我從運動中學到紀律,培養我對運動的熱愛。
我仍記得,做為警察的父親影響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一句話是:「阿諾,不論你做什麼,一定要成為一位有用的人」,於是我矢志成為一位健美運動員,在每天五小時的鍛鍊下,20歲時,我獲得「史上最年輕的宇宙先生(NABB Mr.Universe)」的稱號,這可是健美界的最高榮耀。
當然,除了我父親的建言,要是當初沒有在奧地利家鄉附近小溪旁,遇見那位影響我一生的教練,教導我重訓、告訴我如何透過訓練,讓身體更有力量,還有引介我前往當地參與舉重俱樂部的健身運動員們,沒有他們的鼓勵和引導,我不可能看到九頭肌的自己登上雜誌封面,斗大的標題寫著:「宇宙先生,葫蘆裡賣什麼藥?」我買了雜誌,從頭到尾地仔細瀏覽過,上頭寫著我如何一連奪得三次宇宙先生,接著來到美國演出電影,也道出了我接續的人生藍圖,我在這篇報導中,找到了我對人生的願景。
也因此我受到美國健身之父的邀請,一無所有的來到美國。融入美國電影圈是件極其困難的事。還記得剛來到美國時,遇到每位電影經紀人、或資深電影工作人員,都對我說,「你不可能成為男主角的!看看你的身材,就像隻大怪獸!聽聽你自己說話,口音那麼重,頂多只能讓你上上脫口秀節目模仿德國納粹,剛好你的名字『史瓦辛格』聽起來好像德國豬排!」我內心感到非常沮喪,一切的努力換來的只是冷嘲熱諷,看起來更是絕望無比,但接著,我決定不要理會他們的批判,選擇像對待健身一般不懈的訓練,上演員課,上發聲課、英文課,甚至上過「消除口音課」!慢慢的我接到一些小角色,最後,終於突破種種偏見,獲得重要的演出機會。
生命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擁有長遠的洞見,確切知道自己要前進的方向。
所以,今天踏出校園後,別忘了慶祝一番,你值得為自己所付出與達成的目標感到驕傲!
接著,花些時間思考,並寫下曾經幫助過你的人,記得一一地向他們表達感恩,也別忘了給你們的父母最大、最溫暖的擁抱,向他們表達你的愛,感謝他們的一路陪伴,所以才有此刻的榮耀!
最後,別忘了,要幫助別人,要回饋你的社區與國家,我們之所以為人所知,不是因為「我做了多少」,而是「我付出什麼」。拆掉你面前的這面鏡子,才能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看到千萬人需要你的幫忙!我可以向你保證,當你把「我」變成「我們」的時候,你絕對可以改變世界!
謝謝在座的每一位Cougar(休士頓大學吉祥物「美洲獅」,亦為校友暱稱),我們後會有期,I will be back!
>> 休士頓大學2017畢業典禮演講直播影片(取自休士頓大學官網

哈佛大學:心智堅強的孩子,家長有這4大特質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哈佛大學:心智堅強的孩子,家長有這4大特質


