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2018從「養心」開始 30歲的堅持


作者:田育瑄

看到這篇文章讓我有深深的感動,最近有句話常常在我心中,預防勝於治療



還記得小時候媽媽有胃痛的毛病
每次幫她按摩就會打嗝
平常也有些時候會有這樣的情況
她去給醫生看的時候
醫生跟他說 你的胃其實沒有什麼毛病 只要你把容易緊張、焦慮、給自己過多的焦慮的習慣慢慢調整過來 你的胃病就會不藥而癒

我想想媽媽以前把我跟弟弟一手帶大
爸爸因為工作長在外打拼
身心靈的壓力可想而知
在我們現在都長大 媽媽也重拾原本的興趣: 畫畫
還去學習油畫、水彩、素描等
簡直超級優秀 還可以開畫展了!
現在媽媽的胃病已經減緩許多

反而是我的胃腸常常出毛病
以前也時常會有頭痛、憂鬱的症狀
這些都是一脈相連
都是因為"個性"和"習慣"造就的病痛

"養身養生"其實從20歲進入成年期就應該要開始培養良好習慣
因為20歲正在就讀大學 是養成自主、自立生活的開始
也是脫離父母照顧 要學習照顧自己的成年關鍵期
這時候身體狀況部會有太大問題
就算發生問題恢復能力也很強

但是30歲不一樣
30歲就會慢慢開始接收到20歲養成習慣的"後果"
如果是個對自我要求高、少休息、睡不夠、飲食習慣不良的人
自然胃腸就會比較有毛病
也比較容易頭痛

其實培養興趣也是一個人很重要的能量
它能幫你減緩生活中遇到的挑戰帶來的衝擊
讓你能靜下心好好的專注在一件你喜歡的事情上
我想這是身為人與機器最大的不同

馬雲說: 下一個時代是雙H世代- "健康(health)"與"快樂(happiness)"
我們對身心靈的覺知絕對與"心"有關
為什麼說要是這個策略成功
所有的醫生與醫院都會很容易倒閉、找步道工作
因為當你開始意識到快樂、啟發、教育、學習、興趣有多麼重要
你就會開始注重身體的養生養身
因為我們需要生活、活動
要活就要動

為什麼我們要受教育?
其實要學習的就是遇到事情有能力去"感" "知"
包含"感性(感受取捨)"與"知性(邏輯思考)"兩個層面
另外還有"理性(實踐分析)"與"悟性(圓滿究竟)"
"感知理悟"加總起來成為教育對人培養最具影響力的主體

在Jay Meg的30 is not new 20
也特別提到"累積身分資本、善用弱連結、有意識的選擇"是30歲很重要的一堂課
這也是強調30歲開始培養正確觀念與選擇的重要性
這一切來自於養好自己的"心"

楊定一博士在接受西方教育所強調的鑽研、治療醫學
一直不斷反思而覺察到一切的根源在於"心"(楊定一:讓正向的心,接管你的人生)
也提到服務心、感恩心、善心、慈悲心、智慧心等等

分心年代最需要的安靜力量: 楊定一《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為什麼強調靜坐?

心,是火車頭, 那麼每天做這四個功課的用意就是不斷的讓這顆心正面的力量來 take over(接管)。

一個人開始做感恩的功課,是要無條件的感恩,即使碰到困難也感恩。若能這樣,很快的,他對事情的看法就會不同,他就會誠懇起來,就會去做懺悔的功課,因為他體會到人的力量有限。然後透過信仰、宗教或靜坐觀想的修行,得到力量,產生希望。

至於回饋,是用心回饋,你的動作、行為要跟心一致。回饋的方法可能每個人不一樣,但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放下來,多為周邊的人想一想,就是回到心,心是一切的出發點。

一個人每天都能做這些功課,他就可以脫胎換骨,生命價值改了,從負面變成正向,變成一把光。他不僅影響到他個人,他周邊的人都可以感受他帶來的鼓勵、能量。我不敢講這樣就可以治好所有的病,但這是一種復原的過程,一個人要找到健康,這些功課就是他找回健康的第一步。

"我覺得讀經是動態的靜坐,對於現在的小朋友,幾乎都看電視、玩電動、手機,刺激太多,要小孩子安靜很不容易,要他靜坐更不容易,所以用讀經這種類似動態靜坐的活動,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很重要。從心靈、哲學來看,效果更不可思議。

科學研究已經發現,讀經的時候,人的腦波會活躍起來,這是很深的靜坐才能看到的腦波,可是小朋友透過這麼簡單的讀經,就可以看到這個效果。"

以下是我覺得很不錯的楊定一博士分享
內容推薦給大家連結如下:

楊定一談心靈的力量

楊定一博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