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新鮮事 / 全球教育水準落差近百年


作者:田育瑄編譯

開發中國家每年的經濟成長率或許超過已開發國家,但在教育,卻遠遠落後。根據研究,開發中國家目前平均達到的教育水準,是已開發國家如北美、歐洲等國20世紀初就已經達到。也就是說,已開發國家的教育水準整整超前開發中國家一百年。

為什麼會造成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的教育百年落差?
為什麼消弭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孩子的教育百年落差這麼重要?

研究者提醒,若沒有改變行動,這樣的差距會持續保持。巨大的教育百年落差,將是全球經濟的一個嚴重的警訊,因為未來全球的勞動人口組成將有很大變化,已開發國家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人才將退休,新加入職場的勞動人口,主要來自如印度等新興東亞國家。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學生能力國際評量(PISA)所得出的結果,已開發國家排名總是遙遙領先,而印度、東南亞和非洲國家孩童卻總是敬陪末座。

開發中國家VS.已開發國家   教育差距高達一百年!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教育研究員瑞貝嘉‧溫斯洛普(Rebecca Winthrop)2015出版《全球教育的百年落差》(The global“100-year gap”in education standards)報告指出,就學人數來說,全球近百分之九十的孩童皆已進入國小就讀。但是。教育現今面對的最大問題,不只是學校和學生數量,而是受教的品質。「兩者的教育水準差距近一百年,」溫斯洛普指出。

這份研究分析看到,開發中國家目前勞動人口的平均接受教育平均時間的是6.5年,而已開發國家平均是12年。而這樣的落差,開發中國家的勞動人口必需再等85年才有辦法追趕得上。

為什麼會造成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的教育百年落差?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已開放國家提早一百年,透過全面性的義務教育,快速大量培養人才。

從19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開始,藍領階級透過學習機械的知識和自動化機器的研發,大量提升產能。大量白領階級則靠著國民教育提升讀寫算基礎學力,大量栽培。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第二個原因是女性崛起,加入職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戰後西方國家女性進而步入職場,填補大量藍、白領的男性職缺。家庭型態也發生改變,除了助長對托育機構的需求,學校教育不只被視為是通往高階白領的入口,更是政府凝聚國民思想和身分認同的最佳場所。

隨著已開發國家逐步的提升勞動人口教育水準,開發中國家一直到二次大戰以後,才開始投入基礎教育投資。

為什麼消弭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孩子的教育百年落差這麼重要?
溫斯洛普指出,在各方的努力之下,過去五十年開發中國家孩童的國小入學率有顯著提升。全球近百分之九十的孩童都已進入小學就讀,但開發中國家孩子的學業完成率和學習成效並沒有好轉。

2015年,OECD的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評量更指出,97%的已開發國家孩童皆已達成基本算術能力指標;而開發中國家卻只有64%的孩童達成。而已開發國家孩童擁有100%的基礎讀寫能力;開發中國家卻只有84%孩童達到。

溫斯洛普提出3個觀點:


第一:開發中國家青年將是未來的勞動支柱。

由於地域和經濟因素,就目前來看,從2010到2030年,進入全球勞動市場人口將有百分之六十來自印度、東南亞和非洲地區。

加上2030年全球將會有三億六千萬受有良好教育的白領人口退休,工作將由新一代接手。因人均壽命的延長,除了掌握基本讀寫和數學能力外,增進技能亦是相當的重要,這也是開發中國家青年特別需要被協助的地方。

第二:讀寫和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基本能力也是人權。

目前學校教育仍是培養孩子核心能力和技能的地方,無論出生為何,都值得擁有平等發揮潛力和發展的權利。

第三:確保教育改革能幫助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孩童擁有能力,共同解決未來問題。

雖然讀寫、算術和科學能力是目前孩童面對未來的基礎能力指標,像是孩童能否閱讀和理解?是否具有處理數字的計算能力?以及是否可以從實驗和數據中得出結論和觀察?但其最終目標是經由教育讓孩童不論身處何地都能相互連結,擁有能力,共同解決未來世界的難題。

未來社會是共同合作的年代,幫助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孩童建立共同核心價值(shared value)和跨領域能力是需要共同努力方向,例如:如何解決重要的全球問題、如何問出好問題、以及和同儕相互合作和創做的能力。

教育落差,是關心教育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嚴酷挑戰。

刊登於《親子天下》新鮮事 / 全球教育水準落差近百年
刊登於《翻轉教育》百年的教育落差 釀成勞動力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