就研究結果來看,那些具備同理他人及願意承擔責任的孩子們,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較能成就愉悅和順遂的人生,因為他們不但容易累積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事業與工作上等發展項目,也能激盪出絕佳的合作契機。
而將來孩子們所呈現出來的樣貌,無非就是仰賴成長環境中的學習和家庭的影響,以下是來自於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歸納出的4大技巧,讓你輕鬆鍛鍊出心智堅定,又懂得尊重與體恤關懷他人的孩子:
1.用身教,培養歸屬感
想讓孩子學會關心與尊重,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孩子身上如法炮製;像是打造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展現對他們的無私愛意、尊重孩子的獨特性、與孩子一同討論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與獲得的成就等,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愛,他們就會產生既定的歸屬感,並對周遭的人事物產生高度認同。
另外,也要用心經營和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像是睡前跟孩子一起朗讀床邊故事,或是一起規劃週末的行程;多多把握和孩子相處的機會,讓他知道你對他的關心,包括可以問他說:「今天你有沒有做了什麼讓自己覺得超厲害的事?」、「除了上課之外,有沒有學到什麼有趣的呢?」、「有沒有哪一堂課讓你覺得頭很大?」,以輕鬆的語調去親近跟理解他的想法、感受和體驗上的種種,就是最好的方式。
2.用服務,展現價值觀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的標竿,主要是因為孩子們在道德價值與行為準則上的建立,皆是觀察他們所敬重的對象加以認知學習,因此唯有當我們身體力行,孩子們才有辦法理解吸收。
另外,也別忘了在生活中落實公平與誠信的價值,像是參與社區服務、擔任志工等,透過具體的行動,讓孩子看見這些價值在生活中所能彰顯的影響力。
若當發生衝突時,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要在第一時間察覺並管理好自己可能憤怒的情緒,像是:我是不是一副很焦慮的樣子?要如何才能心平氣和的解決?我做錯了什麼?該怎麼道歉?當然,人無完人,因此唯有透過刻意的練習,我們才有辦法體察自我並誠實的面對自己,畢竟我們在孩子面前所展現的樣貌,最終就會內化成孩子的一部分。
3.用關心,訂立高標準
當孩子表示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身為家長的我們可別吝於嘉許一番;就算旁人對他的行為有所不解,或是同儕之間不表響應,但今天孩子若是為了公平正義挺身而出,那麼,做為家長的自然就該做為孩子最強大的後盾,幫助孩子設下一定的道德標準。
另外,在訊息的傳達上,家長也要試著清楚表達,與其對孩子說「你只要開心就好」,不如說「重點是,你不但關心他人,同時又能讓自己開心不是很好嗎?」;尤其是當孩子們在與他人進行討論時,記得也要讓孩子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除此之外,當家長們跟老師詢問孩子的在校表現時,與其問孩子的成績分數,不如多關心他的交友狀況,要是知道有某些問題存在,建議也可以鼓勵孩子們的朋友,邀請大家一同思考解決的方案。
4.用觀察,擴大關心領域
通常我們都會向身邊熟悉的人表達我們的關心,但就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來看,其實更需要體察身旁以外的人;像是當班上來了位新同學,或是在路上遇到說不同語言的外國人,主動協助的精神就顯得額外重要。
當孩子面臨生活中的挑戰時,家長們也該鼓勵孩子多加思考,譬如像是在一定的狀況下,誰會感到徬徨無助?而自己又可以做些什麼?假設當同學家中出了些狀況時,父母們也可以跟孩子一同思考該如何進行安慰或是提供協助?另外,也可以透過新聞報導的社會案件為例,跟孩子討論人們所會遭遇的困難,以及對方跟自己在經歷上的不同之處,透過不斷聆聽與同理他人的感受,孩子在未來才有辦法進一步瞭解相關的議題,並擴大內心同理的範疇。


養出正面樂觀的小孩?5個簡單教養心法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養出正面樂觀的小孩?5個簡單教養心法

