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什麼是幸福?



作者:田育瑄

一年又快過去了,今年寫了幾篇有關「幸福」的文章,在年初許下的幸福願望,你實現了嗎?😊

2017的跨年,我們在街頭度過,那天晚上去採買完,看到街上空蕩蕩,想說大概大家都跑去市區準備大鬧一場了吧,我們買了菜和魚肉一起下廚、切菜、丟到湯鍋裡,慢慢的吃完熱呼呼的火鍋,吃飽喝足~想說與其懶在沙發上,不如去看看煙火,我們就開著車出門了。

不出所料,平常只需要十來分鐘就可以抵達的地方,現在需要一小時以上,看著旁邊來來往往的人們,大手勾著小手,還沒抵達看煙火的地方就先下車了,越來越多人這麼做,馬路變成人行道。

我在車上驚呼,「天啊~交通狀況也太糟了,這樣根本沒辦法抵達,我們要塞在老房子與車堆了!(歐不~)」

我臉擠成一團,但開車的他一臉平靜,想說不如入境隨俗,把車速放慢,

「在一年的最後一天,不論發生什麼事,看起來大家感覺都充滿著期待,迎接新的一年啊」他說,

「嗯,也是」我也平靜下來~

最後,我們趕在最後一刻如願看到了煙火咻阿咻~與往年不同的是,我們與整排大大小小的車子同時停在街道上,一起下車倒數看煙火,歡呼迎接新的一年,有些小朋友坐在車頂上,爸爸媽媽靠在他們旁邊,陪孩子一起迎接新年,年輕的男孩女孩們在廣場的噴泉區玩的不亦樂乎,好像時間就停止在這一刻...☺️

我看著他,發現,我的幸福,就在身邊;而在即將邁入2018的現在,幸運的,他還在😍(沒被我嚇跑😂)

----

今年我寫的與幸福有關的主題~與你們分享,願大家在2018找到福至心靈的幸福💞

💗關於世界🌏天主教教宗分享:擁抱幸福的3個方法
https://goo.gl/ENybp2

💗關於心態💌美國柏克萊大學教授:我從教幸福學到的3堂課
https://goo.gl/jW3hoH

💗關於關係💋幸福快樂的祕訣是什麼?哈佛大學研究:「美好關係」
https://goo.gl/vVCpyD

💗關於孩子👶培養孩子的正能量,對生命擁抱希望
https://goo.gl/ZezyYS

💗關於家庭👨‍👩‍👧‍👦家庭幸福的關鍵,不是一起出遊而是親密的相處
https://goo.gl/ixzfMC

💗關於自然🌓美國研究:專注於自然的美,為什麼可以讓人幸福加倍?
https://goo.gl/g7qzm5

#踹妞trynew #親子天下 #幸福


原文在此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新的一年,Try New, to be better


作者:田育瑄

一年前的今天,我收到兩張手繪圖~左邊這張是在空白紙上,邊觀察邊用鉛筆畫在白紙上的,右邊這張也是手繪,也是觀察照片的輪廓,在電腦上一筆一筆用滑鼠勾勒出來的(或許現在Andy畫得更像了,不過那就是電腦畫的😂)

如果我們因為(情感或理智)需求,為機器設定更多功能,而機器也能達成某部分的需求,身為人類的我們,對「需求」也要有更豐富的想像與投入才是~

在歲末年關將近的聖誕節,臉書自動幫你回顧一年前的今天...😅😆,但它卻不能告訴你一年後你對自我、對家庭、對生活的想像?你期待在哪方面有所成長?是否有多一點能力可以幫助別人呢?有什麼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目標?如果沒有的話,我可以如何創造呢?

新的一年,"Try New, to be better" 是今天的照片回顧給我的啟發😊

#踹妞trynew #2018年 #自我成長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余光中:寫給未來的你



作者:田育瑄

有些人,你不曾謀面,可他留存在你的記憶深處。

「今天很是難過...」
「我知道,你喜歡的詩人走了…」

生來虛無,幸而為人,可以在文中取暖。

感謝時代的世紀詩人,感謝余光中先生,詩歌不滅。

余光中:#寫給未來的你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個理想主義者。

  童年,我們講英雄故事給你聽,並不是一定要你成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純正的品格。

