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當不得已走向離婚,該怎麼與孩子說?
多年的爭吵、惡言相向、挫敗與哭泣,眼看雙親的婚姻就要走到盡頭……而他們的孩子又該怎麼辦?
當父母雙方走到離婚的臨界點時,夾在中間的孩子大都無力選擇些什麼,家中的氣氛不只烏煙瘴氣,更是窒息的令人難以忍受;孩子們的沉默以對,除了害怕和恐懼之外,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向外表達自我內心所飽受的煎熬。
離婚所牽扯的是整個家庭,而非只是單單兩個人的選擇,如果一切真的回不去了,那麼接下來又該如何前進?美國溝通關係研究員塔瑪拉‧艾菲菲(Tamara Afifi)於TED分享她的親身觀察,並由此做出3大建議:
15年前,當時的我正著手研究離婚家庭的議題,我還記得我拜訪了一戶人家並訪問一位約12歲大的男孩,他的父母剛簽字離婚,當時的他對我說:「我爸媽在還沒離婚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吵個不停,現在我只要一想到他們吵架的樣子,胃就會不自覺的抽痛起來,而且連我在上課的時候都變得很難集中精神」,那時我問他是否曾經跟父母討論過這些狀況?他搖搖頭,因為他認為如果說了,會讓爸媽吵得更兇。
孩子之所以會選擇壓抑自我的情緒,通常有幾個可能的原因,像是不希望讓父母難過、不知道如何表達,或者是他們早已習慣性的隱匿悲傷,在我跟這位男孩聊過以後,當時我就決定一定要讓他的父母清楚知道,他們的孩子正飽受身心靈的創傷,以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孩子的負面情緒無法釐清,長大就可能步上離婚後塵
現代社會中,離婚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理所當然地接受雙親的分離,單就美國來看,平均每兩到三個家庭中就有一個是破碎家庭,這些家庭裡的孩子常因為無從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悲傷,而身陷慌亂的情緒之中。
眼看著父母發生爭執時,孩子通常會出現三種可能的反應:第一種是完全隱藏、默默承受,他們不想讓父母感到難過或產生罪惡感,但這也意味著父母永遠不會知道孩子真正的情緒;第二種是容易暴怒,孩子會學習與模仿父母的表現,並轉移施加在別人身上;最後一種是與父母坦承,請父母雙方和自己好好地進行對話,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但通常需要具備良好的引導能力與親子雙方共同的接納。
對大部分身處在破裂家庭的孩子而言,他們在心理層面的表現上大多會轉為缺乏自信、焦慮和沮喪,除了對生活感到絕望以及情緒問題的層出不窮,更要命的是無法坐下來好好跟自己的父母對話,而一旦這些負面感受沒辦法被加以釐清與處理時,當孩子長大後在面對他未來的人生伴侶時,就極有可能再次步上他父母們的後塵。
所以,到底我們該如何與孩子敞開心胸、分享內心的想法,才能有效停止傷痛?我提出以下三種建議:
1.承認軟弱
有時候,承認自己的軟弱是相當重要的,孩子必須知道他們的父母並非完人,也有脆弱的一面,也都一樣第一次遭遇這樣的經驗,同樣慌亂與無助,這樣孩子也會比較容易在父母的面前放下心防,並同理眼前的狀況,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們的愛不因任何事情而改變,就算爸媽兩人就此分離,但無論如何都將以不同形式的支持與呵護,陪伴他們一同成長。
2.傾聽彼此
對家長而言,離婚是最不得已的選項,在這之前勢必也經歷了不少煎熬和痛苦,但孩子是需要時間來瞭解現在到底發生什麼事,以及他該如何應對才是;因此,要有效降低孩子對雙親分離時所產生的不確定與焦慮感,勢必需要仰賴適當的時機和充分的說明;當要進行這類討論時,記得不需要刻意坐下來談上他幾個小時,最好的時間點反而是在準備晚餐或是一起散步的時候才說,不刻意的情境反而會讓彼此放鬆,也才更容易打開話匣子,如果你的孩子還小,你可以和他們邊玩邊聊,不但有效,同時更可以讓人近距離觀察到孩子情緒的變化。
3.親友扶持
當一對不適合的人分開時,雙方的共同朋友可能會選擇退去,而不是選邊站,因此平常我們就應該多維繫能夠分享心情的家人或朋友,才不會將焦點完全轉移到孩子身上;同時,孩子最好也要具備自己的支持系統,像是師長或是同學、宗教團體與社區機構等等角色,至少在必要的時刻,都還有得以求助與支持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最難捱的時刻,你跟你的孩子都能在一定的陪伴下緩緩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