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美國研究:同步盪鞦韆讓學前兒學會合作
說到盪鞦韆,那肯定是許多孩子最愛的戶外活動之一,只是沒想到,孩子在同步擺盪的過程中,居然就可以有效促進彼此合作的契機!
華盛頓大學研究指出,像盪鞦韆這種具有規律、同步搖擺的活動,當小朋友們一起擺盪時,就能有效增進他們彼此合作的動力,因為對一個四歲大的孩子來說,同步律動很自然的就會讓小朋友產生自己與另一位孩童相似的感覺。
「透過研究,我們發現『同步』這個狀態之所以會鼓勵彼此合作,是因為在同步擺盪的過程中,你的注意力會轉向另一個人的動作,那種同步的規律會增強社交互動的連結度,進而對關係形成正面影響」華盛頓大學學習與大腦科學中心(the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Brain Sciences, I-LABS)研究員塔陳‧羅賓諾曲(Tal-Chen Robinowitch)說道。
前期研究指出,「音樂」和「同步律動」與兒童從事其他利他的行為是有關連的,像是願意幫助他人、樂於與人分享、對人表示同理等,而如果孩童在音樂節奏下,一同跟著節奏踏步走,日常生活時,也將會強化他們想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的動機。
「同步律動」會產生相似感,想與對方配合
本研究也同步發表在美國《實驗兒童心理學雜誌》,並針對在沒有音樂的情況下,孩童是否可透過其他的同步律動,增強與其他小朋友的合作狀況進行研究觀察;其中觀察的重點放在小朋友如何在同一個環境底下,與他人合作、妥協並共同達成同一個目標的能力等等;而這些觀察項目更是家長和老師們希望孩童得以盡早熟知的人生技巧。
研究中,觀察人員透過盪鞦韆來進行,隨機將互不認識的4歲小朋友搭配成對,一共分成三組,並在相同的時間下要求一組同步,一組不同步,最後一組則是從事無須特別互動的遊戲,接著再提供這三組小朋友一系列的小任務,然後針對他們的合作默契加以評估。
為了測試孩子彼此的默契,研究人員安排一款需要兩人同時按下按鈕,才能顯現卡通圖案的小遊戲;研究結果顯示,同步盪鞦韆的孩子們完成任務的效率皆比另外兩組高出許多,而且他們還會很有默契的在按下按鈕前先將手抬起來,彷彿是在互相打暗號一般!
「就四歲大的孩子來看,『同步律動』會讓彼此產生一種相似的感覺,並出現讓人想與對方溝通、試著一同完成任務的念頭;『合作』包含社交與認知技巧的培養,當孩子願意合作,他們自然可以處理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其中特別讓人感到訝異的是,在進行這項研究之前,我們並不知道原來四歲大的孩子只要透過一些簡單的共同律動,就能增強彼此合作上的力道;此外,我們還可以透過其他同步特質的活動,像是音樂、舞蹈或表演,來增強孩子彼此合作的默契呢!」羅賓諾曲說道。
積累的經驗對孩子所會做出的行為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假日不妨帶孩子去操場,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盪鞦韆或是參與舞蹈等活動,這將有效提升孩子與他人協作和觀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