  少年,我們讓你接觸詩歌、繪畫、音樂,是為了讓你的心靈填滿高尚的情趣。

  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理想會使人出眾。

  孩子,不要為自己的外形擔憂。

  理想純潔你的氣質,而最美貌的女人也會因為庸俗而令人生厭。

  通向理想的途徑往往不盡如人意,而你亦會為此受盡磨難。

  但是,孩子,你儘管去爭取,理想主義者的結局悲壯而絕不可憐。

  在貌似坎坷的人生里,你會結識許多智者和君子,你會見到許多旁人無法遇到的風景和奇跡。

  選擇平庸雖然穩妥,但絕無色彩。

  不要為蠅頭小利放棄自己的理想,不要為某種潮流而改換自己的信念。

  物質世界的外表太過複雜,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絕虛榮的誘惑。

  理想不是實惠的東西,它往往不能帶給你塵世的享受。

  因此你必須習慣無人欣賞,學會精神享受,學會與他人不同。

  其次,孩子,我希望你是個踏實的人。

  人生太過短促,而虛的東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繚亂,最終一事無成。

  如果你是個美貌的女孩,年輕的時候會有許多男性寵你,你得到的東西太過容易,這會使你流於淺薄和虛浮;

  如果你是個極聰明的男孩,又會以為自己能夠成就許多大事而流於輕佻。

  記住,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我們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

  寫好一本書,做好一個主婦。

  不要輕視平凡的人,不要投機取巧,不要攻擊自己做不到的事。

  你長大後會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難,但絕不要放棄。

  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

  不管男人女人,不管牆內牆外,相交一場實在不易。

  交友的過程會有誤會和摩擦,但想一想,偌大世界,有緣結伴而行的能有幾人?

  你要明白朋友終會離去,生活中能有人伴在身邊,聽你傾談,傾談給你聽,就應該感激。

  要愛自己和愛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軟,你的眼波要像春天般明媚。

  你要會流淚,會孤身一人坐在黑暗中聽傷感的音樂。

  你要懂得欣賞悲劇,悲劇能豐富你的心靈。

  希望你不要媚俗。

  你是個獨立的人,無人能抹殺你的獨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協。

  要學會欣賞真,要在重重面具下看到真。

  世上圓滑標準的人很多,但出類拔萃的人極少。而往往出類拔萃又隱藏在卑瑣狂蕩之下。

  在形式上我們無法與既定的世俗爭鬥,而在內心我們都是自己的國王。

  如果你的臉上出現諂媚的笑容,我將會羞愧地掩面而去。

  世俗的許多東西雖耀眼卻無價值,不要把自己置於大眾的天平上,不然你會因此無所適從,人云亦云。

  在具體的做人上,我希望你不要打斷別人的談話,不要嬌氣十足。

  你每天至少要拿出兩小時來讀書,要回信寫信給你的朋友。

  不要老是想著別人應該為你做些什麼,而要想著怎麼去幫助他人。

  借他人的東西要還,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

  要記住,別人的東西,再好也是別人的;自己的東西,再差也是自己的。

  孩子,還有一件事,雖然做起來很難,但相當重要,這就是要有勇氣正視自己的缺點。

  你會一年年地長大,會漸漸遇到比你強、比你優秀的人,會發現自己身上有許多你所厭惡的缺點。

  這會使你沮喪和自卑。

  但你一定要正視它,不要躲避,要一點點地加以改正。

  戰勝自己比征服他人還要艱巨和有意義。

  不管世界潮流如何變化,但人的優秀品質卻是永恆的:正直、勇敢、獨立。

  我希望你是一個優秀的人。

#踹妞trynew #余光中 #華人文學巨擘 #詩人 #散文 #評論 #翻譯 #編輯 #文學家 #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人




2018 幸福,你找到了嗎?

今年畫的「2017愛在一起」全家福

作者:田育瑄

一年又快過去了,今年寫了幾篇有關「幸福」的文章,在年初許下的幸福願望,你實現了嗎?😊

2017的跨年,我們在街頭度過,那天晚上我們去採買完,看到街上空蕩蕩,大概都跑去市區準備大鬧一場,我們買了菜和魚肉一起下廚、切菜、丟到湯鍋裡,慢慢的吃完火鍋,吃飽喝足~想說與其懶在沙發上,不如去看看煙火,我們就開著車出門了。

