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dora Svitak個人網站_credit UN Photographer
作者:田育瑄
近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課審會委員除了政府代表、學者、教師外,首度納入學生代表,此舉引發各界爭議。在美國,一位年僅14歲即獲得全美教育協會(NEA)公立教育傑出服務獎,現年19歲的亞裔女青年鄒奇奇接受專訪,被問到關於「標準化測驗」與「學生參與課綱審議」等問題,她認為:「所謂的智慧,不一定是學者專家的知識,大人和小孩應該彼此學習;然而現實與理想卻有些差距,大人常低估小孩的能力,因為彼此缺乏信任。」
就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鄒奇奇(Adora Svitak),在全美各洲開辦寫作工作坊,透過部落格與演說向各地教師團體分享教育改革理念。她被媒體譽為「美國文壇小巨人」,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自3歲起閱讀各種書籍,4歲開始用電腦寫作,8歲出版12萬字的故事集《飛揚的手指》,轟動全美。
鄒奇奇12歲那年,登上TED舞台發表「大人能向小孩學到什麼?」,也是迄今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2年後,她更獲得全國教育協會(NEA)公立教育傑出服務獎,表揚她為教育帶來的全新視野。歷年來,獲得此殊榮的名人,包含人類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提倡性別平等的網球運動員比莉‧金(Billie Jean King),以及前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
去年底,鄒奇奇接受美國《教育焦點》專訪談到如何打造不一樣的教育,訪談節錄如下:
Q:你多次強調要聆聽學生對於「學習」的想法,如: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學得最好、學校可以怎麼做,為什麼你認為學生的意見時常被忽略?
老師和行政人員很容易和學生形成對立角色,因為他們常定位自己為「管教學生」的一方,當行政單位習慣使用嚴肅口吻懲罰學生,他們不可能與學生平起平坐,或將學生視為一同決策的夥伴,而一般人並不理解學生必須了解關於自身教育的一切。
然而,儘管教育決策與他們息息相關,學生不大容易擁有影響學校的話語權。我強烈建議你前往《學生之聲》網站,這是個由學生成立的非營利教育組織,他們透過直播、線上會議、社團等面向彙整學生的意見,投入國際教育議題,讓學生的聲音被各界聽見。
Q:你對「標準化測驗」的看法為何?
標準化測驗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對美國而言,不論是住在西北部的阿拉斯加、美西的加州、墨西哥灣沿岸的路易桑納州或是東北部的麻薩諸塞州,學生們都應該學習到相同的內容。
我曾在各州舉辦寫作工作坊,有一次我在阿拉斯加州市區遇到一位和善、笑容可掬的學生,言談中,我很驚訝他並不清楚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是誰,也不知道美國大革命發生什麼事。
因為那次的經驗,讓我深刻理解擁有一致的課綱有多麼的重要,如果讓各州之間的課綱各自為政,很有可能會造成基礎常識的落差。
Q:「共同核心課程標準」是百年來最大的教育變革之一,然而我們採訪到的學生幾乎都表示沒有感受到明顯的差異,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其實我也不認為我有感受到,主因是我們就讀的高中早已將「共同核心課程標準」納入原本的課程中,也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習內容分派到每個年級,我認為「共同核心課程標準」真正會影響的是學習進度尚未達標的學校學生。
Q:你認為學生應該擁有更多決定自己課程的機會,應該從幾歲開始?
從小對孩子懷抱信心非常重要,相信他們有能力發展熱情和興趣,最好從學前學校或幼兒園時就開始,原因是:對事物感興趣的「探索能力」並不會像個開關,等到13歲以後,或是一進入高中就馬上啟動;它像是種生存機制,在嬰兒身上也看得到,而學校有時卻讓探索變得令人倒胃口。
像蒙特梭利這類的學校做法不同,他們讓學生從小有機會用不同的方法衡量自己的學習能力,建立不同的學習指標,驅動孩子主動學習,我認為這種模式才是我們更應該追求的。
Q:你心目中的理想教室,長什麼樣子呢?
我理想中的學習環境是像我小時候那樣,國二前我在家自學,那段學習經驗與我之後就讀公立高中的經驗很不同。
在家自學時,所謂的課堂就是圍繞著我的熱情打造,因此,我隨時都可以學習藝術史、墨西哥革命歷史,抑或是人體解剖學,還有與這三個學科相關的知識,真正開始鑽研時,你會發現學科之間有許多概念重疊之處,這樣的發現著實令人興奮!但是,真正讓我獲益良多的是「因為『想學』而學」。
Q:從自學的環境轉到附近的公立高中就讀,你認為兩者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在公立中學教室裡,老師和學生看起來都很疲倦。對學生而言,學習看起來像是個長達12年的煩悶工作,最終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進入大學」,而就讀大學時,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考進研究所」,以及「找個好工作」,感覺有點泯滅人性。
Q:你認為怎麼做才可能改善這樣的情形?
