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答不出來?練習這4招,不再急著Google

圖片來源:Google

作者:田育瑄

你是否曾感覺學過很多知識,但在緊要關頭卻無法發揮?英國《衛報》指出,大腦中的資訊就像土壤一樣必須定期翻新,才會產生新養分,而當孩子吸收新知時,若能將舊有的相關知識一同咀嚼消化,自然就能學得更加輕鬆。

大腦不僅能讓我們在面對全新事物時,能連接新知識、快速學習,更能同時強化舊有記憶,儘管我們很少下意識先進行回想,再學習新知,然而,許多研究顯示,先「溫故」再「知新」確實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英國《衛報》建議家長協助孩子培養以下四種習慣,就能幫助他們善用新舊知識,解決未知的問題:

1.遇到難題,回想學過的內容

儘管Google的強大搜尋功能讓資訊變的唾手可得,但若能騰出一些時間,讓大腦進行資訊的回溯,就能有效強化原本的記憶,同時促進新知的吸收,就算腦海中記得的內容不一定和當下正在學習的有關,但「回溯」本身就是一種溫故知新的過程。
此外,發現問題時先不急著查找資訊,而是先停下來回想與思考,如果不確定記憶中的資訊是否正確,或是感到有所落差,這時候再上網查詢反而更能分辨與糾正腦中原有的迷思與錯誤觀念。

2.學習新字,串起自己的故事

當我們接觸到平日不熟悉的事物時,大腦會感到好奇與驚訝,進而將新的經驗儲存於記憶中,這種為大腦留下深刻印象的新奇感,就是所謂的「新奇效應(novelty effect)」。
想像孩子正在學習「仙人掌(cactus)」的英文發音,但是他從未學過英文,這時可以嘗試用「新奇效應」的方法學習,首先,先將單字拆解開來,例如:「cactus」可以拆成「卡吐司」,並將兩者的關聯用大腦能夠想像的方式記住,像是想像一片吐司卡在仙人掌上,就會記得仙人掌是「卡吐司(cactus)」,也可以在心中畫出一株仙人掌,將烤好的吐司卡上去,透過視、聽、味、觸、嗅覺等感官幫助大腦記憶。

這其中的奧妙之處在於,它將全新的資訊透過與熟悉的環境連結,雖然意思古怪,甚至毫無邏輯,但這樣的方法卻反倒讓記憶更加清晰。

3.瀏覽內容,隨時心中有藍圖

在孩子開始學習新的課程之前,若能提早瀏覽預習教材的目錄、章節,並嘗試練習作答,即便對於內容毫無概念,但這些都能幫助孩子更加容易吸收新知,透過事先預備好學習的心情,並重複預習的步驟,就能讓孩子的心中隨時保有不斷線的學習藍圖。

4.保持耐心,搭建學習的鷹架

搭建學習的鷹架需要時間,但對於孩子的學習確有相當實質的幫助,除了需要透過每天的努力,積極、反覆地記憶與回想,以及經年累月的溫故知新,才能在孩子睡覺、休息的時候,讓大腦把學會的知識做有條不紊的整理與排序,進而打造出一座孩子專屬的知識寶庫。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答不出來?練習這4招,不再急著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