不出所料,平常只需要十來分鐘就可以抵達的地方,現在需要一小時以上,看著旁邊來來往往的人們,大手勾著小手,還沒抵達看煙火的地方就先下車了,越來越多人這麼做,馬路變成人行道,我在車上驚呼天啊~交通狀況也太糟了,這樣根本沒辦法抵達,我們要塞在老房子與車堆了!(歐不~)

我臉擠成一團,但開車的他一臉平靜,想說不如入境隨俗,把車速放慢,在一年的最後一天,不論發生什麼事,看起來大家感覺都充滿著期待,迎接新的一年啊~嗯,也是~

最後,我們趕在最後一刻如願看到了煙火咻阿咻~與往年不同的是,我們與整排大大小小的車子同時停在街道上,一起下車倒數看煙火,歡呼迎接新的一年,有些小朋友坐在車頂上,爸爸媽媽靠在他們旁邊,陪孩子一起迎接新年,年輕的男孩女孩們在廣場的噴泉區玩的不亦樂乎,好像時間就停止在這一刻...☺️

我看著他,發現,我的幸福,就在身邊;而在即將邁入2018的現在,幸運的,他還在😍(沒被我嚇跑😂)
----

今年我寫的與幸福有關的主題~與你們分享,願大家在2018找到福至心靈的幸福💞

💗關於世界🌏天主教教宗分享:擁抱幸福的3個方法
https://goo.gl/ENybp2

💗關於心態💌美國柏克萊大學教授:我從教幸福學到的3堂課
https://goo.gl/jW3hoH

💗關於關係💋幸福快樂的祕訣是什麼?哈佛大學研究:「美好關係」
https://goo.gl/vVCpyD

💗關於孩子👶培養孩子的正能量,對生命擁抱希望
https://goo.gl/ZezyYS

💗關於家庭👨‍👩‍👧‍👦家庭幸福的關鍵,不是一起出遊而是親密的相處
https://goo.gl/ixzfMC

💗關於自然🌓美國研究:專注於自然的美,為什麼可以讓人幸福加倍?
https://goo.gl/g7qzm5

#踹妞trynew #親子天下 #幸福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教宗方濟各:我們需要彼此


作者:  吳怡靜

你的未來是什麼樣貌?人類的未來又該如何走?教宗方濟各首次為國際會議發表演說,在今年TED大會提醒眾人,人類因彼此需要而存在,生命是人與人互動的過程。為了創造共同未來,我們需要進行一場溫柔革命。

「晚安,或早安?我不確定那裡現在幾點,無論如何,我都很高興參加你們的會議,」教宗方濟各坐在素樸的書櫃前方,神情愉悅地以義大利文開講,透過網路,從梵諦岡放送到遠在加拿大溫哥華的TED大會現場。

80歲的教宗是2017年TED大會「未來的你」(The Future You)主題的神祕嘉賓,也是首次為國際會議發表演說。

藉由TED這個注重科技創新和創意的論壇,他在十八分鐘內分享三大訊息:人類因彼此需要而存在,不該排斥他人;科技與經濟發展應該回歸以人,而非產品為核心;為了創造共同未來,我們需要進行一場溫柔革命。

「溫柔不是軟弱,而是堅毅,」教宗強調,「唯有最堅強、最有勇氣的人,才會選擇溫柔這條路。」

他同時也向掌權者高呼,「你握有的權力愈大,你的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也愈大,所以你更有責任要謙虛行事,否則,你的權力將毀掉你,你也會毀掉別人。」以下是演說的重點摘要:

我很喜歡「未來的你」這個主題, 因為它讓我們在展望明天的同時,也在今天開啟對話,透過「你」望向未來。

未來是由無數個你相互邂逅而組成,我活了這麼多年,愈來愈相信每一個人的存在都與其他人息息相關:生命不僅是流逝而過的時光,更是人與人互動的過程。

當我遇到病人、移民、犯人,還有許多找不到工作的人,我常會想,「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我?」

沒有人是孤島
我自己也來自移民家庭,我的父親和祖父母跟許多義大利人一樣,飄洋過海來到阿根廷,面對一無所有的命運。我很可能也會成為今天那些被「遺棄」的人之一,所以我總是捫心自問,「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我?」

首先,我希望這場會議能夠提醒我們,為什麼我們需要彼此。沒有人是孤島,唯有每個人攜手,才能共同建立未來。每件事都是緊密相關的,我們必須將彼此的連結,回歸到健康的狀態。

