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育瑄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從疲倦陳舊的自己出走。上一代的旅遊方式,已經無法餵養新一代的靈魂。
跟著旅行團,只是「經過」世界,雖是美好假期,卻對不同的文化了解不深。自己背起背包闖蕩,卻能「走進去」世界。
與當地人做朋友、注意沿途景物、搭乘當地交通工具、體驗當地人生活,在差異中反思,或許不夠舒適,甚至感到孤獨、緊張、無法適應,卻能最深刻地感受文化差異,從衝擊中拓展視野,學習獨立與改變。
「全球化之後,大城市愈來愈像,只有人的腦袋不一樣。沒有接觸當地人,旅行就沒有意義了,」看到《天下雜誌》這篇文章,想起五年前,我前往南京大學交換學生也深深這樣體會。
交流、獨立、沉澱、突破
當上一代的國際化,強調台灣和和全世界競爭的能力,新一代的國際化,則更重視和全世界做朋友的能力。多次踏上中國的土地,經濟快速發展讓中國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驚豔中國巨龍覺醒之際,同時,也見到許多平常人家連沖水馬桶都沒有。「學校教我們追求安定,世界則給我們措手不及的挑戰。但在挑戰和衝擊之後,我才看見真實的自己。我才知道,原來我認知的世界可以更遼闊」。
跨出去的勇氣、和全世界做朋友的態度、深入異國文化的旅行,新一代台灣旅行家,已經找出和時代相處、也和自己相處的方式。
用自信和全世界交朋友
7種任務卡:行程卡、交流卡、調查卡、規範卡、能量卡、沉澱卡及分享卡等,和任務手札與任務包。行程卡建議你混進去當地大學旁聽一門課、參與當地的婚喪喜慶、看部當地最紅的戲劇或電影;
交流卡建議你遇到不同國家的人時,聊聊對彼此文化的刻版印象,用你的母語幫外國朋友取一個名字,在當地交通工具上主動搭訕一個路人,和他成為朋友等。
規範卡,不准拍照,用眼睛記錄一切,或者不准上網。
當旅行快結束,用沉澱卡向自己提問:你為什麼在這裡?你在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