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Coursera年會:策略其實就是選擇


讀者:田育瑄

策略其實就是選擇。

許多時候我們做出無法執行的策略,說是上上策,並且怪罪執行的人沒有做好,這並不對。

就算團隊再厲害,好的想法永遠超過執行力,因此如何在諸多的好想法中找到最重要且手順上必須先做的事情來做,便是一個組織最重要的議題。

Coursera在2015年裡專注在三件事情:

1) 把課程提供端的使用者介面、數據分析的功能做好,甚至還有課程A/B testing的功能。


透過打好這個基礎建設,可以讓合作的夥伴大學,更快速的上線好的內容、並且試驗不同版本的效果,同時透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取得學校的使用數據進行分析研究。

這對於內容產出以及研究都很有幫助。

 2) 開發出Specialization的產品 (有一點像是學程的概念,修完幾門高度關聯的課程,就可以獲得一個學成證明)。


藉由這一點,Coursera找到比較務實的商業模式:學程的修習證明比較容易吸引到企業的目光,因此使用者修過學程的經濟價值更高,而同一時間修完一個學程確實遠比修一兩堂課來的扎實。

線上教育慢慢從淺層的、配搭的學習資源走到深入的、主要的學習素材。

因此,現在更多學校開課不會只單單開一兩門課,而是會比較整合性的去開一個學程。

透過好的Specialization課程,Coursera與學校都可以賺錢,學習者可以賺完整的學習經驗,能創造多贏的環境,是最聰明的。

3) 推出Mobile App。


Coursera的App真的非常好用!

不管是離線下載影片,或者是在上面做練習題都很流暢。我自己就在去年,用零碎時間修完一門課,若沒有App這也不可能發生。

在整個大中華區,有56%的使用者有透過App來使用Coursera,在美國、歐洲也都在40%左右。

總之,經過了前三年的許多試誤學習,Coursera在第四年逐漸掌握如何抓住合作夥伴產出更多好課程 (讓夥伴更容易掌握使用數據、推出更容易讓使用者買帳的課程架構)如何抓住使用者更多的時間 (有更多好課程,且更容易透過手機使用Coursera)

整個產品的黏性更高是根本,其他的Marketing雖然也重要,但是把本顧好,化妝才有意義

---

Barbara Oakley教授是來自密西根州Oakland大學的教授,一般來講台灣聽過這個學校的人並不多。

但他現在是Coursera上面最紅的教授。

他的「Learning How to learn」課程有超過140萬人修課,你沒有看錯,就是140萬,將近是平台上一成的使用者。而我恰好也是那一百四十萬分之一。

因為課程真的太精彩,我第一次在Coursera上修完的一門課。

Barbara很有智慧,她沒有軟體背景所以一定是從課程切入。

至於要做什麼課程嗎?畢竟平台上一堆常春藤名校開的課程,拼名氣她贏不過,但是她掌握自己的優勢:認知科學與學習理論。

在線上修課完成率不高的狀況下,她推出「Learning how to learn」無非是讓Coursera不得不幫他推廣此課,因為先透過一門課程先教你如何學習,這對於提升使用的回流率應該很有幫助。

果不其然,Barbara開課後,課程爆紅,連帶她的書也登上美國科普類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一下就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

在這一次研討會中提出自己的成功原則是 Academia (學術) + Silicon Valley (矽谷精神:做大夢然後快速實作) + Hollywood (好萊屋風格)

拆開來看,比單一東西他沒有一個比得過別人,但是他不重作輪子,而是善用已有的東西,做些整合、微創新,結果變成最夯的課程。

課程連結:如何學習:學習困難科目的實用思維方法
閱讀本書:《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學會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創意思考,解決(幾乎)所有的問題》

學習小技巧:
  ──二十五分鐘學習法
  ──養成新習慣的方式
  ──交錯練習
  ──轉念的練習
  ──設定時間表
  ──用 APP來讓自己專心
  ──幫助記憶的方式:說故事、找比喻、畫圖
  ──記住公式的方法

全書十八章,逐步說明學習數學理科的重要課題。每一章都包含:解說、運用、實用步驟、真人實例。從中,我們學到幾項重要觀念:
  ──太用力學,反而學不好。放鬆,是一切學習最重要的態度。
  ──學習,是在動用大腦的兩種主要模式 (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善用這兩者,才能學得好。
  ──學習是一種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為了尋找唯一的解答。
  ──學習新事物是一場冒險,而不是一場苦苦折磨的比賽。
  ──我們會對自己擅長的事物培養出熱情,但我們誤以為自己對於不擅長的事物永遠不會有熱情。
  ──學不好,往往是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學好。因此,學習是一件與信念有關的事。
  ──想改變一個習慣,最難的是開始。但如果不是著開始改變,舊習慣會變成殭屍一般固執。
  ──有一天,你可以在心中看見題目自己走向解答。

---

我還遇到一個UIUC的商學院教授 - Aric Rindfleisch,這人也是一絕。

來自商學院的他竟然在Coursera上有三門Maker相關的課程,包含3D列印、3D繪圖與機器人製作。

經過深聊以後我才明白,除了他自己本身對於Maker運動就深有興趣與研究之外,他發現一般工學院的教授常常不擅長介紹或者解釋東西

一個明明很酷的東西,被講得一點都不有趣。

因此,他主動與工學院的教授合作,他負責課程的前1/3,從淺的東西開始講,而且講得很活潑,使用大量的實體器具。

線上學習是很現實的,聽者可以隨時關掉你,因此他先負責把使用者的學習意願安定下來後,再交由他的同事講更深的東西

這種作法獲得很大的成功,更多非理工領域的人看到一個商學院教授介紹Maker,就更敢嘗試這種課程,因此使用者基數變大。

在我來看,不論是Barbara或者Aric,他們都會去環顧環境中的巨人在哪,然後巨人缺什麼,如何善用自己的差異化價值來帶出影響力

因此,要產生影響力,除了試圖自己成為巨人之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努力或許是更有智慧的做法,也能帶來更大的影響力


原文請見呂冠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Coursera年會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