當今許多人似乎認為,幸福的未來遙不可及。這種擔心必須予以正視,但它並非無法克服:只要我們不封閉自己,把世界拒之門外。唯有在整體與個體之間的平衡中,才能找到幸福。你們比我更懂科學,就連科學都已指出,現實世界是每一個元素與其他萬物連結、互動的地方。

我的第二個訊息,想想看,要是科技的創新能夠帶來更多的平等與社會包容,會有多好;要是我們在探索遠方星球的同時,也能夠重新看見周遭兄弟姊妹的需求,會有多好。要是「團結」(solidarity)能夠成為政治、經濟、科學,以及人與人、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態度,會有多好。

唯有教育人們什麼是真正的團結,我們才能克服「浪費的文化」。這不只是食物與物品的浪費,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的科技與經濟體系都變成以產品(而非人)為核心,造成許多人被這些體系所拋棄。

耶穌說過一個「好撒馬利亞人」的寓言,我相信你們都聽過:有個男子被搶劫、毆打,且被丟在骯髒的路旁。當時,一名祭司和一個利未人看到他,卻視若無睹地走開。

後來,有個地位卑微的撒馬利亞人經過,看到路邊有個受傷的人,他並未假裝沒看到,反而心生同情,用油和葡萄酒替男子處理傷口,帶他到旅店並自掏腰包幫助他。

以人為本的科技創新
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正是當今普遍的人性故事。因為今天的一切都以金錢和物質為中心,而非以人為本,很多地位崇高的人都不願挺身助人,導致成千上萬的人被棄之路邊。

值得慶幸的是,有些願意出錢出力行善的人,正在開創新的局面,正如德蕾莎修女所說的,「唯有自願犧牲奉獻,才能真正去愛人。」

我們有很多事要做,而且要攜手一起做。但世上有這麼多邪惡,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感謝上帝,世界上沒有哪個勢力可以消滅我們向善的渴望,或消滅我們的同情心,以及想要對抗邪惡的能力,這些特質都源自我們內心深處。

你可能會說,「這些話說來中聽,但我並不是好撒馬利亞人,也不是加爾各答的德蕾莎修女。」

其實正好相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珍貴,每一個人在上帝眼中,都無可取代。面對帶來今日衝突的黑暗勢力,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一盞明亮的燭光,去提醒眾人:光明必將戰勝黑暗,黑暗永遠無法消滅光明。

未來有個名字叫「希望」
對基督徒來說,未來的確有個名字,就叫做「希望」。心存希望,並不代表樂觀的天真,忽視人類正面臨的悲劇。希望是人類心中的美德,它不會將自己關在黑暗中,不會停留在過去,也不會虛度今日,希望是展望未來。有希望,就能成事,因為只要點燃希望的小小火花,就足以擊潰黑暗的巨盾。

我們每一個體都足以讓希望存在世上,而那一個體或許就是你,接著就會有另一個「你」, 再另一個「你」,然後變成一個「我們」。

所以,希望是從「我們」開始的嗎?不是,希望從一個「你」開始,等到變成「我們」,就會是一場革命的開始。

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三個訊息,的確跟革命有關:溫柔的革命。溫柔(tenderness)是一種貼近的、真實的愛,它從我們內心開始,延伸到雙眼、雙耳與雙手。溫柔代表要用雙眼正視別人;用雙耳傾聽,傾聽孩子和窮人等,那些害怕未來的人的心聲;還要傾聽我們共同的家園──飽受污染的地球發出的無聲哭泣。溫柔代表要用我們的雙手和內心,去安慰和幫助有需要的人。

溫柔是小孩子的語言,是需要他人者的語言。小孩對父母的愛,會透過碰觸、眼神、聲音和溫柔而滋長。我很喜歡聽父母親跟寶寶講話,他們會用幼兒能懂的語言來溝通,而這就是溫柔:讓自己與其他人站在相同立足點。

上帝派耶穌來到世上,就是為了要跟人類有同一立足點。跟好撒馬利亞人所選的道路一樣,這也是耶穌自己選的一條路,他將自己在人世的時間,用來具體實踐愛的語言。

是的,唯有最堅強、最有勇氣的人才會選擇「溫柔」這條路。溫柔並不是軟弱,而是堅毅;溫柔是通往團結的道路。請容許我大聲而清楚地說:你握有的權力愈大,你的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也愈大,所以你更有責任要謙虛行事,否則,你的權力將毀掉你,你也會毀掉別人。

