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自媒體怎麼營利呢?讀者懂了,就容易買單



作者:田育瑄

自媒體(we media)到底要怎樣營利呢?

91:這個問題應該要分段思考

踹妞:什麼意思?



91:妳看,迪士尼想出冰雪奇緣的時候,一開始一定不是先想要如何賺錢,而是如何想出一個好故事,之後在想這個故事要如何連結周邊,當這個故事夠好夠吸睛,他才產生最大的價值。

踹妞:嗯~的確,最近紐約時報跟Google合作VR,開啟媒體的多樣性,讓視聽感覺更加有感,The New Yorker還讓底下的記者開始變成自媒體,錄製廣播,The New Yorker經營記者、讀者、粉絲,當起記者經紀人,挑戰不同說故事的方法、也把內容變得更活絡、如何問問題、讓採訪過程被大家聽見,也開放Call-in和討論,有活起來的感覺。

91:是阿,只要去想最精彩的作法,一開始想營利還太早。

踹妞:你跟羅申駿在去年天下經濟論壇講的一樣耶!

91:什麼??

踹妞:羅申駿在天下經濟論壇分享他的設計之路,他說,基本上做Motion Graphics Design(動態設計),不是藍海、不是紅海,而是一個造海的動作,「永遠不要去思考最便宜的做法,永遠也不要去思考最快的做法,去想一個最精采的做法。」

事實上,很多很棒的媒體生產了很多很優質的內容,只是沒有專注在如何扭轉思考這一點,因為當讀者「懂了」,他的皮包就「打開」了,而教他的不是別人,就是這些優質的媒體,就會買單這個品牌。

----

學習1:《天下雜誌》JL Design創辦人羅申駿:不想最快、最便宜,只想最精采的作法

羅申駿:未來人才:流變時代下的價值創造者

2007年從新加坡回到台灣,開始了一個美麗的誤會──JL Design。我們從事很多不同的設計,包括頻道包裝、電影Title、廣告、設計、互動,還有頒獎典禮、展覽。這一路,我們公司慢慢從一個設計公司轉化,就像是一個hybrid(混合)的創意公司。

「其實對我來講,我們要找到的就是一個說故事的方法,說故事的平台其實不重要,重點是你要說什麼故事,怎麼把一個故事講好。基本上動態圖像設計其實是設計的十項全能。它跟3個產業非常有關係,電視、電影、音樂。」

為什麼我是在「造海」?

我認為我是台灣的產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我18歲進電視台,現場的攝影師還看過我18歲的樣子。台灣的電視產業,基本上對我來說完全不重視品牌、不重視設計。與其說是在做一個商業電視台,不如說它是一個封閉的市場,我們完全沒有面對市場。

再來看電影。這兩年電影很成功的開始起飛,可是之前,台灣的電影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個手工藝。音樂,則慢慢地在萎縮,可是它是幾個表現最好的產業之一。

我回台灣準備開公司時,其實我知道,我會面對一個沙漠──我沒有人才、沒有市場,我也不知道可以效法哪一個公司。但是,我真的想做,即便是沙漠,我要做得精彩、活得精彩;即便是沙漠,我們是不是可以做成一個burning man,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善用網路這工具,從台灣往外看。設計是一個共通的語言,今天大家會不會因為你是台灣的公司,而有特別的offer?沒有。所以,我必須非常清楚國際間是用怎樣的平台溝通。

最後,有段話跟大家分享,這段話一直支撐著我經營JL或新的公司──永遠不要去思考最便宜的做法,永遠也不要去思考最快的做法,去想一個最精采的做法。

學習2:The New Yorker每周一小時


The New Yorker Radio Hour is a weekly program presented by the magazine’s editor, David Remnick, and produced by WNYC Studios and The New Yorker. Each episode features a diverse mix of interviews, profiles, storytelling, and an occasional burst of humor inspired by the magazine, and shaped by its writers, artists, and editors. This isn’t a radio version of a magazine, but something all its own, reflecting the rich possibilities of audio storytelling and conversation.

有興趣聽聽看,請點David Remnick, Host, The New Yorker Radio Hour的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