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Chatbot趨勢:聊天機器人啟動,台灣該擔心的與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田育瑄

「Alexa, 我回來了,現在幾點了?」

「Alexa, 我看…來點音樂吧?幫我把音響打開,來首爵士樂,音量調到7就可以」

「Alexa, 我要洗澡的熱水放好了嗎?」

這些對話聽起來再普通不過了,但事實上,對話的對象不是真人,而是來自亞馬遜(Amazon)所研發的Alexa智慧語音助理。

2017年初,各家硬體大廠在美國CES科技大展上無不拿出絕活、爭奇鬥豔一番,雖然亞馬遜在CES上並沒有設置攤位,但由於眾家商品的爭相應用,反倒使得亞馬遜的智慧語音助理Alexa成為展場中最受矚目的焦點。

Alexa除了讓你動動嘴巴,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操控家裡的烤箱、洗衣機,有效的監控整個家居設備環境之外;當你外出旅遊時,也可以讓你隨時隨地查詢路線和目的地,包括像是天氣、購物、播放音樂和有聲書也一樣;甚至,在你還沒回到家的時候,就可以先透過車內的 Alexa 系統來控制家中的電燈開關以及車庫大門等等。

總的來說,Alexa能做的不只是聊天,而是為你二十四小時待命的貼身管家。


為什麼我們需要聊天機器人?

行動裝置分析智庫「AppAnnie」指出,從去年開始,聊天機器人(Chatbot)已經成為科技圈和創新領域裡最火熱的話題,這股趨勢的延燒主要由以下四大因素交錯而成:

消費者對app產生疲倦感:目前大部分的消費使用者都知道,智慧型裝置的操作本身就跟app脫離不了關係,雖然線上商店每天都有玲瑯滿目的免費程式推陳出新提供下載,但日常生活上真正用得到的,其實就只有那三、四個而已。

通訊軟體的吸引力:為了爭取消費者的注意力,基本上任何網路平台或app程式都會積極地以「對話商務」作為基準點,把通訊軟體的延伸元素納入結合,像是貼圖、遊戲、動畫等等。
開發智能軟體助理:因為通訊軟體的急速發展,這導致像微軟、臉書、IBM、Slack等企業也競相投入開發通訊相關等技術,譬如智能軟體助理目前所開發的技術,就已經做到像是使用WordPress來搭建一個網頁平台一樣容易。

習慣與聊天機器人溝通:像是iPHONE的Siri、亞馬遜的Alexa、Google的智能助理等,透過AI技術不斷的更新演化,目前這些語音技術的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帶給人們諸多的方便與樂趣。

聊天機器人未來發展趨勢?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目前使用通訊軟體的人數已經遠遠超越社群平台,光是Facebook Messenger 及 WhatsApp 的使用者在全球就已突破17 億人,另外,研究也指出,使用者每天都會花費超過九成的時間在操作通訊軟體及相關平台上。

而美國創新廣告公司AKQA事業群策略長湯尼‧巴內斯(Toby Barnes)也於網路科技媒體VB中撰文預測目前聊天機器人的兩大主要發展趨勢:

趨勢一:AI與Chatbot的結合將成為主流

在接下來的十年內,「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聊天機器人」的結合將為科技消費市場創造數十億美元的產值;科技媒體「VentureBeat」研究報告更指出,目前已經有170間以上的公司挹注將近40億美元,針對聊天機器人的市場進行全面的開發和應用。

同時,Facebook與Slack等科技新秀,也將自身固有的平台與聊天機器人做進一步的對接,新創公司更是前仆後繼的參與投入,積極為聊天機器人添加全新的功能,即便是微軟與IBM等科技巨擘,也在其中尋找立足之處。

過去18個月以來,語音科技的應用層面只有不斷的向上攀升,這對科技領域來說,早就是回不去的事實了。

趨勢二:創造出滿懷動力、貼心的聊天機器人

過去幾年來,開發聊天機器人所屬的社群,都專注在設計出更加友善的軟體使用環境,然而,巴內斯認為這麼做是不夠的,因為就連健身教練、銀行家、醫生、保險投資客等領域的使用者,都該是聊天機器人必須涉獵與擴及服務的對象。

因此,未來聊天機器人將不只是速度快、效率高而已,更將朝向無法量化,卻貼近人心的廣泛效能發展。

台灣發展聊天機器人有什麼隱憂?

