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從童書中尋找自己的顏色



讀者:田育瑄

「以書為禮」的文化的確是一塊新的領域,我很喜歡也想朝這塊發展!之前就有討論過,這塊將可帶起新的產學連結,像現在的著色簿、布娃娃、繪本有聲書、玩具等,都可以拿來玩創意!或許在未來可以發展為衣服、台灣色球鞋等。

例如:
日本的Colorful Tokyo – Explore & Color, Coloring Book and Travel Guide by Colorful Cities
台灣的學學文創-學學台灣文化色彩

以下是全文:

在全球化的市場下有競爭力,有比英文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了解自己來自何處、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的獨特性、長處與短處……

我剛從法蘭克福書展回來,因為接近耶誕季節,書展中最「絢麗」的部分,就是各式各樣的「禮物書」。

有些是大本精裝、晶瑩閃亮,從裡到外都透露著耶誕季節感的故事書;更多的是透過不同裝禎方式,讓書不僅可以「閱讀」,甚至成為可以玩、可以展示、可以互動的「遊戲」。

立體書就是很典型的「禮物書」。

Mommy

最近紐約時報兒童書排行榜第一名的書「Mommy」,就是繪本大師桑達克(Maurice Sendak)首度創作的立體書。

在台灣,給兒童或親子共享的立體書一直不太普遍,或許是因為價格通常較高的因素,更或是因為我們的父母覺得書中的字不多「沒有用」。

其實如果我們能發展出以書為禮的文化,讓書取代更多無意義的奢侈品,成為表達情誼的「伴手禮」,這些具有「遊戲性」、又有藝術價值的高單價禮物書,或許就能進入更多人的家庭,拉近人們對書的「距離感」。

閱讀的形式更多元,也是此次法蘭克福書展的重點。

Google、亞馬遜書店,都展開了各種數位閱讀形式的嘗試,試圖把網路和書做最好的結合。

Maurice Sendak Google Doodle

在兒童書部分,我也看到歐洲大型出版社有系統的經營有聲書,現場還提供有聲書的試聽服務。

我們習以為常的紙本,未來將不過是各種載體之一,下一代的閱讀,很可能在電腦、電視、手機、iPod和各式各樣你現在還想不到的「載體」裡。

在這個號稱全世界最大的國際書展中,的確能讓參觀者真正看到「國際」的面貌。



法蘭克福書展一共有八個展館,每個展館都相當於,甚或超越世貿一館的規格。

館別依照國家和地區分類,有趣的是,即使你不懂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當你進入不同區域或國家的館別,很快就能從攤位設計、展示的重點書及相關視覺設計等等細節,領受到清楚的文化差異。


台灣館這次也展現了小而美的創作實力,展館設計相對高雅精緻。

但我個人認為可惜的是,在現場播放的影片略顯貧乏,除了誠品書店與國際書展現場採購的人潮外,看不出「台灣」的特色與印象。

這也許不能怪台灣館的籌辦單位。

我記得兩年前我到巴黎一個跨國化妝品集團總部採訪,他們展示一張各國公司公關經理一起畫的「創作」。

在全球經理人匯聚的教育訓練課程中,他們要求在各國經理人畫一個代表自己國家文化、容易被辨識的「象徵物」:韓國人畫了他們的傳統服裝、荷蘭人畫了風車和木鞋、英國人畫了一朵烏雲和一把雨傘、德國人畫了啤酒、香港人畫了貝聿銘的中國商業銀行和dollar sign……,但是來自台灣的公關經理,想不出能畫什麼,台灣在那張畫裡缺席了。我看著那幅畫,也想了很久, 想不出什麼能象徵台灣的辨識物。

這才是我們在「國際化」時最大的障礙和缺陷。




現在許多家長急著讓小朋友學英文,以因應未來全球化競爭的挑戰。

但我認為,要在全球化的市場下有競爭力,有比英文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了解自己來自何處、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的獨特性、長處與短處,因而我們得以當有機會在站上國際舞台,與人交往或競爭時,有自信的表達自己、占有位置





<我看我思>台灣味 從小培養起

做為兒童書的出版者,我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位置」。

特別是兒童圖畫書,從創作者構築的圖像世界中,我們很容易從顏色、造型、表達方式,感受到文化的差異。

我曾經和資深的畫家們討論這件事,什麼是屬於「台灣的圖像」?

並不是台灣民俗故事才能代表台灣,什麼能讓人「感受」到台灣呢?資深創作者陶樂蒂和菲利浦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示,他們發現,台灣有自己的「顏色」。



台灣有世界最多種類、最好吃的水果,水果的顏色,那種接近原色、奔放開朗的水果色,在歐洲典雅深鬱的畫風中看不到、在日本工筆精緻的繪本傳統中也少見。

還有台灣的綠,因為沒有清楚的四季,所以我們的畫家畫不出歐洲那中有層次的、接近沈重的綠。我們的綠總是新鮮的,相對於四季分明的區域,台灣的綠多半是油亮的。



這真是一個美好的發現。

我也鼓勵父母在選擇給孩子的讀物時,不要忘記給孩子看台灣作者創作的作品,因為那承載了我們血脈裡的文化記憶,有著「我們的顏色」。


原文請見《自由時報》從童書中尋找自己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