唯有生性樂觀的孩子在遭遇到生活難題時,才會在第一時間往正向的方面思考,本文提供家長5大方法,讓你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發出孩子積極樂觀的本能!
從小就具備樂觀態度的孩子們,長大後,他們的身心靈除了會比同年齡的人來得更加健康,同時,他們更容易對生命感懷幸福,因此,身為家長的我們到底該如何才能激發出孩子樂觀積極的天性呢?
美國教養雜誌《Parents》彙整出5大秘訣,讓家長們直接就能從日常生活中輕鬆上手!
1.孩子說不會?陪伴建立信心
當孩子手中的數學考卷滿是訂正錯誤的紅字,他不免也會自餒的感到:「我就是笨、數學就是不好!怎麼都學不會」,其實不只是數學,我們自己小的時候也常會因為畫不出心中所想要表達的圖案,就認定自己沒有藝術的天分,抑或是因為不擅長某種球類運動,就否定自己未來能在體壇發光發熱的機會。
當我們經常在孩子面前不自覺地對很多的事情做出否定的論調時,孩子自然就會複製這樣的想法。
想讓孩子勇於挑戰並克服挫折,首先,家長要做的就是先改變自己,身為家長的你,可以試著這麼說:「學習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包括學會一項新的運動也是,但只要找到突破點之後,自然就會漸入佳境!」或是「媽咪知道你現在還不會看幾點鐘,其他小朋友也都一樣,都是多練習幾次就可以了唷!」,讓孩子知道技能是可以透過學習來精進,這樣就可以會讓孩子未來在面對惱人的事情中,仍能堅定自我的信念。
2.忍不住抱怨?再多想一分鐘
有了孩子以後,媽媽常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尤其當孩子才兩、三歲時,心中的焦慮更是來到了高峰,「做什麼事都匆匆忙忙的,真的是有夠煩的!」這是許多新手媽媽往往會不經意流露的心聲,因而在態度的表現上自然就越發的消極。
當父母老在孩子面前越抱怨財務上的困擾,或是一整天下來過得有多糟糕,這在潛移默化中就會讓孩子未來在遭遇相同的狀況時,下意識地以同樣的方式反應,相反地,家長應該要在孩子面前多說一些實際上進行順利的事情,像是:「今天總算是敲定了這次工作上的項目,真是工程浩大!」或是「今天跑郵局很順利,直接去都不用等,在櫃檯前一下子就處理好了」。
其實,人們在一天當中都免不了觸碰到許多酸甜苦辣,重要的是在心態上,我們都該對接續的日子懷抱希望,並持續專注在既定的目標上。
3.差不多就好?適齡設立標準
當孩子們有機會表現與證明自己的能力時,「我可以」的態度就能在他們的心底滋長茁壯;因此,當孩子開始上幼稚園時,家長就可以為孩子設定一些單純的目標任務,像是收拾玩具、摺疊棉被、換穿衣服、盥洗沐浴、打掃房間、物歸原主等等,讓孩子建立起責任心,同時又能減輕媽媽在家務上的負擔。
「每當我的孩子做到時,他就會很開心跑到我面前跟我說:『媽咪,我把被子摺得很好唷,你快來看!』當下我立刻就能體會到他那股油然而生的榮譽感跟自信心」一位媽媽分享道。
因此,家長們應該藉由賦予孩子適當的目標任務,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信賴,同時他也才會更加確信自己、相信自己。
4.擔心會受傷?鼓勵合理冒險
父母常會膠著在保護孩子的底線,我們既不想讓孩子受傷,卻又擔心扼殺他們自我成長的機會;然而,實際上,許多家長都會因為孩子一開始表現得不夠熟練,進而阻止或打斷孩子自行嘗試許多的活動,久而久之,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更讓孩子的態度轉趨消極。
縱使今天孩子一定會犯錯,但絕對比完全不去嘗試來得好,因為成長就是必須不斷的從錯誤中學習,像是讓幼稚園大的孩子獨自在後院玩耍,或是在沒有家長的陪同下,參與校外教學活動等;待孩子的年紀稍長一些,就可以再鼓勵孩子進行更具挑戰性的項目,像是登山郊遊或是參加夏令營等等。
畢竟,培養孩子獨立的最好方法,就是放手讓他們勇於嘗試新鮮事!
5.順其自然?要給他方法
樂觀是在瞭解情況以後,做出接納現況的反應和實際行動,並非一頭熱的正面思考而已。我們希望孩子保有樂觀的心情,主要為的是讓孩子掌握對未來生活中所有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
比如搬家時孩子到了新環境,在交友上一開始肯定不會那麼的順利,因此,家長與其跟孩子說:「你在舊家時都有很多朋友啊,等到這邊的小朋友知道你是誰之後,就會跟你做朋友了」,不如說:「我知道換到一個新的地方需要些時間來適應,交朋友也是一樣,你不如可以趁放學騎腳踏車回家的時候,問問看有沒有跟你一樣騎車的小朋友,看要不要跟你一道回家?」
家長務必要讓孩子知道,想要解決問題,除了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方法,就像我們親手栽種一盆花卉一樣,想要看到開花結果的那天,期間無法避免的,就是細心澆灌與耐心等待。

「長大後想做什麼呢?」這句話曾經讓你焦慮嗎?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長大後想做什麼呢?」這句話曾經讓你焦慮嗎?

