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別怪孩子總是拖拖拉拉 他可能是創意家!

Pablo Picasso, Self-portrait (1906) [Photo: Wikimedia]

作者:田育瑄

今年四月,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於TED演講一項令人意外的研究,他發現那些具備原創潛力的明日之星,看起來可能不像你我心目中期望的樣貌,以致於我們常會忽略,或試著矯正他們。

格蘭特教授稱這些明日之星為「原創者(originals)」,他們常不按牌理出牌、擁有許多新穎的點子,並直接付諸行動挑戰,他們也勇於挺身而出,表達自己的想法,引領著世上的創造力和改變,這是一群你我都想下注押寶的投資對象。

格蘭特教授長期觀察這些「原創者」,發現三個令人出乎意料的特質與習慣:

1. 行動慢條斯理、習慣拖延

「『拖延』對生產力而言是個瑕疵,但是對創意而言可是個優勢!」格蘭特教授表示,開始地很快,但完成地很慢,反而可以增加創意。

幾年前,格蘭特教授有位學生智惠(Jihae)繳交作業時對他說:「當我忙於消磨時間,我的創造力總是湧泉而出」,智惠是班上最有創造力的學生之一。身為組織心理學家,格蘭特教授想找出拖延對創造力的影響。因此,他們進入企業調查,邀請員工填寫「拖延頻率與習慣」的調查問卷,同時請公司主管為員工的創新力和創造力評分。

數據顯示,那些總是拖到最後一分鐘的員工,因為總忙於消磨時間,以至於沒有任何創新的點子;而那些不斷提前預備的員工,則因為沉浸在緊張與恐慌中,導致沒有太多原創的想法。

格蘭特教授進一步設計更加嚴謹的實驗,調查「拖延」與「原創力」間是否有最佳的「甜蜜平衡」。首先,格蘭特教授請受試者著手撰寫企業提案,並請讀者根據其創意與實用性評分。受試者分三組,一組馬上著手撰寫提案,一組限制可先玩五分鐘電玩便開始撰寫,最後一組則是玩10多分鐘,再著手計畫。

研究結果發現,那些適當拖延的人,創造力比其他兩組高出了16%。

「當你被告知要解決特定問題,這個任務會在腦中運轉著,在拖延的時間中,你會開始醞釀,它給了你時間去發散思維,用一種非線性的方式思考,提高達成意想不到成效的機率」格蘭特教授說道。

2. 充滿疑慮與恐懼

原創者儘管外表看起來自信,內心卻時常感到恐懼;然而,比起失敗,他們更害怕的是「從未嘗試」。他們知道經營事業可能會因為破產而失敗,但是從未嘗試,則是打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

長遠來看,我們最大的遺憾往往不是因為我們的行動,而是因為沒有抓住那些我們渴望去做的事。

一般而言,創作過程分為六個階段:階段一:棒透了。二:不好處理。三:這是廢物。 四:我是廢物。五:好像還行。六:棒透了!關鍵在於階段三和階段四。

格蘭特教授發現「懷疑」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自我懷疑」,一種是「理念懷疑」。前者會讓人感到挫敗、動彈不得,後者則會使人充滿活力、躍躍欲試。原創者們避開「自我懷疑」,如:我怎麼這麼差勁,而思考「理念懷疑」,如:剛開始幾次總是會產出不夠好的東西,只是我還沒找到方法而已。

另外,相比創新的難度,改進他人的觀點會比從零開始簡單一些。因此,要成為一位原創的人, 並不意味著你非得總是首位創新者,你需要的只是變得不同、變得更好。

3. 看起來總有一堆...餿主意

格蘭特教授也從各領域的佼佼者中舉例,原創者幾乎都是大量地產出想法與呈現作品,也就是說,當想法越多、作品越多樣化、越是積極的去創作,展現具有突破性與原創性成果的可能性越高。

「最偉大的原創者往往是跌得最重、失敗最多的人,因為他們拼了命地嘗試;在你挖掘出少數幾個好主意之前,你肯定要經歷很多、很多的爛主意。」格蘭特教授說道。

因此,當你看到孩子或身旁的人擁有前述特質,亦或是自己本身就是這類型的人,先別一開始就急著棄權認輸,當你學會擁抱挫折與失敗,記得張開雙眼仔細觀察,你手中看似糟到不行的爛點子,極有可能會激發出下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價值主張。

如同美國知名編劇艾倫•班傑明•索金(Aaron Sorkin)所說:「你認為這是拖延,我認為這是思考」,原創性得來不易,但它卻是改變世界的不二法門。


TED: The surprising habits of original thinkers | Adam Grant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別怪孩子總是拖拖拉拉 他可能是創意家!
同步刊登於《中央社》別怪孩子總是拖拖拉拉 他可能是創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