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TED Talk
作者:田育瑄
相較於自己的父親用仇恨刻畫人生,恐怖份子之子扎克.伊博黑姆(Zak Ebrahim)在18歲時改名換姓、斬斷過去,用行動參與周遭人群、重新認識世界,不但登上TED的舞台,更在2014年9月出版《我的父親是恐怖份子》一書,他用自己的故事向全球媒體和社會證明自己如何對抗仇恨的包圍,以和平戰勝人生。
「1990年11月5日,一位名叫埃爾‧薩依德‧諾賽爾(El-Sayed Nosair)的男子走入曼哈頓一間旅館,刺殺猶太防衛聯盟(Jewish Defense League)首領拉比梅厄.卡赫納(Rabbi Meir Kahane),而身為恐怖組織伊斯蘭聖戰分子的諾賽爾,正是我的父親。」帶著黑框眼鏡,身著褐色圓領毛呢的埃及、美國混血扎克.伊博黑姆(Zak Ebrahim),站在TED講台,講的不是電影劇情,而是自己的故事。
從小,他活在父親的謊言和罪行的陰影下,幾乎毀了他的生活;19歲時,他已搬家20幾次,不斷成為班級新生的他,在學校常被霸凌,就算他將自己的身分保密,安靜、微胖的他仍是眾矢之的,因此他往往只能選擇待在家閱讀、看電視或打電動。
原罪血液,遭霸凌被漠視
因為在校被霸凌的經驗,往往不是校方姑息,要不就是報警後警察根本連備案都不做等行為,讓他心中充滿了疑惑,隨之而來的怒火、恐懼與焦慮,甚至令他產生自殺的念頭;身處在充滿暴力、觀念偏狹環境的他,很自然被教導以宗教、種族來評判他人。從小,每當他逐漸適應生活,就是母親準備帶他搬家的時候,原只是位平凡美國中學教師的母親,一路被媒體、恐怖組織和警方緊盯在後,離婚後的她,被迫與律師和前夫進行交涉,甚至被回教激進主義者謾罵,這樣的生活簡直將她逼入了絕境。
斷絕父子關係,過自己人生
18年來,伊博黑姆不斷思考父親投入聖戰的原因,愁困於他流著父親的血,是否延續著什麼使命?他花了許多時間與力氣抵抗那從不該是他的責難,18歲生日那天,他鼓起勇氣,堅定地向母親直言:「我再也無法用宗教或偏見決斷一個人,我要用我真實的生活經歷和接觸到的人們來決定我的世界。」於是,他做了個重大決定:改名換姓,與父親斷絕關係。當時,伊博黑姆的父親仍在監獄中服刑,「坦白說,做這個決定時,我對父親仍帶有疙瘩,那是種憐惜與極大的罪惡感,如蜘蛛絲一般輕細綿密,卻也有極大殺傷力,很難想像我心目中那位高大景仰、親暱叫著『父親』的人,如今,令我們感到如此害怕與羞恥。」
自此後,伊博黑姆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來自不同文化與種族的人,某次暑期打工的經歷讓他發現不同的世界,「過去,我被教導同性戀是罪惡的,然而,當我與同性戀的演員相處合作時,卻發現他們是我見過最善良、自由開放且又尊重他人的人,」伊博黑姆說。
兒時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讓他對猶太人懷抱著偏見,直到一次伊博黑姆參加美國總統大選全國青年大會時,在活動結束幾天後,他才知道期間跟他合作無間的伙伴是猶太人,而在他們之間根本不存在他曾被教育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恐怖份子之子,拒絕步上後塵
2012年4月,伊博黑姆受邀前往費城聯邦調查局總部,與上百名聯邦探員演講,伊博黑姆覺得很緊張,但也覺得榮幸,推動和平這條路已經走過逾十個年頭;演講結束後,聯邦探員排成一排,跟他握手致意,握到第三位女探員的手時,她突然激動的哭了起來。「我是負責處理你父親案子的那位探員」她停頓了一下,伊博黑姆則是連呼吸都快要停了,她接著說道:「我一直在想,埃爾.塞伊德.諾塞爾的孩子後來究竟如何,我好害怕他的孩子也將步上他的後塵。」
在經歷這麼多摩擦、衝突、對立、磨難、撕裂與掙扎以後,伊博黑姆不只在「仇恨」與「寬容」間做出選擇,他站上舞台,決定透過媒體與社會的力量挺身而出,為受難者獻上最深的敬意,更是鼓舞那些與他擁有相同遭遇的家庭勇敢前進,伊博黑姆深刻明白:「堅守和平」將是他這一生刻不容緩的使命。
刊登於《親子天下》:「我的爸爸是恐怖份子」誓言反恐推動和平
閱讀更多:
1. TED: Zak Ebrahim: I am the son of a terrorist. Here's how I chose peace\
2. 《天下雜誌》:我的爸爸是恐怖分子
3. 《HUFFPOST》:WATCH: Meet The Terrorist's Son Who Refused To Follow In His Father's Footsteps
4. 《Water Stone》: Even if you’re trained to hate, you can choose tole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