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不老部落的原根自學團 向部落長老學習生活智慧


▲原根職校創辦人Kwali(圖右6)說,原根職校強調做中學,不為考試而讀書。每週學生們1天上課、4天工作,工作分為農場、手工藝、餐廳、建築4個組,跟著部落長輩一起做中學。

作者:楊鎮宇

宜蘭山區的不老部落,經營原民餐廳,也有全台第一所「部落學校」,用團體自學方式成立的原根職校,讓孩子的學習與工作密不可分。

鄭鈞鴻在建築業服務,每月請假兩天,從台北開車,花九十分鐘到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的不老部落,為部落的高中自學生上課。這天他帶學生看歌手林俊傑的歌《關鍵詞》MV,歌詞裡有這麼一句,「而哭笑也有時/我不怕潛台詞」,鄭鈞鴻先談了哭笑有時的聖經典故,接著問,「什麼叫『潛台詞』?」其中一位學生呂安竊笑說:「就是很難明講啊!」

呂安今年二十歲,愛唱歌,穿寬鬆衣褲,戴鴨舌帽,被朋友稱為不老部落的嘻哈歌手。他喜歡寫歌詞,常模仿流行樂歌詞,參加不老部落高中團體自學前,他在台北學美髮,後來因為生病回到部落,加入自學計劃後,他說想寫身邊的故事,「看見、聽到、聞到的故事」。

生活中學習:蓋房子學比例尺

呂安讀的「學校」,不是在學校課堂,而是在部落集會所,每週上課一天,工作四天。十四個高中自學生,都來自寒溪的各個部落。四十四位教師,來自全台各地,從事電子、建築、設計、觀光等工作,這些老師彼此不相識,共同點是,都曾是到不老部落用餐的遊客,都是不領報酬的志工。

在不老部落的這所「學校」,全名為「不老部落原根團體實驗教育」,是由部落自辦的團體高中自學,簡稱「原根職校」。每週一,他們在部落集會所上課,其他四天,他們和部落長輩一起工作,在農場,在餐廳,編織雕刻或修繕房屋。

原根職校創辦人Kwali(漢名潘崴)說,原根職校強調做中學,不為考試而讀書,所學跟工作相呼應,做小米酒學發酵原理,種作物時認識該作物的英文名字、蓋房子時學比例尺。

不老部落是新興部落,成立十多年,面積十一公頃,由寒溪村的寒溪、新光、四方林、華興等四個部落的居民匯集而成,主要發起人為Kwali的父母。十多年前,Kwali和父母常到這片四百公尺的台地區,沿途常被其他族人問「你們要去哪裡呀?」Kwali回說:「Bulau Bulau!」意思就是,「閒晃閒晃呀!」久而久之,部落名稱就成了「不老部落」。

他們原先經營農場,但光賣農產品不易撐起生計,他們認為與其把作物載下山,不如開餐廳,把客人載上山來消費,同時體驗部落文化。

「為了生計,我們做部落餐廳跟觀光」,Kwali說,為了減緩大量遊客對部落生態的衝擊,一天只收三十位遊客,只安排白日活動,「這樣才能讓我們在生活跟生態間取得平衡,而且我們也不打算擴大經營規模。」

不老部落提供餐飲、導覽,也有農產加工品、手工藝品供遊客選購。每月收入能讓部落四十多位成員都有一定收入,不老部落也做出口碑,成為部落觀光亮點,預約大約都要等三個月才有機會。

愛上這裡的遊客變志願教師

經營部落過程中,Kwali觀察到部落年輕人國中畢業後大量外流,少數留在不老部落餐廳或農場工作,也常因家庭、求學因素而離開,他們大多只有國中學歷,想去外地讀高中或工作,共同的期盼都是能有好收入。這些經驗讓Kwali開始思考如何讓部落年輕人願意留下。