長大後想做什麼?很多人都曾被這個問題困擾。心中浮現的是:很多事情我都想做,而且好像許多技巧我也會,那該如何選?很多人其實都可以擁有不只一個夢想,以下五個方法帶你克服選擇的焦慮。
儘管書架上陳列的書籍有千千百百種,並且分門別類的為我們所選擇的科系和方向提供無數的方向和指南,然而,夢想只能是一條單行道嗎?難道人不能一次擁有許多夢想?
TED講者艾蜜莉‧霍布尼克(Emilie Wapnick)認為,眼下就業市場的需求已經不像以往的單一訴求,相反的,我們更需要擁有廣泛興趣與相關技能的人才,因此,若你從小就具備這樣的特質,這將成為你絕佳的優勢,因為這極有可能表示你具備所謂的「多重潛力開發特質(Multipotentialite)」!
以下分析是愛蜜莉針對具備多重潛力開發特質的人,在抉擇夢想時所常面臨到的內心糾結與對應策略,對於懷抱著多樣專才與興趣的朋友們,可別再讓莫須有的恐懼束搏你朝下個目標邁進!
1.強大的罪惡感
當你發現過去那件讓你願意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與金錢的事情已經變得索然無味時,一股強烈的失落感會很明顯地向你逼近,其實,方向本來就會隨著時間去調整和改變,但首先你必須學會接受這股衝擊,如此一來,你才有機會騰出空間學習並展開另一場冒險。
只要你選擇放下,你不僅有機會可以學到新的技術,更有機會在接下來的未知領域中發揮舊有的技能;加上若能保持開放的心態,那麼沿途上你將有機會遇到其他優秀的夥伴,更棒的是,將來你不再只是一位純粹的從業人員,你將會搖身一變成為一位全能者,並且將有機會涉入更加複雜和細微的境界。
2.初學者症候群
說真的,身為一名初學者的感覺並不會特別舒服,就算是喜歡嘗鮮與開發興趣的人也一樣;然而,學習時會感到不安或是表現不佳,不都是磨練功夫的必經過程?就像是當成績單發下來時,人們很容易就會脫口說:「我就是學不好!」,這就是信心受挫並感到躊躇不前的心理狀態。
所以千萬要記住,請刻意對自己溫柔一點,有時候你需要多給自己一些耐心、時間與機會,當你慢慢進步時,你可以在筆記本裡做個紀錄,持續追蹤這些你已經達成的里程碑,將有助於你提振精神、維持動力;然後你可以試著把任務拆分成小區塊,一項項排入行程表中,當你把這樣的習慣養成,就越能幫助自己大腦進行記憶,未來在學習上,自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擔心表現不夠好
想轉換跑道時,若是現有的經歷不那麼符合想應徵的職缺,我們常會貶低自己說:「大家都要找經驗豐富、領導能力更強的人,我只是個小小的廚師,怎麼可能會被僱用呢?」
當然,怎麼樣都會有人比我們的能力更好,但總也有人略遜一籌,你只要記住:永遠將目標設定在超越現在的自己即可,因為主管或客戶尋找的是能夠理解問題並解決他們問題的人,只要你有自信能一五一十的發揮所長,解決這個困難,終究就會覓得志同道合的夥伴,而這在你的事業發展上,也才是所欠缺的關鍵。
4.冒牌者症候群
覺得自己不夠好?別人稱讚就想跑?當位階爬得越高,很容易會產生「一切都只是運氣好」的想法,有趣的是,這種心態還會隨著機會越大,而變得愈發嚴重。
首先,你必須體認一件事就是:如果你根本是個冒牌貨,那麼就不會有所謂冒牌者症候群,因為冒牌貨是透過完全的欺騙他人來從中獲利,而你不同,你只是想把工作做好,而這股想創新的動力,必然會伴隨著一些不確定,如果你對自己感到懷疑,不妨花幾分鐘,寫下什麼是你最重視的核心價值?從事這份工作,或是做這件事情,對你來說為什麼重要。
5.擔憂外來批評
許多時候,我們的焦慮來自外來的聲音,譬如:當你分享新的想法時,你看到家長或老師表現出來的擔憂,或感受到同事迷惑、懷疑的眼神,都會立刻引發我們內心的不安。
有人說,往往我們都是身邊那五位親密好友的綜合體,也就是說,每天圍繞在我們身旁的人對我們的影響最大,所以,別怕踏出舊的朋友圈,結交與你有共同目標的新朋友,將會發現你的動機、目標與價值觀都將有很大的改變。
當你開始聆聽內心的聲音,表現出真實的自我,不但會讓自己感覺更好,也會讓周遭的人接收到你帶來無窮無盡的正能量!