雖然在國際間聊天機器人的發展上可謂是高潮迭起、風起雲湧,但就台灣市場來看,人們所該擔心的,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根據LIVEhouse.in的共同創辦人鄭鎧尹指出,「國外有許多聊天機器人其實是透過聊天介面(Conversational User Interface, CUI)的微服務(Microservice)來支援,而這些微服務之所以能蓬勃發展,主要是因為國外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的生態系相當地健全,光是Amazon Alexa目前所堆疊出來的技能就已經超過7500個,而Facebook上的聊天機器人更早已超過三萬個以上。

另外,AI在這一波的發展當中,主要是透過大量數據堆疊的結果所建立出來的,而大量數據在堆疊運算中所需要的底層雲技術(cloud technology)才是這一波發展的關鍵核心;從互聯網開始後,由於技術的層層堆疊與發展,我們今天才有辦法宣佈 AI 時代已然正式到來」

對台灣而言,發展聊天機器人所需要的軟體技術與生態環境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就迎頭趕上,因此,唯有持續不斷的在新開發的技術上,找到自身的施力點,才有辦法在全球化的衝擊下,透過「應用的支點」與「服務的槓桿」,再一次舉起世界。


資料來源

1. AppAnnie: 2017 年预测:B2C 消息类应用和聊天机器人
2. VB: Forget ‘user-friendly’ bots and focus on advanced usefulness
3. Keynes Cheng: 直播趨勢週報0219




談數位轉型前,這幾個條件都做到了嗎?9 個指標檢查企業的「數位成熟度」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科技報橘》

談數位轉型前,這幾個條件都做到了嗎?9 個指標檢查企業的「數位成熟度」

科技在我們生活中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對於企業來說,要如何保持比消費者更高的科技程度,進而行銷自身服務?這篇文章整理了三個企業數位轉型的重要面向,可以藉此檢視自家的「數位成熟度」是否已經足夠面對未來的競爭。

身為公司的管理階層,你可曾想過,當員工待在家裡以彈性的工時及網路連線的方式作業,反而比待在公司來得更有效率?面對未來的市場競爭,企業的工作模式又該如何轉型?同時,當消費者本身具備比企業更高階的科技程度時,企業又該如何行銷它所提供的數位服務?

在科技數位化浪潮的席捲下,社群媒體、智慧手機與大數據分析等工具正不斷的快速進化,單就臉書來看,全球目前就已有超過十億的人口都是他的用戶;當人人都可以擁抱各式各樣的數位工具,不只是企業必須面臨營運上的轉型危機,員工與消費者也必須隨之改變;依目前的調查數據顯示,已有越來越多企業表示,若能有效提升數位化的成熟度,最終將得以轉化為財務表現上的獲利。

《麻省史隆管理評論》研究團隊耗費兩年時間,深入調查逾 400 間的大型企業,經研究指出,儘管多數公司認為結合手機所收集的數據分析與經營社群媒體能強化他們的商業模式,但目前仍然只有少數的公司清楚該如何調整,才能締造下一波的營收高峰。

數位轉型九大關鍵

研究團隊進一步訪談了來自 50 間數位成熟度較高,分別來自市場行銷、營運管理、資訊科技領域共 157 位的公司主管,針對企業該如何善用科技,重新定義商業模式進行深度的訪談。

調查指出, 所謂的「數位成熟度」一共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數位密度」,也就是指公司在營運策略上總共投入多少科技含量進行改善,另一個是「轉型管理程度」,代表著組織內部一共投入多少資源,用以領導管理階層達到創造數位化的轉型。

同時,在確定朝向數位轉型之前,領導階層必須清楚公司在數位世界中的定位,並針對改善用戶體驗、改進營運流程、調整商業模式三大方向進行改善。

改善用戶體驗

1.「客戶輪廓」: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將資源投入在社群或用戶資料系統的開發上,包括像是客戶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生活習慣與行為模式等,以獲取更加完整清晰的輪廓,並透過線上社群的建立,將產品與顧客的生活型態牢牢綁定。