我希望看到更多老師對每天的教學展現無與倫比的熱情,即便學生們尚未理解學科的內容,卻能被老師的熱情所感染;學生在教室裡學習,也不只是為了成績,而是沉浸在探索知識的樂趣中。自從上高中後,我有好一陣子沒有感受到學習的熱情,所幸,今年我在大學裡重新拾回,得以讓我再次透過學習,真切的活著。
【TED演講】鄒奇奇:大人能向小孩學到什麼?
本文刊登於
《親子天下》「大人能向小孩學到什麼」講者鄒奇奇:學生該知道自己要什麼教育
《翻轉教育》「大人能向小孩學到什麼」講者鄒奇奇:學生該知道自己要什麼教育
----台灣現況----
學生審課綱 — 最難得的一堂公民課
圖片來源:教育部
▲教育部18日針對課綱審議問題和學生溝通,由部長潘文忠、次長陳良基親自主持。
作者:王韻齡
新政府上任前3天,立法院三讀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條,首度將高中生納入107課綱審議會的行列,學生終於可以「自己的課綱自己審」。在公民參與的時代,學生應有權利參與和表達。這一堂最實際的公民參與課,究竟該怎麼上?
6月18日,教育部首度正式邀請57位高中以上學生,一起來討論學生代表如何參與107課綱的課程審議會(簡稱課審會)。經過長達四個多小時的討論,決定在7月中開放所有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組成一個遴選委員會,以公開透明方式,決定如何推選出有意願又有能力審課綱的學生代表。
學生審課綱,許多大人不放心,甚至擔心會無限上綱以後若是國小學生也說要審課綱怎麼辦?
但其實制度的設計,在目前,參與課審會的學生並沒有想像中的有影響力。
課審會也只是把關的一環
以人數來說,學生參與審課綱的人數只有4%。依目前課審會組成修正草案規定,學生代表其實只占全體課審會成員人數的4%,因此納入學生最大的意義在於「表達心聲」,讓學生對自己受教的內容有參與感,也可以破除過去的黑箱爭議。
課審會負責審議課綱,成員來自各界,有校長組織、家長組織、教師組織等成員,今年暑假將首度產生學生代表。審議會又分成大會與分組,共分成8個小組,分別審議國小、國中、普通高中、技術型高中等不同階段,和體育、藝術才能班等不同領域課程內容。
對此與會的台大法律系大一學生林彥廷表示,如果把課綱當成一個法案,課審會的功能就如同二、三讀,僅針對專家學者擬好的課綱提出意見與修正。因此不可能發生學生為了不想學習,任性的把課綱通通刪去的假設狀況;就算真的出了一個學生代表主張把課綱通通刪去,我們的教育部和師長,也該檢視教學現場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為什會讓學生對上課內容產生如此強大的排斥和抗拒?
學生看法:使用者必須關心課綱
這場會議的參加學生表現都相當理性,在場記者可以明顯感受到,有意願加入課審會的學生,除了有熱情,還兼具思路清晰、條理分明的特質;在他們的世界裡理所當然認為,最了解「課綱」這產品合不合用的人,當然是使用者,也就是學生本身啊!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同意,過去數十年來課綱的制訂,多由學者專家、由上而下主導,唯獨少了學生這一塊的聲音;因此在公民參與已成普世價值的今天,立法院三讀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條等修正條文,從此課審會必須納入學生代表,格外顯得意義非凡。
由於107課綱的進度已經慢了半年,待學生代表遴選方式定案後,課審會全體成員必須加緊趕工,預計在今年底至明年初之間完成全部內容的審議,經立法院通過之後,才能趕上107年入學的學生使用。
公民參與,讓未來10年更好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林于翔的發言也很有代表性,他說,所有高中生共同的課堂記憶是「趕課」,過去因為各領域專家都想把所有內容加進課綱,但他們距離教育現場太遠了,不明白這樣的課程安排會「忙死老師、累死學生」。如今終於有機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相信會有助於107課綱的課程鬆綁,多一點餘裕,學習會更有效率。
而在學生身上更重要的學習,是對民主社會的真實體認。由於學生能參與課審會的人數有限,而這少數的代表如何選出,才能兼具不同地域、族群、性別、專長等,甚至應否開放國中、國小學生列席表達心聲,都在會中引起熱烈討論。學生們理性、完整的陳述意見,教育部長、次長也認真聆聽,在尊重學生意見的氛圍下,做出雙方都可接受的結論。
這群16到20多歲的高中、大學和研究所學生,從台灣各地專程趕來(最遠的是花蓮),犧牲了期末考前最該衝刺的週末下午,卻在台北的教育部大樓裡,上了最難得的一堂公民課。
原文請見:
《親子天下》學生審課綱 — 最難得的一堂公民課
《翻轉教育》學生審課綱 — 最難得的一堂公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