「進步」來自有意識的刻意練習

教育管理者,也是美國「成長心態(Mindset Works)」管理機構共同創辦人的愛德華多•布里塞尼奧(Eduardo Briceño)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進步」來自有意識的刻意練習

你是否曾覺得花了許多心思,想扮演好稱職的父母、貼心的另一半,卻力不從心?在工作上無論再怎麼努力,卻力有未逮、進步有限?其實,面對如此窘境的你,並不孤單。
本身是教育管理者,也是美國「成長心態(Mindset Works)」管理機構共同創辦人的愛德華多•布里塞尼奧(Eduardo Briceño)在TED上分享他的故事與經驗,給每個正在努力,始終不願放棄的你。
以下是他的演說精華:
古希臘時代的政治領袖狄摩西尼(Demosthenes),他是一名律師,更是位偉大的演説家,而他之所以為世人稱頌,並不是因為他花了大量時間在律師執業上,而是因為他在演説與談判上的卓越技巧與刻意練習。
狄摩西尼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接觸法律與哲學,但他漸漸意識到,身為律師必須要有説服他人的能力,因此他開始深入研究演說和戲劇,爲了改變自己不由自主聳肩的壞習慣,他不只在鏡子前一遍又一遍地練習,還在天花板上吊了把劍,一旦聳肩,就會刺到肩膀,為了克服口齒不清的問題,他強迫自己在口中含著石頭,練習咬文嚼字;同時,因為法院的環境通常都很吵,他就對著大海練習演說,試圖讓自己講話的聲音比咆哮的海浪還大聲,他還在自己家特別闢了間地下室,就是為了避免練習時被打擾,或打擾到別人。
狄摩西尼在「學習狀態」所做的活動與他在上法庭的樣貌截然不同,在法庭上的他看似毫不費力、信手拈來,然而,背後的代價是日以繼夜的刻意練習。
我發現,各個領域的佼佼者都具備同樣的特質,他們會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切換著「學習」與「實踐」這兩種狀態。
就像狄摩西尼,他在學習狀態時會依循著導師建議的「循序漸進的練習」,把學習的技能分門別類,並拆分成小區塊,清楚地知道需要提升的是哪項技巧,全心專注在舒適圈外更高層次的挑戰,超越那些早已掌握的事物。
在學習時,我們通常會很容易犯錯,但這絕對正常,因為我們正在有意識的練習與調整;這與「實踐狀態」所表現出的樣貌不同,「實踐狀態」的目的是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將失誤降到最低範圍。
也就是說,「實踐狀態」是發揮當下擁有的技能,呈現最佳狀態,而「學習狀態」則是加速成長的力道,提升我們日後的發揮與表現;很多時候無論我們再怎麼努力,表現都沒有顯著的提升,關鍵就在於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實踐狀態」上,這會壓縮到成長空間,而讓我們的表現停留原點、每下愈況。
刻意練習的四大步驟
如果想自在的處在這兩種狀態之中,我們必須先釐清自己的目標、關注重點和預期效果,有意識地一邊實踐、一邊改進。
首先,必須保有「成長心態」,並相信我們自己絕對可以改進。
第二,寫下你在乎的目標,並列出需要改進的具體技巧,因爲它需要時間和努力。
第三,釐清必須該如何達到提升的效果,不是不斷的「重複練習」而已,而是要「循序漸進的練習」。
第四,維持在低風險的狀態,因爲如果發生失誤,才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就像是走鋼索的表演者絕不會在沒有護網的情況下練習新的技巧。
真正的自信表現,源自於不斷的學習和自我提升,如果每個人從小就能多把力氣花在探尋、交流、傾聽、實驗與反思上,也許,我們就能打造出一個容許犯錯的環境,也就會更加清楚什麼時候該認真學習、什麼時候該認真做事,而我們的這些付出與努力也才會讓我們持續進步,成就更好的自己。