2.「行銷宣傳」:就行銷模式來看,大部分的公司皆已轉向使用新興科技來幫助他們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許多像是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就摒棄了以往冗長的紙本介紹,紛紛改以平板或 app 的方式呈現產品,以吸引客戶目光;科技所帶來的便利,除了能讓客戶在第一時間就搞懂琳瑯滿目的週邊資訊,主要也能依照每位客戶的時間進行彈性調配,進一步加深客製化的服務體驗。

3.「客服詢問」:許多公司透過線上社群所提供的免費功能,讓客戶進一步感受到無比貼心的服務,包括像是成立官方推特帳號的金融機構,就是為了可以在第一時間零時差的解決客戶所遇到的任何疑難雜症,省去以往非得臨櫃辦理的不便,這樣除了能夠在同一時間服務到更多的客戶,同時更能強化客戶的黏著度。

改進營運流程

4.「標準流程」:自動化的流程 可以讓公司持續聚焦在更具策略與思考性的工作項目上,譬如人資單位若能引進一套自動計算工時的資訊系統,那麼就能讓人資單位擁有足夠的時間,專注在思考與處理如何安排與協助公司員工進行職能提升與職務再規劃等項目,優化所有人員的時間成本。

5.「遠距工作」:網路頻寬的持續發展讓工作地點不再拘泥在固定的場所,報告中提到的一所金融服務中心就大膽的顛覆傳統模式,直接裁撤掉辦公室掉所有的桌椅,包括執行長在內也一樣,取而代之的是透過行動裝置進行線上會議,讓員工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不受拘束的開會討論,減免人員為了移動所耗費的成本。

6.「銷售管理」:交易處理系統能讓公司領導層對於產品、銷售以及顧客擁有更加深入與全面的剖析,並根據真實的數據做出重大決策;同時,隨著數據的累積與分析上不斷提升的精密度,這也能有助於管理者針對不同地區在販售服務以及產品型態和數量上進行重新分配,用以達到零庫存的調控。

調整商業模式

7.「改善產品」:一位媒體業主管曾說過,要是我們不改變經營的模式,那自然就會被市場淘汰,我們要調整的不是使用科技的方式,而是如何經營的思維 ;另一間貿易公司的主管也說,自從他使用了電子商務平台的服務後,新客戶在短時間內就已增加了兩成之多,而舊客戶的回購率更是增加了百分之 13%。

8.「全新產品」:透過科技技術的廣泛發展,許多公司也開始納入相關的數位產品來填補原有商品的不足,像是製作運動用品的製造商,就開始導入定位與健康管理等智慧系統與裝置,幫助顧客得以透過運動器材的使用,進一步記錄健身狀況的成效。

9.「全球連結」:跨國企業雖存在許久,但傳統上皆必須花費巨額的成本,才有辦法直接掌控當地的消費市場與營運狀況,導致許多公司無法在第一時間就直接向全球各地進行業務的拓展;對照起來,目前使用網路所需的成本可謂相對低廉,因此也讓許多公司有機會從多國經營轉向全球佈局,加上網路零時差的便捷性,更能在第一時間彙整企業散佈在世界各地的連結,並獲得當地市場第一手的反饋。

可靠的伺服器是數位轉型最重要的投資

而在《微軟亞洲數位轉型研究》中,更訪問了 1494 位任職於亞洲大型企業中,身居數位策略制定要職的領導者們,其中共有 113 位來自印尼的管理層指出,90%的印尼企業領導者相信投入數位轉型將為公司的利潤帶來龐大的收益,更有 88%的領導者認同 數據將成為引導公司收益的主要來源。

不過,即使大部分主管都認為數位轉型勢在必行,但目前幾乎所有的企業皆卡在轉型的初始階段。實際上,在印尼僅有不到三成的企業領導者規劃出整套的數位轉型計畫,過半數的企業僅有一項具體計畫得以執行;其中,更有兩成左右仍停留在初步擬定與觀望的階段。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於, 要做到成功的數位轉型,「網路基礎架構」與「伺服器穩定度」是至關重要的兩大要件。

根據 Lenovo 香港、台灣及澳門區總經理陳泰麟於《網管人》中表示,資訊部門的主管在挑選伺服器或升級時,首重就是必須考量其可靠度、靈活度與擴張彈性,因為一旦遇到伺服器停機,將會嚴重衝擊到顧客對企業的滿意度,並成為左右企業財務表現的風險,因此,可靠的伺服器可說是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上最重要的網路設施投資。

