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常懷疑自己的能力?你可能有冒牌者症候群



作者:林怡廷

你是否自認為能力不足、不配這個職位,甚至害怕這一切被同儕或主管揭穿?其實,你可能有「冒牌者症候群」,連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也曾經歷此狀況。

「每次我在班上被點名,叫起來回答問題時都覺得一定要出糗了。每次考試,我都認為一定會考爛。每次我沒出糗、甚至考得非常好時,都覺得自己又唬了大家一次,很快就會被拆穿,」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曾在其著作《挺身而進》中,自述她在學生時代的經驗。

哈佛大學畢業、任職矽谷高科技公司,也是《時代》(Time)雜誌百大影響人物之一的她,在外界眼中是「人生勝利組」,但她卻曾不斷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成就,甚至害怕總有一天,有人會揭穿她並非真材實料。

這種自我否定的心理感受,就是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

好發於高成就者、女性

它的特色是,這群人的腦海中,往往會浮現懷疑自己的聲音:「其實我的能力不足」、「我根本不配這個成就或職位」、「這次過關只是偶然,下次我可沒那麼幸運」,並恐懼這一切被他人拆穿;不只影響到職場或學校生活,若更嚴重點,甚至會產生焦慮感或抑鬱症。

而且有此現象的人並非少數。

儘管已是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也坦言,自己曾歷經數個「自我否定」的時刻。(Shutterstock)

從職場成功企業家、一般上班族,甚至是未踏入社會的學生,每個人終其一生約有7成機率,會經歷這麼一段時刻。尤其,美國心理學會(APA)的刊物曾指出,高成就者、女性、少數族群或開始新工作、新任務的人,更容易有此狀況。

因為高成就者往往追求完美,他們不滿於現狀、想要追求更好;女性或少數族群,則在長期以男性及主流族群為主的社會結構下,容易產生自我設限的想法,也易將成就歸功於好運而非自身能力。

8大策略對抗「冒牌者」

那麼該如何克服冒牌者症候群?綜合《科學人》、《Forbes》、美國心理學會刊物等,共歸納出8大策略,讓你能消除不安、和它對抗:

1、你不孤單,冒牌症候群普遍存在

冒牌者症候群令人最難受的,是那種縈繞著你的不安感。

心理學家韓得瑞森(Ellen Hendriksen)指出,冒牌者症候群普遍存在著,但大家有著被揭穿的恐懼,因此會獨自守著秘密、不太會和他人討論。其實,其他人也可能如此,你大可先鬆一口氣。

2、提醒自己,你已經完成了什麼

學者的簡歷,往往會列出一項項學術成就。韓得瑞森建議,你也能這麼做:列下曾經完成的任務,而且時不時地將它拿出來參考,或是把過去的推薦信函、得獎紀錄等拿出來閱讀等。這能讓你意識到,其實你已經完成了這些成就。

3、合理地評估能力

提出「冒牌者症候群」概念的心理學家之一的艾姆斯(Suzanne Imes),則鼓勵民眾自身能力做出實際評估。

「許多高成就者相當聰明,他們甚至希望自己是天才,但我們多數都不是(天才),」他說。因此,寫下你真正擅長與仍須努力的領域,這能幫助你自我了解,也能讓你了解還有哪些領域具有合理的進步空間。

4、和新手一起工作

人們的眼光容易掃向那些更高成就者,那是一種期許與自我激勵,但也易造成壓力。

因此,試著輔導新手或和他們一起工作,這樣一來能培育下一代,二來還能讓你意識到:原來你和當初的自己相比,已在專業技能上,前進了那麼遠。

5、對抗腦海中的負面聲音

若是你的腦海中又出現「你不夠好」的聲音時,訓練自己向這些聲音說,「夠了吧,請停止!」當你對此狀態有意識,就能試著讓自己和這樣的想法切割。

6、找個信任的人聊聊吧

如果還是覺得難受,把你的感受告訴任一個你值得信賴的朋友、同事,或心靈導師。

7、放過自己!請停止無謂的比較

「比較,是對自我的暴力行為,」作家沃勒爾(Margie Warrell)曾引述美國知名心靈作家凡森(Iyanla Vanzant)的話。

沃勒爾認為,「比較」是主觀的,往往帶有偏見,很少帶來實質幫助。例如,你錯誤地以為,只有自己總是耗費心力在滿足標準與期待,他人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達成。但其實,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挑戰、不安全感與內在掙扎。

要放過自己,就別再比較了!

8、讓自己有段適應期

若你剛開始一份新工作,別把自己逼太緊,讓自己有段適應期。

韓得瑞森指出,你可以把自己當作「有目標的冒牌者」(purposeful impostor),起初拿不出太多真材實料沒關係,只要你充滿熱情並努力學習,就能逐步向具專業知識的人邁進。


關鍵字: 冒牌者症候群 職場心理 桑德柏格  完美主義

原文請見:《天下雜誌》常懷疑自己的能力?你可能有冒牌者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