教孩子一生受用的5個價值觀:專注當下而非在意未來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教孩子一生受用的5個價值觀:專注當下而非在意未來

家長說的話往往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家長又該如何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一生受用,而非追求短視近利的成功?美國《今日心理》雜誌點出5個人們習以為常的迷思。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身為家長的我們無不千方百計的避免下一代犯下和自己同樣的錯誤;為了達成目標,家長們常會竭盡所能的從旁主導孩子的一切,但若矯枉過正,有時不但結局落空,過程中的思維更會帶給孩子適得其反的效果,這些對於成功既有的迷思,到底該如何破解?
1.我們以為:專注未來;我們應該:專注當下
經研究顯示,人們清醒時,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為了還沒發生的事情打算,而一旦思考轉變成煩惱,除了容易亂發脾氣外,後悔、失落等負面情緒更會接踵而來,對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像是未來要如何進入長春藤盟校以及獲取優異的學科成績等,這些問題都會引發無比的焦慮和恐懼,長期下來更影響身體健康,並產生像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等狀況;因此,過度關注未來的發展,反而會影響現階段的表現。
其實,當人們感到愉悅時,不但可以提升學習的效率,同時也能引爆創意,對於棘手的問題,更能輕鬆搞定;研究進一步指出,相較之下,開心的工作比起不開心來說,產值整整高出12%,積極的情緒不但可以提高毅力,也會讓人更加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挑戰;因此,若孩子懂得專注當下,學習的成效自然就能大大提升。
2.我們以為:壓力無可避免;我們應該:學習放鬆方法
經統計,許多孩子特別容易因為課業成績的表現而倍感焦慮,其中最教人擔心的是來自父母成就高的家庭,因為生活環境所賦予的期許和壓力,因而造成許多孩子在達不到眾人的期望下,便貿然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從小,許多家長都會灌輸孩子一個觀念,那就是:沒有壓力哪來的成就?因此長大後,不論攝取多少咖啡因,行程表有多滿,我們都難以「說不」,於是最後就衍生出如酗酒、失眠、藥物依賴等危害身心靈的問題。
壓力的確在所難免,但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釋放;同時,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一同學習與教導孩子如何以正確的方式來紓壓;當我們無法承受職場或學校所帶來的情緒重擔時,我們可以透過冥想、瑜珈、深呼吸等方式來排解無形的壓力,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我們放鬆休息,讓體內的代謝恢復正常,保持身心靈的平衡與健康。
3.我們以為:要保持忙碌;我們應該:要尋找喜悅
好不容易熬到學校假期,很多家長反而迫不及待又將孩子的行程塞得滿滿的,像是參加夏令營、課外活動、學習才藝、家庭出遊等,一整天下來搞得孩子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其實,幫助孩子嘗試與體驗並沒有錯,但務必騰出空間,讓孩子在放學或周末保有自己的時間;畢竟,每個人都需要透過全然的放鬆,才能把期間的所見所聞,好好的消化和吸收。
研究指出,唯有當大腦獲得充分的休息,才能引發我們的創造力,因此,與其把行程塞滿,不如讓孩子循著好奇心盡情的探索,不論孩子在家裡還是學校,都能找到不同的樂趣,像是在書房裡看本自己喜歡的書、帶寵物外出散步等,這些活動都能讓情緒恢復平靜、激發創意,更重要的是,懂得放鬆才能吸收。
4.我們以為:只要發揮強項;我們應該:從失敗中學習
家長常會以孩子的長處或喜歡的活動來認定孩子的強項,但根據史丹佛大學卡羅德威克(Carol Dweck)教授的研究指出,如果家長兀自將孩子框限在某種人格特質當中,那麼,孩子將會失去探索與嘗試不同事物的動機和勇氣。
舉例來說,當孩子常被稱讚運動表現很好,他們就會懶得離開舒適圈,除了不願意嘗試靜態的活動,主要是害怕自己在過程中會遭遇失敗,帶來負面的評價;其實,我們的大腦本身是喜歡學習新事物,也樂於從錯誤中學習的;因此,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的是:只要你願意嘗試,什麼事情都可以學得會,一開始做不好都是正常的,這只是因為你還沒學會而已;透過這樣的觀念灌輸,未來孩子就不會因為一點點的瑕疵而感到萬分沮喪。
5.我們以為:認清你的弱點,不要示弱;我們應該:對自己好一點,溫柔一點
雖然批評能讓人成長,然而,比批評更重要的是自我察覺的能力,家長常告訴孩子要檢討自己,卻沒有教導他們愛惜自己,若孩子老是將焦點放在缺點上,未來將只會擔心自己表現的好壞與否,而嚴重忽略自我,導致喪失自信;其實,家長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無論遭遇失敗或痛苦,都要好好的善待自己,而非自我打擊。
舉例來說,一位生性害羞的孩子,如果擁有善待自己的能力,他就會告訴自己:雖然我不是那麼外向,但我還是可以設定追求的目標;只要能踏出這一步,這股信念將會讓人鼓起勇氣,面對全新的挑戰;透過參與人群,更有機會磨練社交技巧,並從錯誤中學習。