儘管數位科技已經讓我們跨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透過物聯網、人工智慧的急速發展,並藉由分析雲端上所蒐集而來的數據,徹底改變人們工作、生活與玩樂的方式;但於此同時, 企業唯有先將自己本身在「伺服器可靠度」與「數位成熟度」上加以定位,在面臨數位轉型時,才不會陷入空泛的概念裡裹足不前。



【未來智慧交通的樣貌】載客前先來張自拍!Uber 三大技術提升道路駕駛安全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科技報橘》

【未來智慧交通的樣貌】載客前先來張自拍!Uber 三大技術提升道路駕駛安全

萬物聯網的時代來臨,在未來,車上裝載可以即時監控的智慧車載系統會成為相當普遍的事。Financial Times 就說明了智慧車載系統所提供的數據,對於商用車隊來說不僅可增加營運效率,更能降低事故風險。

而 Uber 其實早就透過科技及數據來提昇道路安全,這種用數據及遠端監控的智慧系統更是未來交通監管中的趨勢。

隨著生活步調越發緊湊,當我們開車上路時,重踩油門的頻率也隨之超載,「超速」早已是交通事故頻傳的主要原因;光就 2012 年的統計,每三件重大車禍事故就有一件是來自於超速,而因為超速所累積的死亡人數更早已破千上萬。

另外,「分心駕駛」的現象也是目前最常見與棘手的問題,截至 2013 年,已有逾 3000 名的用路人因為駕駛分心閱讀、輸入簡訊,或是撥打、接聽電話而慘遭車禍身亡,而這樣的行為更直接讓肇事率一下子翻漲了三倍之多。

一向重視乘客與駕駛安全體驗的汽車共乘服務公司 Uber,也同樣看到了「道路安全」這個日益嚴重的課題,於是他們著手以創新和簡便的方式來解決,開發出讓 App 用戶可以針對路況做即時回饋的服務,透過 App 上用戶主動提供的訊息, 系統在遠端就能即時掌控第一手的用路資訊 ,透過科技與廣泛人力的配合,便能有效預防交通危險的發生,提供所有用路人更具保障的乘車服務。

Uber 結合了智慧型裝置與 App 在技術上的應用,不但讓叫車變得簡單、有效率,甚至還包含相當人性化的一面,以下是其主要特色:

1. 載客前先來張自拍

在美國,Uber 為了驗證司機的身份,推出安全加密的自拍功能,進行即時 ID 的核對檢驗(Real-Time ID Check),每當司機使用 Uber 系統接單前,都必須 先以手機自拍,並透過微軟所開發的辨識服務系統(Microsoft Cognitive Services)做進一步的身份驗證 ,此舉是為了確保 Uber 上註冊的身份與駕駛皆為同一人,驗證過程僅需數秒即可完成,如果駕駛無法通過驗證,帳戶則會暫時關閉,無法繼續接單載客。

在搭車以前,乘客也會先收到駕駛的姓名、照片、行車紀錄等相關資訊,以確保搭上正確的車輛,目前除卻僅有因為註冊時使用的照片解析度不足,而發生難以驗證的狀況外,將近 99%的司機都能順利通過即時身分核對,確保每位乘客們都能安心的搭乘。

2. 一鍵掌握即時行車狀況

在服務面上,評價回饋系統是 Uber 的堅持,每位駕駛都能對每趟所載送的乘客進行評價,乘客也必須要再每次搭乘後,對司機做點撃評分, 假設評分數偏低,Uber 就會進一步追蹤原因 ,看司機是否因為乘客在言語上有所冒犯而感到不悅,或是乘客因為擔心司機開太快,而膽戰心驚,不論是哪一種狀況,Uber 都會透過 App 的安全功能,調查發生的原因。

進一步來說,Uber 可以透過內建在智慧型手機中反應靈敏的陀螺儀(Gyrometer),偵測司機的駕駛速度,而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加速儀(Accelerometers)更能檢視車子在啟動和停止過程中,行走速度的增減,透過數據的蒐集,就能精準掌握乘車的狀況,確保評價回饋系統的客觀度。

