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經濟學人:老師是讓科技弭平教育落差的關鍵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經濟學人:老師是讓科技弭平教育落差的關鍵

如何提升「教育科技」的效益?關鍵其實就在每一位老師身上;《經濟學人》雜誌最新的封面故事指出,科技有助弭平學習落差,然而會妥善運用科技工具的老師,是成功的關鍵。
《經濟學人》雜誌指出,傳統上,儘管學校教育並不適用於每位孩子,但由於各種替代方案都無法達到「普及化」和「效率化」,因此全球近15億的學童仍必須透過課堂教學、年級分段、標準化和固定的時間表來學習知識,而傳統家教式的一對一教學,因需付出高昂費用,不是每個家庭能負擔。
近年來,在美國科技巨擘、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伯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倡議下,世界各地的教育機構紛紛推行個人化的學習軟體,幫助每位孩子依照自己的步調學習,現在只需要透過程式軟體,就可讓每個孩子擁有自己的學習步調。
美國境內的教育機構很早便引進這種教學模式,高達近四成的美國公立學區已積極推動數位化的個人學習方法,舉例來說,薩米特公立中學(Summit Public School)就是首位導入由臉書工程師撰寫教育軟體的學校,它招收的學生也主要來自貧困家庭,該校畢業生在大學升學率上高達99%,至今這套學習軟體,已為上百所學校廣泛使用。
在印度,以往有近半數的孩童被迫離開小學,只因為他們學不會閱讀簡單的文本,跟不上進度而必須放棄就學,而目前透過輔助孩子學習數學與語言科目的「Mindspark」教育軟體,除了以跳出提問視窗的方式進行,更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學習,近期研究報告顯示,自從引進此套學習軟體後,印度孩童的數理和閱讀能力都有顯著提升。
然而,除了在課堂上導入嶄新的技術之外,老師才是教育科技得以發揮的靈魂人物;以下是《經濟學人》雜誌彙整提升「教育科技」效益的兩大關鍵:
1.個人化數據,讓老師能因材施教
在美國加州,許多學校透過學習軟體來改善傳統的教育模式,學生們不再用教科書上課,而是使用「播放清單」來觀看線上課程,在課堂間進行測驗,透過孩子回傳的答案量化成數據,就能分析與評估孩童的學習進度,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因此老師可以利用省下的時間,帶著孩子製作專題、培養社交技能,或提供一對一的諮詢輔導,研究統計指出,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學生在學習狀態上,更優於其他學校的同齡學生。
2.有教師合作,科技才能發揮影響力
在2015年,一項統合1200種教育指標的大型研究中明白指出,其中有將近20種提升學習的方法,除了科技的輔助之外,其核心的部分都得仰賴老師的教導,而非純靠線上系統就可以學會,不過,在實施教育融入科技的模式之前,也必須特別注意「個人化學習」是讓孩子依據自己的程度調整學習步調,並不代表有了網路的輔助,孩子就無須背誦知識,畢竟唯有當我們的腦袋有充足的知識,才有辦法提升創造力和批判力,像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從小接受的是拉丁語法的反覆訓練,但卻寫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英國戲劇,就是導因於扎實的語言底子。
在眾多學校的引進下,教育科技展現出的無窮潛力,已經不容忽視,但唯有教師的接納與運用,透過教育科技輔助孩子的學習,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