設下底線,彼此尊重!看似「不近人情」的荷航空服員,教我的「空中文化課」




田育瑄/踹妞Try New!  24.1K

本文同步刊登《換日線》設下底線,彼此尊重!看似「不近人情」的荷航空服員,教我的「空中文化課」

這次出差坐荷蘭航空,機上雜誌《Holland Herald》專題報導一家米其林三星主廚,同時也是家族企業餐廳接班第四代伊蓮娜.亞札克(Elena Arzak),訪問她的接班經營哲學。
「只要是在彼此尊重的情況下,我喜歡紀律。(I like discipline, as long as it’s done with respect.)」不安於室的她,旅居多國頂尖餐廳修習與磨練廚藝,面對她的事業,早已練就一身專業又熟練的高標準,卻保有獨特的個人特質,自信與原則是她的正字標記。
從荷航的空服員服務中體現的行事做風,也可觀察出這句話的內涵。
直接俐落,甚至有點「不近人情」的荷蘭 Style
荷航的女性空服員,年紀都是媽媽或奶奶等級,個個精明幹練,拆解各樣旅客需求,回應時態度堅定、不卑不亢。
送餐時,因為航程短,空服員行動更須迅速,因為餐盒較燙,她會一一拿給客人,但分餐具時,則會拿給最外面的客人說:" This is for three of you. "(這是你們三位客人的),請客人幫忙分配。我們這個艙約 100 人,整個送餐時間大概 15 分鐘內就搞定了。
送飲料時,隔壁有旅客跟她要兩瓶紅酒(荷航紅、白酒是用小瓶子裝,蠻可愛的),她說:「一人只有一罐喔」,拿完一瓶給他,空服員繼續問下一位要喝什麼?旅客問:「你們有什麼?」空服員飛速答:「冷飲的話,有柳橙汁、蘋果汁、番茄汁,你要哪一個?」,提供三個選項,送畢,繼續前進。
用餐完畢時,空服員來收餐盤,前面的老先生一直跟空服員要衛生紙,空服員一路快速收過去,沒有直接回應他,聽到他的需求也沒停下腳步太久,只回了句:" Sorry Sir, I only have dirt now. "(先生抱歉,現在我手中只有垃圾)言簡意賅,接著就快步離去,老先生只好摸摸鼻子繼續等。不過因空服員收很快,整理完馬上就把衛生紙拿過來了,並沒有忘記老先生的需求。
此時因為有點冷,有人要毛毯,她又說:「不好意思,短程我們沒有提供毛毯,長途飛行航程才有」。
整趟下來,你可能會覺得荷航空服員的風格,相較其他亞洲航空顯得有點嚴肅小器、不近人情,但為了航行與之後轉機收拾時間考量,他們選擇設立規則,抓緊時間。
從荷航空服員的服務中,可觀察出荷蘭人在營運上精打細算、就事論事、不卑不亢、原則鮮明的風格。他們的優點是很有效率,雙方界限很清楚,不用拐彎抹角,也不會有多餘的情緒,海派阿莎力!然而,缺點是因為他們個性直爽,不適合害怕被直接拒絕的玻璃心,而且若是像東方人在表達上較含蓄保守,但在他們眼中可能太拐彎抹角,也讀不懂你的意思。