3. 用地圖與親友分享旅途點滴

Uber 更指出,為了提供駕駛與乘客更具保障的共乘服務,目前其下針對全球安規的研發團隊,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技術上的全新開發,他們希望可以藉由 App 所具備的功能特性,有效降低因駕駛習慣所可能導致的潛在事故發生率;並以偵測急停煞車所帶來的不適,掌握乘車上的任何突發狀況,同時更希望在未來讓乘客直接透過內建地圖,與遠在他鄉的朋友和家人,分享他們旅途在外的點點滴滴。

整體而言,各國政府的交管機構都不具備整合交通監管資料的能力,但這些資料卻足以促使我們對交通安全的監管模式進行大幅度的改善;汽車共乘服務供應商 Uber 之所以脫穎而出的關鍵就在於: 不斷整合智慧型裝置與科技應用的範圍,用最短的時間掌握比各國政府更加縝密的交通安全監控資訊,提供用路人安全有保障的乘車服務。

未來共乘交通運輸的發展,勢必要將眼光聚焦在提供更加方便、安全、有效率的旅途經驗,因此在服務創新上,各家業者更應該加緊腳步,致力於 App 的應用開發,而 Uber 透過 App 所帶來對交通監管習慣的革新,除了方便了各地的用路人,對各國交管單位來說,不論在運用與整合上,更是提供了一個值得參照的方向。




2017 年台灣行動支付趨勢關注:人工智慧是提升支付效率最大功臣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科技報橘》

2017 年台灣行動支付趨勢關注:人工智慧是提升支付效率最大功臣

Apple Pay 宣布今年進軍台灣,代表帶來一波消費者的錢包新革命,不但顛覆產業型態、更從根本改變消費習慣。台灣商業市場勢必要重新盤整策略,這中間有哪些關鍵考量點是需要關注的呢?

就在去年,牛津線上字典正式將「金融科技(Fintech)」一詞收錄,可以想見的是金融科技已經實質改變我們的生活與交易模式。全球電腦軟體公司「Romexsoft」首席營運官 Mykhaylo 就指出,在行動科技與交易平台的快速發展下, 無論是機構或是個人,都能透過 app 獲得所需的資料與財務分析建議進行投資,不僅快速,而且代價相對低廉。

透過金融科技的技術創新應用,「行動支付」打破傳統,逐漸成為主流的交易模式,未來前往超市購物,只需帶上手機和信用卡就能結帳;許多新創公司也持續鑽研「指紋辨識」技術,綁定信用卡和銀行帳戶,讓行動消費和網路銀行轉帳都能在世界各地達到最佳化。

全球行動支付市場 2019 年達到兆級美金規模

根據德國調查統計公司「Statista」的數據顯示 ,全球行動支付市場每年以三成多的速度成長,光是 2015 年,透過行動支付的所創造的營收就高達 4 千 5 百億美元(約 13 兆 5 千億台幣),預計在 2019 年成長規模將超過 1 兆美元(約 30 兆台幣)。

尤其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下,對許多人而言,出門沒帶手機,就像是沒帶錢包或是沒穿衣服一樣寸步難行,而目前像是透過 Apple Pay 這種附加在手機上的支付方式,在某些國家來說,手機就等同於錢包!

人工智慧是提升行動支付效率的最大功臣

根據英國專攻金融科技的網路媒體 Finextra 報導 ,在一份關於「運用人工智慧,拓展支付效率」的全球調查報告中,全球 32 國、逾 120 位來自各大銀行及公司行號的資深專業人員,對於人工智慧提升行動支付安全與效率都有正面肯定與期許。

報導指出,逾九成專業人員認為, 各別產業本身應該深化人工智慧在支付上的應用,不能只單純停留在消費科技的層面上 ;此外,更有七成左右的人相信人工智慧有龐大的潛力,在接下來兩年內就能夠解決現在無法克服的諸多不便,尤其更可以聚焦在以下的領域,像是: 如何留住顧客(行銷)、處理突發狀況(客服)、付款的對帳與授權(詐騙)等,這些都是提升「支付品質」的關鍵問題。

近日,金融媒體「Mobile Payments Today」更歸結出助長行動支付的三大趨勢:

1. 無縫接軌的行動錢包,不到 1 秒就付款

全美有四分之一的千禧世代人口選擇使用電子錢包,而不是信用卡,由於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的進步,行動錢包在今年會變得更加方便使用,付款也變的更加即時迅速。

