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青少年快樂嗎?OECD:青少年主要壓力來源是霸凌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青少年快樂嗎?OECD:青少年主要壓力來源是霸凌

現代的青少年快樂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近期針對全球青少年進行調查,並將幸福感度分級,以滿分10分來看,全球青少年平均為7.3分,讓青少年感到幸福的關鍵是什麼?其實,作法很簡單呢!
就OECD所發表的全球調查報告指出,青少年主要的壓力來源就是霸凌,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強健的社交連結」比什麼都重要,他們相當在乎是否為人所接納、關心和支持。
然而,在OECD所調查的國家中,約有11%青少年反應他們在學校時總是被人嘲笑、7%常感到自己不受重視、8%認為自己常被當成箭靶中傷,更有4%的人在學校曾被暴力相向,且透過數據發現,那些反應每天忍受孤立、遭受欺凌或活在邊緣的孩子,多到不勝枚舉。
這樣的結果尤其值得我們重視。
學校是孩子踏出家庭環境後,頭一個接觸的社會場域,青少年在這裡學習懷抱夢想、勇敢實踐,透過接觸他人,瞭解人際的行為、互動與合作,當孩子身陷泥淖,老師與家長的角色格外重要。
身兼OECD教育長與PISA計畫負責人的安卓.施萊瑟(Andreas Schleicher)也進一步表示:「其實,只需要透過簡單的行動,就能穩固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並朝向正面發展;像是青少年發生衝突時,老師願意撥出時間多做瞭解,或是爸媽在下班後,與孩子聊聊天、共進晚餐。可別小看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這能讓孩子立刻感到安心,洋溢幸福的笑容呢!」
1.師生關係良好,學生對學校歸屬感高
調查結果顯示,課業上的壓力與師長們的期待並不會對青少年造成絕對性的負面影響,而「消極的師生關係」才是真正斬斷幸福的致命兇手。
在一所老師傾向協助學生,同時也鼓勵孩子自學的校園裡,不僅鮮少發生霸凌事件,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也會比一般學校高出三倍以上;反觀,若今天師長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有明顯的差別待遇,孩子所承受的負面感受,將遠比一般學生高出七倍之多,這無疑是把孩子推向孤立的深淵。
經統計指出,全球75%的學生皆表示,學校的確會讓他們具有一定的歸屬感,而且在學業表現較突出的孩子,對學校產生認同感的比例也相對明顯,像是芬蘭、台灣、日本、荷蘭、新加坡這些在PISA測驗中表現優異的國家,孩子對自己學校的認同感,比例也高於平均,因為當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越高,學習動機也越高,課業的表現自然就越好。
儘管考試的「頻率」不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幸福的感受,不過一旦考試具有「威脅性」,就會產生負面效應,因為學生會很自然地把對考試的焦慮,轉嫁並連結到師生關係上,因而導致師生關係生變,但如果老師願意協助成績不佳的學生,一同尋求進步的方法,那麼這股焦慮也就會隨之下降。
2.親子固定吃飯聊天,孩子課業好、幸福感佳
經研究指出,那些覺得自己很幸福的孩子,通常他們的父母們都是會定期安排時間跟孩子進行溝通或是聊天,而且也會跟孩子一起坐著吃飯,並關心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
可別小看親子間聊天、用餐這些看似日常瑣碎的行為,這可是全球青少年一致公認最能讓他們感到幸福快樂的事,且按實際的數據來看,在數理學科上表現優異的孩子,其中有高達七成的家庭都是如此,同時,若父母親多用鼓勵代替責罵,孩子在面對課業的焦慮也會直接下調兩成。
所以,未來當孩子因為考試而顯得侷促不安時,建議家長不妨也可多以鼓勵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信任,這有助於建立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擁有強大無畏的自信心;總得來說,親子關係的強健度,就是孩子持續向上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當有許多家長礙於工作或親子溝通的障礙,而難以融入孩子的校園生活時,學校老師不妨可以透過拍攝影音或是撥打電話的方式,主動讓家長多瞭解孩子的狀況,一同協助打開親子對話的窗口。
對青少年來說,過得幸不幸福有太多的因素和理由;但此份研究證明的是,老師、學校與家長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確實遠比想像中來得更加廣泛和重要,融洽的師生與親子情感,就是孩子幸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