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想成為更快樂的媽媽?學著問自己「爸爸會怎麼做?」


作者:田育瑄

教養上媽媽常容易過度焦慮,爸爸則是覺得夠好就好,媽媽要開心,其實應該學習實踐「行為像媽媽,思維像爸爸」的教養模式。

爸爸媽媽的焦慮指數總是不同。最近正值太陽最酷熱的時期,就防曬乳而言,媽媽們時不時會列出一些消息來源不清楚的新聞開始品頭論足:哪些牌子對皮膚比較好、哪些則有害健康,以及哪些牌子給孩子擦上去後,可能會導致灼傷等等。

這些在討論串上的評論,個個都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他們努力釐清在寶貝臉頰上塗抹的防曬乳成分,會不會其實充滿著致癌的化學物質,同時,也總會有其他媽媽們順勢的在底下回覆留言,試著推薦一些特殊行銷手法中的高價產品,而且幾乎所有人都會一起加入跟團,只因為龐大的焦慮很輕易的就讓人失去理智。

意識到這樣瘋狂的行為後,與其落入社會窠臼,親職教養作家陶樂絲‧羅賓森(Dorothy Robinson)於Quartz撰文,分享她的個人經驗,並決定採取不一樣作法,現在的她在行動之前會先試著冷靜下來好好問問自己:爸爸們會因為可能選錯哪一牌的防曬乳,而急得跳腳嗎?不會,因為爸爸們會說「只要記得擦就好」。


根據研究指出,媽媽之所以容易被極端牽著走,通常是因為潛意識裡的「好媽媽」靈魂作祟,彷彿只要當她一副越為孩子著想、買越多東西給孩子,就能贏得越多「好媽媽獎章」,導致媽媽屈服於這般的壓力與過度焦慮,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文化期待」,在社會結構的分層下,媽媽往往是那位被認定要為孩子的禮儀、學業成就、飲食習慣、情緒不穩等狀況負責的人,好像是:當孩子一有差錯,先責怪媽媽就對了!

所以當羅賓森又不自覺得因為孩子而自我懷疑時,她會先問問自己:如果面臨同樣狀況,爸爸會焦慮嗎?這幫助她冷靜下來,做出決定。

當然,不是所有家庭的角色分工都是如此,在許多家庭中,也有爸爸是負責料理家中大小事的那一位,有些家裡也存在兩位悠閒的媽媽角色,或是兩位神經質的爸爸,但是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被嚴厲的親子教養標準所框限。

根據2013年美國勞工局數據顯示,女性平均每天花費兩個小時又十三分鐘從事家務,而男性僅花費一小時又二十一分,另一份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更顯示,儘管是在雙薪家庭中,媽媽所承擔的育兒及家務仍然比爸爸高出許多。

這並不等同於在「思維」像個爸爸,「行為」上就不能當個媽媽,當羅賓森實踐「行為像媽媽,思維像爸爸」的模式時,她仍會確實的把鍋碗瓢盆清理乾淨,但不會再斤斤計較家中每個角落隨時都得一塵不染,這個概念是:下定決心停止為自己所做的選擇一再感到罪惡,拿那些折磨自己與焦慮不堪的時間,轉而用在積極的用途上,並學習擁抱「夠好思維」。

「現在的我帶孩子出門前,就是幫他們擦上適量的防曬乳液,然後就放手讓孩子們去玩!」羅賓森如釋重負地說道。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想成為更快樂的媽媽?學著問自己「爸爸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