據報導指出,單就 Apple Pay 而言,平均每周就增長一百萬名新用戶,預計在 2017 年,用戶也會持續大幅增長。

電子商務線上線下合作, 24 小時內送達

今年行動支付的動力,將會因為各別手機裝置上便利的商品隨選 app 而帶動,光就 2015 年第三季而言,全美藉由手機行動支付上所統計出的花費就高達 114 億美金(約 3420 億台幣)。

在線上購買實體商品上,電子商務龍頭公司 eBay 和 Amazon 提供手機專屬的購物 app ,方便個人化的購買,同時,許多一般的實體商店也結合行動支付,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屬星巴克,平均每周透過行動支付完成的交易,就有高達 9 百萬美元的金額來自 app 。

另外,就數位內容商品而言,像是 Google Play 手機遊戲、活動門票、線上資料庫、Line 貼圖、iTunes 串流歌曲等,也能透過 Apple Pay 或各式平台在線上購買;新興的共享經濟,不管是用租的或是販售其他服務和體驗,這些項目無形中也加速了行動支付的成長潛力。

數位個人助理記錄你的愛好,照三餐提醒好康

在此同時,數位個人助理也是今年值得關注的趨勢之一。

透過 Google 背後的大數據和手機連通之下,手機平台能依據你所閱讀過的資訊,推薦你值得參考的書籍文章,或是透過收集你在線上的使用習慣、搜尋過的關鍵字等記錄,提醒你哪裡有特價優惠、有新商品上架、甚至是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東西,這些服務不僅會讓用戶對手機更加依賴,同時也會產生更加緊密的關係,有一天,你的手機有可能比你的枕邊人對你還更加瞭若指掌。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行動支付」都將是一股擋不住的趨勢,透過「人工智慧」的相互結合下,勢必將會帶給未來的人類社會更多嶄新的機會,這也是今年金融科技領域值得密切注意的一環。





田育瑄:北一女新生跳樓事件的反思──停留在第一志願的15歲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黃明堂攝。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田育瑄:北一女新生跳樓事件的反思──停留在第一志願的15歲


最近的北一女高一女孩跳樓自殺的新聞,躍上新聞版面,不禁讓人捫心自問:到底什麼才是第一志願?

我想起龍應台女士在《親愛的安德列》中,與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一場對話:

一天晚上,安德烈坐在陽台的椅子,背對著大海,手裡點著一支煙,「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那是清晨3點。

「你哪裡『平庸』了?『平庸』是什麼意思?」龍應台對兒子說。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安德烈捻熄了煙,「你會失望嗎?」聽到這句話,龍應台有點驚訝。

龍應台對安德烈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示弱」是我們都該好好學習的功課

當時的安德烈21歲,學著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旅程才剛開始,就有著這樣的憂慮,但至少他能對母親開誠佈公地說;面對著醫科畢業的父母(北一女學生的母親)、又有位念北一女的姊姊,身為妹妹的她,其實想說的是:我感覺很無助,很孤獨,為什麼我一定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活在這個世上好累,能不能不要長大」,沒有人能回答,最後只好用行動表示無言的抗議。

關於「第一志願」,她達到了嗎?她的人生,卻從此停在15歲。

5歲以前,我們的聲音就代表著全世界,爸媽的世界圍繞著我們打轉;上了中學,有了同儕、師長與成績,我們的世界有了容易量化的KPI,KPI以外的好像都不重要;越長越大,儘管內心的吶喊再大聲,總是會有人用更大分貝的擴音器告訴你:人生不能這麼做,你該往哪走……。

釀成這起悲劇,原因其來有自,當她向父母表示意願:只要上師大附中就好了,其實,她已經透露出畏懼的訊息,怕自己能力不夠好,怕不能符合父母的期待,只是在台灣的教育環境裡,我們不懂、不會、也不願意向父母、師長示弱,因為怕被視為「草莓族」,時間久了,我們甚至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的內心變得麻木,變得剛硬。