權力像空腹喝琴酒
阿根廷有句俗話,「權力就像空腹喝琴酒。」喝了會頭暈,爛醉、失去平衡,最後傷害自己和身邊其他人,如果你不以謙虛和溫柔的方式行使權力,下場就會這樣。相反地,透過謙卑與愛,最高、最強的權力也能成為向善的力量。

人類的未來,並非全掌握在政治人物、領袖或大公司的手中。沒錯,他們的確負有很大的責任。但最重要的是,未來其實掌握在一群人手中──這群人會把他人看成一個個的「你」,同時把自己當成是「我們」的一部份。

我們需要彼此,所以也請用溫柔來看待我,讓我有能力去完成神賦予我的任務,惠益每一個人。



天下雜誌 教宗方濟各:我們需要一場溫柔革命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我眼中的國際觀:「處變不驚」與「柔軟身段」的遊走能力



作者:田育瑄

在新加坡機場我聽到幾個台灣太太討論到目前台灣的教育與環境:

「台灣的新聞每天都播一樣的,從早到晚什麼時候切進去看都沒關係,反正都一樣」A太太說。
「對阿,我希望小孩有多一點機會接觸到國際新聞,不然連我們自己都變成井底之蛙了!怎麼教育小孩?」B太太說。
「是阿,除了語言之外,還有很多是不同的文化與感受,要是不從小培養,長大就來不及了!」A太太沒好氣的說。
「像我上次出國回來,我兒子…」B太太繼續分享。

當時,我心中浮現幾個問題,我們希望小孩從小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國際新聞的接收對我們和孩子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國際觀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從小,我們都曾被「國際觀」這三個字綁架,大部分都是因為「國際競爭力」。

MIT Sloan商學院首席招生官拉德.加西亞(Rod Garcia)受訪時,常被問到:「如何從來自全球的學生中,挑選國際領袖人才?」,他說:「我會觀察學生的兩個特質:一是『國際觀』,二是『領導力』」。

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在島內想做的事,都可能被國外影響,擁有國際視野,讓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只從自己國家出發,也能站在其他國家的角度,了解別人的動機,也能推測接下來的行動可能會影響誰。

而所謂的領導力,是全盤思考以後,做出決策的能力,在面對模糊的問題時,領導的關鍵不是快速,而是敢於決定,並善於做出好的判斷,而當一個人懂得更理性、周到的評判,就能與眾不同。

有自己的想法與判斷,不要等待別人下指令
網路讓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獲取想閱讀的資訊,獲取「國際新聞」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然而,懂得閱讀國際新聞只是起點,擁有更全面的思考,在遇到問題時,我們才能看得更加長遠,就像身上多了許多武器一樣,能讓我們「處變不驚」,把自己的劣勢變優勢、把經驗變機會;而在掌握到機會之後,更能以平穩扎實與柔軟的身段,面對接踵而來的難題。

在英國教書時,曾被問到:「你來自台灣,用的是繁體中文,但是我們需要的是簡體與拼音,你可以嗎?」,很多人開始學中文是因為中國的崛起,許多家長為孩子報名語言班,或是大學部開設初階課程,大部分都是以簡體中文為主,而台灣所使用的繁體中文在國際華語學習市場上,並不受特別受到青睞。

雖然當時飽受質疑,但我不因此打退堂鼓,走出台灣,原本是要「教導」語言的我,反而開始「重學」語言,我開始深入探索漢語拼音和簡體字型,並拆解為兩種不同的方式教學,對小孩子而言,用圖畫與拼貼的方式,讓他們知道字的「原貌」、「故事」,把重點放在「對話」;對大學生而言,則是帶他們除了學習使用語句以外,還要「聽新聞」,瞭解這件事中國為什麼這麼想,如果是英國會有什麼不一樣,培養學生對語言與文化的好奇。

當我懂得用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華語的使用與歷史脈絡之後,讓當時的我在教學上不僅掌握了更多工具,也能更加彈性的轉換,自然也就掙得更多的教學機會。

在地球村的時代,國際觀其實是一個起點,我們與鄰國的生存彼此相關,當我們有機會走出去,與其他國家的人接觸,除了要更多留一份心思累積國際經驗,也要對其他國家的人事物多一分關心與同理,因為面對困難的處變不驚與溫柔堅定的柔軟身段,才是讓你脫穎而出的致勝關鍵。


