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用「遊戲」玩出成功特質



作者:田育瑄編譯

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在求學或職涯發展上,成功特質的養成絕對是比考試成績來得重要,但這樣的特質又將如何量化? 美國佛羅里達州教育心理學暨學習系統教授法拉瑞‧雪(Valerie Shute)設計的一款「遊戲」提供了解答。

這款遊戲不但能有效紀錄孩子們學習成果的展現,也能透過遊戲將創意、堅毅、合作、同理心這些人格特質表露無疑;遊戲中圖像、聲音和故事情節,提供孩子回饋和感官刺激,在特定的環境中,結合學習內容和溝通技巧來解決問題。「玩遊戲需要應用多種能力來贏得獲勝,透過設定目標和規則幫助學生專注,完成不同階段的挑戰,以測量孩子的實作能力,孩子們喜歡有挑戰的任務,只要他們不會在遊戲中感到過於挫敗。」法拉瑞‧雪教授在一場會議中說道。

遊戲的方式將特定任務融入,學生透過解決問題來展現能力,同時研究團隊也評估將「遊戲」用於正式考試中,檢視孩子的學習特質。實驗證明,遊戲更能夠幫助老師提供回饋給不同類型的學生,檢視每一位孩子的學習方式,學生們也學得很開心。

如何設計遊戲?

學習遊戲的設計一般從能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開始,這個模型的核心包含人際關係、自我管理、分析能力、管理能力、領導能力五大區塊,用以幫助老師定位學生們在遊戲結束後獲得的知識、技巧和學習傾向,並用證據檢視孩子確實獲得這些能力,最後再透過任務或數據的比較,評估孩子得以展現的成果。

其中,「分析能力」底下的元素又切割為多元思考、彈性、原創力,遊戲讓孩子們為自己或朋友設計一個解決特定問題的任務,譬如:游泳時用力向後撥水,身體會向前推進,因為手給水作用力同時也獲得一個反作用力,透過游泳的過程,讓孩子們思考為什麼是牛頓定律,檢視他們的分析能力;以「自我管理」這項特質來說,研究團隊會蒐集關於「毅力」、「完美主義」、「組織能力」、「細心程度」等項目資料,記錄學生花在一項特別困難任務的時間以及他願意重複挑戰、不怕失敗的次數。

「物理遊樂園」線上遊戲

法拉瑞教授和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名為「物理遊樂園」的線上遊戲,來觀察孩子們學習牛頓運動三大定律 (慣性、運動、作用與反作用定律)的成效。遊戲背後的目的是觀察孩子對於地心引力、質量、重力、能量等物理知識的應用,同時也將創意、勤勉、目標導向等特質要素放進遊戲中進行檢測。

遊戲的內容主要的是透過排列組合不同的工具,讓綠色的塑膠球撞擊紅色氣球。兩顆球分別在螢幕上不同的地方,中間有不同物件可以使用,例如: 槓桿、跳板、搖擺、斜面坡道;進行遊戲的時候,學生們必須仔細思考,因為某些工具會讓塑膠球撞擊到地面彈開,讓你離氣球更遠;而有些工具則必須考量施力角度,越快打到氣球,分數就越高,也才能順利晉級;隨著關卡的增加,遊戲的困難度就越高,學生們可以不斷挑戰不同的任務。

「當你開始玩遊戲時,電腦不清楚你的程度為何?但一旦你開始遊戲,電腦會自動開始記錄,比如當學生用搖擺而不是槓桿來得分,電腦會記錄學生完成任務的長度、前後他嘗試的次數、他們從中獲得了哪些物理概念、他們是否能夠完成任務,遊戲完成後依程度分獲金獎或銀獎。」法拉瑞教授說道。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有一種,你可以用不同元素組成不同模式,嘗試看看他們互相影響後在各種時間內造成的不同結果,所有的嘗試都會被確實記錄下來。

解決問題的能力

法拉瑞教授研究團隊使用不同的方法檢視孩子的成果,例如:

  • 撰寫觀察報告:用語文及圖畫表達對物體的用途觀察和發想,測量流暢度和原創力,例如:畫出你能拿鞋子來做多少件不同用途的事;觀察學生花在複雜任務的時間多長,檢測孩子的特質。
  • 紙筆測驗:結合選擇題和紙筆測驗,觀察特定物理知識的學習狀況。

在物理遊樂園中,孩子做了一百多道大大小小的題目,卻不認為自己是在「考試」,七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在四小時的物理遊戲後,進行前後測,每位孩子有屬於自己的能力模型和知識學習狀況,他們也認為,比起純粹的電動遊戲,這種「有意義的遊戲」比較好玩。

法拉瑞教授研究團隊相信,融入「遊戲」能讓「測驗」變得輕鬆,透過不同主題的連結,孩子們更容易思考、形成假說、學習推理,並從錯誤中嘗試學習,結束後,老師也可以在教室內布置「學習卡片」強化學生的連結和記憶;目前研究團隊也透過視訊記錄學生們解決問題時的臉部表情,觀察孩子在遊戲中是否感到挫折、欣喜或是無聊等表情,提供更縝密的數據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