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芬蘭發動課程改革 培養孩子7種「橫向能力」


*之前翻過此文,紀念一下,蕭富元總主筆真的好厲害:《天下雜誌》芬蘭發動課程改革 培養孩子7種「橫向能力」

全球教育典範芬蘭,最近完成了有史以來調整最劇烈的新課綱規劃。

新課綱總目標,是培養孩子的7種橫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這7種能力是什麼?台灣高中課綱微調爭議不斷,芬蘭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台灣高中課綱微調爭議愈演愈烈,部分縣市拒絕使用新版教科書,北中南高中生更串連起來,反對即將上路的新課綱。

我國最高峰是玉山還是喜馬拉雅山?該用「日本統治」還是「日本殖民統治」?要說「接收台灣」還是「光復台灣」?爭議焦點,都在如何看待、解讀過去。全球教育典範芬蘭,最近也完成了有史以來調整最劇烈的新課綱規劃。改革重點,在於如何面對未來。




芬蘭是人口小國,僅540幾萬人,還不及台北、新北市雙北總人口。芬蘭教育體制非常成功,在國際各種教育評比中,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吸引各國頻往取經。(見「芬蘭教育 世界第一的祕密」)

為什麼要進行大幅度課程改革?負責改革規劃的芬蘭教育委員會(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解釋,世界環境變動太快,學校應該教孩子未來生活所需,而不是提高考試分數所需。此次基礎教育核心課程設計的重心,就是提升下一代面對二十一世紀挑戰的能力。

能力(competence)指的是什麼?2006年,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下了一個定義:「結合當下情境適用的知識、技能與態度」(a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appropriate to the context)。

歐盟當時提出八大需終身學習的核心能力:母語溝通能力;外語溝通能力;數學、科學與科技基礎能力;數位能力;學習能力;社會與公民能力;創業精神;文化自覺與表達能力。

芬蘭想得更遠。

在國家教育委員會主導下,結合教育專家、地方教育主管、學校校長、教師與其他利害相關者集思廣益,討論「全球發生了哪些改變?需要哪些能力因應?目前學校教育缺少什麼?」最後歸納出芬蘭孩子適應二十一世紀所需的技能與競爭力。

2014年12月,芬蘭完成7至16歲義務教育的全國核心課程改革規劃,將用未來一年半的時間,交付地方教育主管機構研究,根據這份核心課綱,自主、創意發展新課程。新課綱將在2016年秋天實施,芬蘭教育委員會課綱發展主任哈樂寧(Irmeli Halinen)形容,新課綱是一種結合能力導向與主題導向的教學及學習新模式。

新課綱總目標,是培養孩子的橫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

橫向能力由7種能力組成:
1、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2、文化識讀、互動與表述能力
3、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4、多元識讀(multi-literacy)
5、數位能力
6、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
7、參與、影響,並為可持續的未來負責

這7種能力涵蓋知識、技能、價值、態度,也包含能在不同情境使用這些技能的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綱的目標,還包含孩子使用這些能力時,願意遵守倫理規範。

芬蘭教育委員會指出,新課綱強調教室內的協作練習,學生可同時和幾個老師一起練習。學生在學習數學、歷史、藝術、音樂與其他傳統科目之外,每年至少要參加一項主題式(phenomenon-based)的跨科學習,學生甚至能參與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

從芬蘭新課綱改革可以看出,芬蘭教育者著眼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現實感」、「未來感」與「責任感」,這或許正是台灣教育改革最缺乏的「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