閱讀更多,請見我在換日線專欄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專訪唐綺陽:秘密就是,人們想要的並不是答案



端傳媒記者 陳虹瑾

唐綺陽的臉書粉絲團破百萬人前夕,我們來到她的住處拍攝。網紅專用的環形燈打上柔焦,唐綺陽被包覆在光暈裡,彷彿一尊亦莊亦諧的搪瓷娃娃。「我試過好多種燈和各種打燈角度。你們的燈,我可能都有。」

「啊,睫毛歪掉了,」她又咻咻衝進廁所,出來時恢復了「唐老師」的從容,「大家,我來了!」但眼睛在茂密假睫毛和灰藍瞳孔放大片之後,正分毫不差地盯著自拍模式手機裡的那個自己。

「瘦下來之前,她不照鏡子、不想看到自己;2013年為了健康去瘦身,敢照鏡子了,每天都在自拍,還跟我們說那是對自己完美狀態的『檢查』。」與唐綺陽合作13年的經紀人林昱伶說。

她覺得唐綺陽骨子裏始終是個青少年,不需要也無法被期待社會化。「她以前還會跟我argue,上節目化妝就算了,出席公益活動幹麻要化?平日出門也要上妝?」在林昱伶口中,52歲的唐綺陽,工作以外的時間不是在網路閒晃,就是埋進漫畫堆,遇到壓力則猛吃。2004年,林昱伶在咖啡廳初遇當時紅遍台灣的唐綺陽(當時藝名為唐立淇),一杯咖啡還沒喝完,年近不惑的她聊起工作竟抽噎著哭花了妝。「這人太神奇了……,」林昱伶還沒回過神,唐綺陽又哭著卸了妝,在場的人全傻了。

大時代裡,以專業服人


唐綺陽於1993年接觸塔羅牌、西洋占星學,至今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1996年,她開始接到邀約進入電視圈,藝名「唐立淇」。彼時正好中華民國舉行首屆總統直選,亞洲金融風暴於次年襲來,台灣經濟成長趨緩,香港回歸中國大陸。

大時代充滿不確定,芸芸眾生需要的,也許只是生活得以持續的穩定感。1990年代,星座專家田希仁、星星王子、陳靖怡等人陸續爆紅,帶起台灣星座風潮。「談星」成為流行指標之一;從寒暄問候到追求生命解答,統統和天上的星星有關。搭上這股占星熱,唐綺陽與台灣心理學專家孫明明一同受邀成為主持人張小燕《小燕有約》嘉賓,接下來,台灣第一部電視命理節目《開運鑑定團》也邀她成為固定班底。

「她的強項是將占星符號化繁為簡,揉成一般人聽懂的話,傳播給大眾,」林昱伶觀察,唐綺陽能快速適應不同媒介,電視上她能提供快速精準的分析,寫文章時又擅於運用文字,觸及群眾靈魂深度;到了直播間,又能像鄰人好友,一邊抹著嘴大啖滷肉飯和臭豆腐,一邊和你慢慢聊,還無償提供觀眾運勢週報。

與一般命理師不同,唐綺陽從上電視的那天起,就不再開館算命、不收費替人諮商,也不販售所謂的開運商品。她選擇專注在專業領域,2002年起出版「年度占星運勢解析」至今累計16冊,「療癒寫作」風格贏得讀者信賴,每年穩佔華人運勢書籍銷售冠軍,甚至,被台灣粉絲封為「國師」。


「折煞,折煞,折煞!」聽到我們又喊她國師,她驚呼三聲,顯然對此封號感到頗不自在。

同理心,來自自己生命的受苦


不久前,唐綺陽花了一整集的直播時間,談台灣導演黃惠偵紀錄片《日常對話》、作家平路自傳《坦露的心》,幾乎是哭著播完整集。她這樣解釋生命中的痛苦與掠奪:「所有受過苦的人都是很體貼的人」、「命苦的人都很大方、願意給予」。


把命裡的所有痛苦加總,能從中提煉出巨大的同理心嗎?如果在無菌室長大,就不會成為今天的唐綺陽,她說。「我受過情緒暴亂的苦。正因為如此,我完全知道所有女孩在感情中的不安、情緒化、不知所措。」