搭乘過長榮或華航的旅客,多少都有跟美麗空服員多要一、兩罐啤酒的經驗,通常就算空服員再忙,同時顧及飛航安全,也會客氣的先給一罐,再婉轉地跟旅客說:「待會兒再幫您送另一罐」,因為不能一次給太多酒,否則客人要是醉了,也會危及其他旅客的安危,因此只好隔一小段時間再送一罐,順便關心一下旅客喜歡哪種酒。這麼一來,備受寵愛的旅客心情愉快,空服員也顧及到了飛行安全與服務品質,達成雙贏的局面;但是荷航的空服就是說清楚,酒精飲料一位一罐。
很多時候,在飛機上與其說是空服員,不如說是幼兒園指揮官,面對一群坐上飛機就變幼幼班兒童的旅客,一下口渴要喝水、一下嘴巴髒了要衛生紙,飛機要起飛了,還不把手機收起來,一直猛上網玩手遊;過一會兒又想上廁所,而且平常都不去,非要飛機起降前上,可說是狀況百出。但是再稀奇古怪的需求,無論哪一國空服員都要在最精簡的時間內,不拖泥帶水地服務完所有旅客,面帶微笑祝福大家旅途愉快(Wish you a very happy journey.),任務達成真是不簡單!
三小時的飛行,就是一堂「空中文化課」
從這次的荷航搭乘經驗,分享幾點我從中學到的事:
第一,在亞洲,我們很習慣顧客至上,以客為尊,基本上客戶要的服務人員都要盡力完成。但是在歐洲文化裡,良好的關係應是在雙方可接受的情況下,互相尊重,而不是要任何一方,因為身份或種種原因,必須要犧牲自己,成就別人。
第二,自信怎麼培養?就從尊重彼此的底線與拒絕不合理的要求開始。不論做任何事,都要清楚你的核心目標與原則,設好底限,不要越界,這是才真正的平等尊重。
第三,當你決定要去一個國家留學、工作或生活之前,或許可以先搭看看他們的國家航空,這將開啟你對一個國家的認識,記錄下你的觀察。
像是空服員的服務就是觀察道地當地人行事風格的好機會,你會從他們身上體驗到「國民外交」──他們歡不歡迎國際旅客?這個國家注重的特質是什麼?他們的效率好不好?他們的思維模式與你的認知衝突在哪裡?比如當你在正常時間請求一杯水,他們的反應為何?為什麼是這樣的反應等等。
另外,你也可以注意像是機上提供的餐飲、食物合不合口味?環境是否整潔?機上雜誌側重描寫的內容等,這些都有助於你對這個國家的瞭解──當然,空服員的服務和態度,也會涉及企業文化及個人性格等因素,不能以偏概全;不過多累積經驗值,仍不失為一個「見微知著」的參照樣本。3 小時的飛行,就像一堂浸泡在異國的空中文化課,這一站的抵達,已是下一站啟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