▍無論如何,有我們陪伴妳身邊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需要包容人有軟弱的時候,先接受眼前的她,聽她把話說完,等她將軟弱的情緒發洩完,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讓她知道人都會有軟弱的時刻,不會隨時都很堅強,又不是機器人!遇到負面情緒是人人都會有的,可以慢慢「卸貨」,不論想達成什麼目標,過程都是很混亂、因人而異的;如果能一天天從爛泥巴中吸取養分,就能慢慢長成一朵漂亮的蓮花,而無論如何,有我們陪伴妳身邊。

如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瑽寧醫生所說:「一切的學習與成長都要回到人性最根本的渴望:感覺被包容與接納的安全歸屬感。先從家庭開始,打造一個孩子心靈的避風港,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包容的力量。

新加坡插畫家Josef Lee在繪本中曾寫到一段話:「這世界有兩個宇宙,一個是我們身處的世界,另一個內在的世界,有一天,他們會相遇,只要妳願意仔細傾聽」,大部分人生的問題我們都必須獨自面對,在孤獨中匍匐成長,沒有人能告訴你正確答案,選擇也需要慢慢觀察、細細體會。學習自處,需要時間,也難以量化,它卻能影響我們一生的幸福,我們都必須學習更珍重自己與所愛的人,大人與小孩都一樣。

人生就是單程票,很多事也都還在探索的階段,可能一開始喜歡,但往下又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後來走得更久更遠,又可能發現其實是真的喜歡!不走到最後,誰知道人生的第一志願是什麼呢?

(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華語教學碩士。現於新加坡擔任教育管理與培訓主管。臉書專頁:踹妞 Try New!


《名人談就業》李文儀:頭皮下的東西才是關鍵



外型姣好、又是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科班出身,TVBS主播李文儀表現相當亮眼。「主播工作原本不在人生規劃中,會進這行,完全是誤打誤撞。」前輩的一通電話,讓李文儀從報社記者轉入主播行列,她曾二進二出媒體業,再進修取得倫敦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她說,主播不是徒有美麗外表的讀稿機,「頭皮下的東西才是關鍵」。

李文儀從小立志當新聞人,政大求學階段,課餘時,她會主動尋找相關實習與打工機會,積極與業界接觸,了解實務操作流程。學生時她就養成大量閱讀報紙的習慣,好的外文能力,也是李文儀的秘密武器。

考量自己喜歡跟人群接觸、不想整天坐辦公室,能在外衝鋒陷陣且發揮影響力的記者工作,就成為最佳求職選擇。

畢業後,她順利從近千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考上平面媒體,採訪政治路線。李文儀原本國語發音的ㄣ、ㄥ兩音唸不清楚,因緣際會轉行當主播時,接受職前訓練,在正音老師調教下,不僅說話的抑揚頓挫更加分明,也學會如何讓聲音的表達更有感情,後來每天接觸大量新聞,她謙稱「不敢說有深度,但至少打開知識廣度。

主播工作壓力大,每分每秒都在打仗,李文儀說,「不論是知識庫或心情,都要能隨時更新調整。」主播不像第一線記者,有機會全盤了解整個新聞事件,只要碰到連自己都有疑惑的新聞,趁會議空檔都會上網查詢事件來龍去脈,也能幫助自己在播報時更有說服力。

主播工作的亮麗糖衣,吸引不少年輕學子心生嚮往,李文儀認為,除了要具備基本編輯採訪背景、新聞邏輯能力與靈敏反應,好主播要能幫讀者找尋新聞事件背後的意義重點,提出關鍵問題。她建議想進新聞圈的後進,平時就要多留意新聞「常識」,千萬不要毫無準備上戰場。

在新聞圈待了7年後,李文儀希望能圓出國讀書夢,一方面想開拓視野,一方面又能精進外文,但拿到碩士學位返台後,李文儀反而沒立刻回到主播檯,先是擔任聽奧基金會創意製作部召集人,後轉任多媒體公司的企業服務經理。

「產業界和新聞界的思考真的很不同!」民間企業做事優先考量成本效益,但媒體業永遠只想著如何把新聞做得更好,兩種截然不同訓練,讓李文儀吸收到更多元的做事方法。

至於近來常被熱烈討論的主播綜藝化問題,李文儀說,每位主播都有自己的個人特色,「我就算想作綜藝化也做不來。」不同族群有不同立基市場,這代表台灣社會越來越開放,主播早已不是死板的播報機器。



《名人談就業》李文儀:頭皮下的東西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