本來,占星並不在她的人生規劃中。29歲以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的唐綺陽是配音員,輕鬆賺進大把銀子。台灣人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Mini Oligo奧立多」、「天天都便宜、就是家樂福」廣告配音,就是出自她的嗓子,但她並不當做正職。

準確地說她那會兒是錄音室老闆娘——在長輩「不結婚,就虧了」的催促下,她嫁給愛情長跑多年的男人。一年多後,婚姻走到終點。「(婚姻)外面待過了、裡面也待過了,我不適應,哈哈哈!」「離婚以後,我把所有的力氣都用在自己身上,那就很好,」從此,她走上自負盈虧的人生。

「我命苦得剛剛好,再命苦一點可能就嫁人,生三個小孩,然後就毀了,哈哈哈哈哈,」一陣大笑後,她開始細數自己人格上的許多小缺陷,又細數經歷過的被拋棄、遇人不淑。

「我的感情都沒有好下場,」她冷眼分析自己,在感情中老是急於表現,而顧不得現實中的荒謬,造就一場又一場暴亂。離婚之後,情感依然精彩;十年前的一任男友,曾聲稱「我爸爸在河南做慈善,蓋小學需要錢,」剛領到版稅的她二話不說捐了新台幣25萬,換來謝條一張。關係維持三個月,不滿百日之戀結束時,她竟連對方住址都不可得。

工作方面,青少年般的直來直往也帶來不少人際災難。唐綺陽曾遭綜藝節目主持人和節目班底聯手惡整、媒體很長一段時間集體對她不友善;就連如今,她被拱上「台灣第一網紅」位置,評論時事時,仍有酸民留言撻伐。她曾因此消極厭世,近期也曾冤得大呼:「不知該向誰乞討正義?」「這世間的一切變成這樣,是怎麼了?」


林昱伶回憶,多年前的唐綺陽曾忿忿地問,為何節目現場只有主持人有電暖爐,其餘年長的特別來賓還得挨冷? 「她已經進步非常多!」林昱伶苦笑,「那時,她完全不懂送往迎來和人情世故,後來聽多了,就不太在意被攻擊。」

成熟女人體內的暴走少年


她吃過的苦不只這些。長年與母親的對立,讓她活在「永遠得不到肯定」的陰影中,就連幼時媽媽說過「你將來會最不孝!」「怎麼沒拿第一名?」「怎麼沒考一百分?」都刻入她的成長史。成年以後,暴走少年被裝進成熟女人的體內,面對親情,她向來悲憤得莫名所以。「以前她回家一次,就要打電話來抒發一個小時,」林昱伶回憶,曾經無法理解,唐綺陽的心中,怎麼就這麼多無法放下的結?

也許是遲來福報,四年前,這個快要半世紀的心中結,被打開了。又是一次母女的嘔氣,再度引發家族緊張。「我長大了,而且我是大家都很尊敬的唐老師,我不懂媽媽為什麼還要跟我鬧彆扭?」雙方僵持不下,父親表明立場,要唐綺陽讓步。她脫口而出:「妳為什麼要這樣子?」

想不到母親答:「我很怕妳!妳知不知道?」唐綺陽聞言愣住,撲過去母親身旁,「咚」地往地上一跪,抱住母親。她哭喊:「媽媽其實我很心疼妳,妳怎麼會怕我呢?從小是我怕妳,怕妳不肯定我、怕妳不了解我!」

「媽媽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媽媽,原來她怕我!我已經變成很可怕的女兒了嗎?」當時48歲的唐綺陽如此自問。「忽然之間有個東西翻轉了,」和解這件事,還真是頭過身就過。這又是神奇的一刻,她這樣解釋:「我之所以能跪下來,是因為我是比較強壯的人,強壯的人沒有什麼不能彎腰的。然後就解開了。」

她決定從此要心疼媽媽。有陣子她醉心精油,買了一堆精油、刮痧棒,一回家就幫母親刮腳按摩。「我媽還拍下來,跟她朋友說,我女兒幫我刮腳耶,」她又感嘆,「所以父母的要活夠久,才能和孩子和解…..。」

集體療癒,直播教母

是電視累積出觀眾對唐綺陽的信任。也是電視經驗將她磨練成必須在五分鐘內講完所有重點,否則通通會被剪掉。「我習慣那樣的模式,但在那種模式裏,沒機會詮釋自己,」她說。2013年,唐綺陽與電視台合作進入尾聲。豈料少了電視,人們對她的需要仍然存在,她的星座運勢書反應熱烈,這讓她明白:「機會應該是由我創造,而非由平台邀請!」

