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育瑄
所謂「知識」的追求,並不一定要什麼頭銜和稱號來滿足,最重要的是對學習的使命感。
你愛上了它,願意用全部心血研究它,從中得到樂趣,再疲憊也願意撐下來,甚至快要倒下前也不捨得丟棄它,這就是使命感。
形成智慧的先決條件就是知識的累積,這也是變動的數位時代下不變的道理。
以下是《衛報》的報導(https://goo.gl/5x5dvI):
1. 網路的方便,讓我們對無知無感
過去我們生病需要看醫生、車子壞掉需要修理,或是財務上需要協助時,常會尋求專業。
然而,在人人都可以上網分享經驗和知識,不用1秒,答案就呼之欲出的網路時代裡,帶來許多方便,卻也伴隨著危機──我們開始變的無知,可怕的是,對自己的無知無感。
2. 腦中的知識,才是日常決定關鍵
每一天我們根據自身的經驗和知識下各種的決定和判斷,小至吃什麼、買什麼、周末看什麼電影?大到最近流行的趨勢、應該投給哪個政黨?做這些決斷的時候,我們不會一一審查每個事實;相反地,我們會根據大腦裡存在的知識來快速判斷。
也就是說,我們的「背景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政黨觀感、社交程度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3. 智慧的形成,關鍵在於知識構建
我們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與消化,構建全面的背景知識,才有機會做出更理智的選擇,只有Google是遠遠不夠的。
知識並非智慧,但智慧的形成先決條件就是知識的累積,這也是變動的數位時代下不變的道理。
本文刊登於 踹妞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