因緣際會下,Kwali前往夏威夷楊百翰大學參訪,發現大學跟原住民文化園區合作,協助年輕人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正是他想參考的模式。回台後,他積極拜訪實驗教育團體和教育主管機關,他笑說他根本不懂教育,看起來像在「亂搞」,但也給他闖出一條路,協助部落青年以「團體自學」方式留在部落,不但取得宜蘭縣教育處同意,也找了南澳高中合作掛學籍。原根計劃就這麼上路了。

不老部落的高中自學生,跟長輩一同投入部落餐廳跟觀光的工作。導師莊信鴻原本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當過補習班老師也在台東均一中學教書,現在平日住在部落教數學、陪學生,也擔任四十四位師資群的協調工作。

每學期初,莊信鴻號召四十多位教師共同擬定並分配這學期的課表,並且討論如何切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平常則是透過line群組和志工老師們討論課程細節和學生進度。

原根職校的三年教學規劃為,第一年目的是「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不考試,只看出席率跟學習態度,只要學生冒出「好!我願意來試試看!」的念頭,就算達到教學目標了。高二生則進行專題學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定專題,以一整年的時間執行該項專題,並學習相關知識。高三到外地實習,目前已和寒舍集團、三井日本料理及台北旅店簽妥實習合約。

導師莊信鴻被部落稱為羅素(Losu)老師,他說,Losu是前寒溪國小校長的名字,Losu校長過世後,不老部落長老們開會決議,「給我Losu這個名字,表示他們認可我來到部落,做個陪伴孩子成長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串接產業,成為部落支柱

教育,代表部落對未來的期待,餐廳與觀光,則是部落自給自足的根本。這幾年,三十出頭的Kwali擔任部落的執行長,部落像公司也像大家庭,提供工作、收入集體分配、三餐共食,每餐都要煮近五十人的份量,族人稱煮飯者為「公主」,公認最會煮飯的人。

帶記者參觀部落時,Kwali一邊開車穿越河床,一邊說:「這條溪是羅東溪,我們這一帶叫做寒溪,因為多雨、寒冷,以前被漢人稱為『寒死人』,所以稱為寒溪。」接著緩緩上坡,沿途有一區用杜英木栽種的段木香菇,他說常有松鼠來吃菇,他們曾放音樂來嚇松鼠,「頭兩天很有效,可是到了第三天,一群松鼠來聽演唱會了,」後來他們不求香菇產量,與其大量運下山販賣,不如把香菇留在山上作為餐廳食材。

這幾年,農耕產量穩定,餐廳食材來源不虞匱乏,部落餐廳口碑也傳開,每日只接三十位訪客,預約平均要等三個月。部落能夠維持順暢,這批部落高中自學生也有一定貢獻,例如二十二歲的Lawa,是這群高中自學生的班長,她在餐廳組工作,也是導覽解說員之一。她的學習動機強烈,自學方案讓她能兼顧工作跟學習,「我喜歡說話,在部落接觸不同的客人,讀書讓我更有溝通能力。」

原根職校的學習方式,讓青年對部落更有情感,Kwali說,「部落年輕人當導覽,在自己的土地上講自己的故事,還有比這更棒的自信來源嗎?」今年宜蘭縣教育處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審議委員來訪時,Kalu這位大男孩神來一筆,指向遠方群山,對審議委員說,「我們國文課上過蘇軾的《行香子過七里瀨》,文章寫『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就像我們現在眼前的景色,遠方的山很長,雲霧繚繞著山,快要天亮時候的山看起來一片翠綠。」審議委員對原根職校讚嘆不已,「學習的自立自主,生活的自給自足,來這裡走一趟,你會發現台灣的未來,希望滿滿!」

不過Kwali認為他們並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是部落跟孩子有需要,我們才辦教育,我們一直在想,怎麼讓部落的孩子未來願意留在部落?我們不但想培養孩子有一技之長,還希望他們是個很會生活的人,結合傳統跟現代的人,創造更多未來的人。」


原文請見《親子天下》不老部落的原根自學團 向部落長老學習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