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史丹福最新調查:8成青少年無法辨別新聞可信度


作者:田育瑄

9歲到19歲的孩子們,彷彿就是天生的數位公民,他們常以飛快的速度瀏覽社群媒體上的訊息、隨時上傳自拍美照、更在迅雷不及掩耳間發送訊息給朋友,然而,當問孩子如何評估與判斷各路消息的來源是否正確時?他們往往毫無頭緒......

史丹福大學最近針對全美7,804位的國、高中與大學生的網路閱讀方式進行調查,這份研究報告亦是迄今規模最大。調查結果指出,有高達82%的中學生並不清楚文章上方標記有「贊助」一詞的內容與一般網上的新聞有何不同,許多學生僅根據一則新聞所包含的細節是否深入,或是搭配的照片來進行評估,而非針對新聞來源的可信度作為依據。

《華盛頓郵報》指出,雖說有許多學校開設「媒體素養」相關課程,並教導學生挑選和標誌各種來源報導的技巧能力,但同時卻又減少配置專門教導學生研究技巧的人員,媒體素養的教育課程更時常被閱讀與數學其他科目所取代。

因此,《培養數位公民》(Raising Digital Natives)創辦人笛芙拉‧海娜(Devorah Heitner)提供以下建議讓孩子們可以自主學習,掌握媒體素養:

1.從孩子有興趣的下手

讓孩子主動上網查找他們好奇的資訊,像是運動、遊戲、自然等,透過這些機會,與孩子討論他們從哪裡獲得這些內容、如何區分新聞的事實與觀點,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他們關注的主題與網路閱讀的經驗,與孩子一同思考如何評估網路新聞。

對年齡較輕的孩子,家長可以先列出幾個安全、適合孩子閱讀新聞的網站,並透過這些新聞提早讓孩子知道如何對閱讀的資訊提出合理健全的懷疑。

2.陪孩子一起比較新聞

研究指出,中學生在放學後平均花七個半小時上網,許多孩子會同時上網傳遞訊息、瀏覽社交網站,或是觀看影片,這將容易導致孩子分心,也缺乏對內容進行深入思考與質疑;再者,近九成的青年獲取新聞來源,幾乎都是從Facebook等社群媒體而來,這更將使得孩子只會偏好瀏覽立場相符的文章。

因此,家長應該適時詢問孩子們從網上所閱讀的新聞來自何處,並讓孩子聽聽你的經驗,同時,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比較電視頻道和網路新聞所呈現的內容有何不同。

3.陪孩子思考新聞價值

在孩子閱讀任何網路新聞時,記住!要讓他們養成良好習慣,包括注意訊息的來源,並區分報導所陳述的觀點或想鼓吹的價值,同時,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觀點,就算不一定認同,也要尊重彼此。

新聞是家人用餐時打開彼此話匣子的契機,就像最近剛結束的美國總統大選,父母不妨可以問問孩子,對於新聞點擊率與選民觀感間是否有什麼樣的影響力?順著孩子的思路走,讓孩子解釋他們的想法,那麼每天上演的新聞事件,都將會是強而有力的機會教育。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史丹福最新調查:8成青少年無法辨別新聞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