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TED大獎得主莎拉帕卡克:鑑古知今的四大教養術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TED大獎得主莎拉帕卡克:鑑古知今的四大教養術


榮獲2016年TED大獎的得主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本身除了是位埃及古物學專家之外,同時也是一位五歲大孩子的母親;她不但從考古研究中體悟出教養的關鍵,更在為人母過程中,覓得考古學背後所蘊藏的真諦。
在人的一生中,初為人母,可以說是最為特殊的體驗,「當你看著孩子,你往往會不自覺的驚嘆出聲,天啊!這個從我的肚子裡誕生的新生命,是否即將改變人類的未來?無論如何,我就此有了另一個身分-母親」帕卡克說。
現在,帕卡克以兩種身分定義自己:一邊是考古學家,另一邊則是孩子的媽,在考古研究上的歷練,深深影響她個人在教養上的思維模式,而就在她成為母親以後,卻也反過來改變了她對考古工作的看法,以下是帕卡克的四大發現:
1.賞罰拿捏,自古難全
考古學是唯一能讓你透過雙手,去瞭解過去數十萬年以來,人類在歷史軌跡上的積累,而讓人感到有趣的是,人性基本的特質竟從未改變。當然,古今文化上仍存在著明顯差異,但所面臨的問題反而卻都大同小異。
當我一邊探勘古蹟或鑽研著某段古文明時,常常會不經意的發現,古代也曾有許多的母親和我面臨相同的努力和掙扎,像是在孩子犯錯時,古埃及的媽媽們也會猶豫該不該加以體罰?雖然目前這一點在考古學上尚未有直接得以考證的文物出土,但在我經手的文獻當中,就曾記載著古埃及的小男生在上學時常惹出不少麻煩,而且在課堂上老是無法集中精神,但這其實不就跟現代一樣,有沒有可能是因為課程內容過於呆板才造成的呢?
這個年代的母親們常會有種孤軍奮鬥的感慨,甚至老覺得每天都有收拾不完的爛攤子,但你也別太擔心,因為自古以來所有的母親也都跟你一樣,一路都是步履蹣跚的走過來的!
2.教養觀點,各有所長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普遍都認為未滿18歲的人都還只是個孩子,然而,對古埃及人來說可不是如此。
在他們眼中,一旦步入青少年就一律視為小大人,如果你是女生,就要開始學習如何紡織、打理家務和照顧弟妹,如果是男生,則要下田耕作,協助父親的工作以及著手整理並紀錄下一切有關家族歷代的大小事務。
這不禁讓我重新思考我自己所慣用的教養方式,也對當前社會所鼓吹的「愛的教育」有所質疑,懷抱著這樣的觀點,我逐漸過濾掉許多線上教養論壇中,以高壓斥責或過度溺愛作為基調的教養方針,並選擇較為綜合的方向。
3.群體照護,強化鏈結
如果你對相關的古代文化有所涉獵,那麼你就會發現時下的教養方式教人多麼的疲憊,舉例來說,一般除非是跟長輩住在一起,要不所謂的雙薪家庭就得把孩子交由托兒所或請保母照顧,但早在幾千年前,照顧孩子可是整個群體的責任,小至父母、兄弟姊妹、乃至於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像是人們所居住的聚落都會一同參與。
對古埃及人而言,整個家族就意味著整個村落,而家庭的責任當然也包含對孩子的照顧,我前往埃及探勘時,常在路上看到10來歲的少年懷裡抱著寶寶入眠,這在美國可是難以想像的事;就村落集體養育這點上,我給予高度贊同,因為他可以讓孩子在整個村落的呵護中成長,就算日後長大遠走他鄉,他的心仍舊會跟家族牽起強大的羈絆。
4.成長磨練,以古為鑑
在古代,嬰兒及孩童的死亡率可說是高得嚇人,一般只要能活過5歲就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事,然而,就在我自己懷了孩子以後,我才真正有了深刻的體悟。
還記得一次展覽中我看到幾張圖片,照片中的孩童倒臥在一片蠻荒之地,小小的身軀瞬間就被一鏟一鏟的泥沙所覆蓋掩埋,當下的我只能瞥過頭去不忍直視,之後,每當我在考古研究中挖掘到孩童的骨骸時,都會不禁捫心自問:這是怎麼發生的呢?當時孩子的父母又是如何面對?這些伴隨而來的感受與實際上的撼動都讓我的心底隱隱作痛。
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往往擴大了每個人心中孤獨的角落,但透過接觸和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我們也才漸漸的發現這其中必然的無可奈何,在歷史的洪流下,所謂得失,終究需要靠我們自己才能體會。
同時作為母親與考古學家的我,自然也滲透成為這歷史軌跡上的一小部分,對我來說,孩子是我的未來,而我則是孩子的歷史,我希望透過我所熟悉的考古領域,提供給我的孩子一道學習的大門,讓他有機會一窺先人驚人的成就與文化累積的深邃,我也希望他願仔細聆聽歷史所不斷提醒世人的教誨,如果未來他能擔當決策的角色,我也期盼他能從史料裡韜光養晦,同時,我更希望他能洞察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雖說我們都只是這蜿蜒的時光隧道中,腳下所踩踏過的那一小塊拼圖,但其實我們也正在一手打造屬於彼此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