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換日線
作者:田育瑄
“Only half of what you hear is true. Learning is to discover that and then to ignore the rest.”
近日和任教於美國大學教育學院的芬蘭教授聯繫上,現在在不同國家進行教育研究和分享的他,以前是芬蘭中小學老師,之前相識是因為教授前往英國考察,我很好奇並詢問教授:「參訪了這麼多國家和學校,您的收穫和啟發是什麼?」
「前往不同國家演講時,常有機會和教育界的專家們交流,並前往不同的學校參觀,我會盡量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以不加入太多自己的觀點進行觀察,畢竟,在一個環境待得不夠久,很容易會有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帶回去的極有可能是片面的快照(snapshot),但是,交流也是了解的開始。」
芬蘭的教育體制,被世界許多國家奉為圭臬。面對困境,他們願意停下來審慎思考,「教育環境的改變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解釋,也往往必須歷經陣痛,當然,也會有其甜美之處;每間學校都必須兼負起課程設計和調整的責任義務,並由老師和學生一起決定;如果貪快,那會毀了一切,因為教育的改變和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芬蘭重視失敗勝過成功,如果你不畏懼失敗,何必害怕改變呢?」
教授這一番說法讓我發現芬蘭和台灣之間最大的差異,不只是在制度面上的不同,而是在面對不確定時的「坦然」。
多年來,芬蘭也放手用教育實踐來測試不同的改變,並允許失敗的存在,教授笑著說:「我們遭受的失敗比想像的多更多,只是都沒有被報導出來」。
從年約六十多歲的教授身上,我學到面對不確定時,可以用從三個關鍵字停看聽,分享給大家:
1. 換位思考
教授回想一次上英文課時,指著白板上的歐洲大陸,問學生說:「今天芬蘭的天氣是晴天,但是丹麥卻充滿霧氣,你們覺得可能有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丹麥人的衣著可能會長什麼樣子?包包裡帶什麼東西呢?」孩子紛紛舉手回答的同時,他們必須整合天氣、地理、文化知識,指著地圖,用英文試著表達他的理由,讓孩子學習從自身環境出發,再換位思考。2. 研究精神
「永遠記得你聽到的只有一半是真的。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將事實提煉出來,避免被其他無謂的事物所遮蔽,」教授說。學習辨別什麼是重要的、有價值的議題,並著手研究、練習找答案,如果還有一點時間,參加讀書會、社團、活動,嘗試寫部落格分享,寫出一件事情的正反面辯證和觀點,都可以幫助自己在不同環境中練習表達和思考。3. 向失敗挖寶
雖然失敗並不是說著好玩的,但懂得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也才更有勇氣去面對人生各式各樣的難題,不要貪快,瞭解再多的道理,也比不上自己親身走過一遍。練習作業:
1. 如果你有閱讀習慣,請開始寫下、錄下、或畫出你的心得,這裡面哪個觀念觸動你,或你覺得很有用,你推不推薦這本書?可以和生活哪部分結合,你將會發現你更能表達自己。2. 今天的晚餐端上桌時,試著找出三個有關這些食物的故事,並練習用英文或其他語言說出你的發現。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學習,不論你完成多少,也歡迎留言跟大家分享你的收穫,或寫信給我,我的信箱yhtien01@gmail.com。
刊登於《換日線》:「如果你不畏懼失敗,何必害怕改變?」──芬蘭的教育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