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很有故事與力量的女孩:)


作者:張希慈

我小時候人緣並不太好,因此當時對於能讓別人喜歡我的事情,我總是會毫不猶豫的嘗試。但直到某些時刻,我開始發現不對勁。

「你不能就跟大家一樣嗎?那個老師很怪,活該被討厭,你要不要跟我們一起整他?」

我求學時,曾經遇過這樣的邀約。那時候年紀不大的我,突然覺得遇到了好難好難的題目。合群,我就有了一群朋友,在以同儕為重的年紀,這誘因令人垂涎三尺。但合群的條件,像是投名狀一樣,要我把群體眼中釘除去,就算我跟他無怨無仇。

當時的我用很軟弱的方式回應,不主動整老師,但也不直接當面「忤逆」同儕。最終,我記得老師來上課的時候真的很尷尬,面對一群不喜歡他的學生,他教得很無力。而我心中的罪惡感也一直浮上心頭。最後,我寫了一封匿名信給輔導室,詢問輔導老師我該怎麼處理這件事情。回信來了,輔導老師用很溫柔的口氣說我很勇敢,願意寫下這一封信。

但我知道,我其實一點都不勇敢。在當年極度害怕沒有朋友的年紀,我只不過沒成為捅出每一刀的直接兇手,但間接的冷漠造成的傷害可沒有少參與。

我對那名老師一直有歉疚感,當年的我為了讓自己的人緣可以更好,沒有勇氣講出我自己心裡覺得對的話,也沒做出我自己覺得對的事。

越長越大,幸運地一直看見社會問題的多重樣貌。那些經驗讓我越來越知道,正常與不正常,正確與錯誤,乖巧與偏差,多數與少數從來不是直接一環扣一環。

多數的不見得是正確的,
正常的不見得是多數的,
乖巧的不見得是正常的。

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才有辦法慢慢從模糊的世界中找到適合的人際相處方式與自我生活。

而在讀這篇新聞時,總覺得有些既視感。

(「你的耳環可以拿掉嗎?」我是男老師,我就要戴耳環給你看 https://buzzorange.com/…/i-lost-my-job-cuz-i-am-a-man-and-…/

「你不能跟大家一樣嗎?不能正常一點嗎?」

批判性思考、勇敢地說出我們的困惑與質疑、溝通表達能力、同理心,帶著孩子這些世界公民教育的素養,值得我帶著小時候的虧欠繼續努力下去。

#隨著年歲漸增看得越多責任揹得越多
#結果城市浪人就這樣被我越搞業務越多
#我真的能跟夥伴一起活過今年嗎
#但如果活過今年把一連串秘密服務做好明年應該會是個重要的里程碑可以改變一些教育系統的問題
#今年才要剛滿26歲
#卻覺得自己活得像46歲
#覺得自己孩子好多

原文請見:張希慈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