她順應網路Youtuber的聲勢,自掏腰包製作每週短影音,在網路上分享每週星象單元。不到一年就顯現影響力,廠商找上她合作,還協助擴散影片。2015年,臉書開始「藍勾勾」制度:經過認證為本人經營的名人、網紅或企業,有權在臉書粉絲頁進行直播。「有了認證,我像是拿到一個武器。我絞盡腦汁,天天問自己可以跟大家說什麼?我要讓大家認識真正的我。」

成為直播主,她「想用新形象蓋掉以前的形象」。為此改變此前示人的偏分髮型,剪了妹妹頭,並且極度精算自己的形象:如拍照堅持左臉示人;瞳孔放大片試過好幾種後選了灰藍,「讓我看起來不要那麼兇」。藝人蔡康永和小S上她的直播前,她就焦慮地提問網友,最後接受建議在下巴貼黑色膠帶,只為讓臉看起來小一點。助理買來的是封箱寬膠帶,拔起時痛得可比撕皮,但她咬咬牙照貼不誤。在Yahoo「唐綺陽談星室」錄製節目是多機運作,她便透徹研究什麼鏡頭呈現的身形最瘦。「直播時『美不美』、『胖或瘦』,她比其他人都在乎,」與唐綺陽相識十多年的製作人廖偉立說。

有了新形象,她又思考直播該暴露什麼作為收視賣點?素顏還是卸妝?暴露過多,觀眾會不會疲乏?如何暢所欲言,同時避免踩到言論紅線?要貢獻自己的專業到什麼程度?她甚至「兩天就開一次直播」,開到經紀人罵她神經病。

直播後與粉絲接觸愈發頻繁,更能體會「帶著問題而來的人」內心的焦慮。「我剛開始也很焦慮。我怎麼可能只是知道你的星座就給你明確答案?射手有一百種性格,獅子有一百種性格;你跟我說遇到的那個人,我怎麼知道,他是不是另外一萬種?」她自問。「可是後來我知道了。很多人只是想要聊聊天。他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被同理、被療癒、被安慰、被陪伴,哪怕你給他一個遙遠的原因都好。」

於是她說「大家辛苦了!」「告訴我你們需要我做什麼?」「以下開放大家訴苦!」,粉絲可能就覺得安慰。點開臉書粉絲團頁面,高頻率詞之一是「療癒」,粉絲說:「靜靜聽老師講話,已經變成不可或缺的事!」「和老師聊聊天就能療癒自己,」「聽著唐綺陽老師的聲音來解說星座分析,就是有種撫慰心靈的魔力,也是個享受!」聽眾能從她這知道:「原來辛苦的是『大家』,不是只有『我』辛苦……。」而粉絲紛紛對話、響應彼此,也成為一種集體療癒。




做直播,她不喜歡彩排。對她來說,直播是對粉絲的陪伴,而非教學,因此能處於放鬆狀態。來賓錄唐綺陽的「直播餐桌」,往往也是直播前的15分鐘抵達她的住處,雙方簡短寒暄後,直接開始。林昱伶觀察,唐綺陽簡直酷愛這些「短兵相接的時刻」。就算腦袋一片空白,她也有本事抓靈感。

從星象專家到直播教母,近一年來,至少有上百個廠商主動接洽唐綺陽。經篩選最後合作置入的品牌僅五分之一。但這已大幅提高了唐綺陽收入,外界估計,她的年收入超過新台幣1000萬,是過去的兩到三倍。

唐綺陽的直播,非常注重KPI:同時在線觀看人數,「我當然在乎業績。那是人氣、吸引力、魅力、影響力的證明。」要這些影響力證明給誰看?她答說不給誰看,是讓自己隨時修正。「所有的分寸都要拿捏,如何讓觀眾滿足?如何讓問題有共同性?我想知道『眾』在哪裡?」唐綺陽摸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與網友互動的方式。

「她很敏銳,特別要求我們即時回報數字,對她來說,數字即業績。」廖偉立說。林昱伶也說,唐綺陽和其他專注流量變現、轉換的直播主們不同,她在意的,其實是粉絲的愛和認同。有個故事是去年她前往南京工作,飯店直播時,1.8萬人在線觀看。一場停電,漆黑中她還未回神,直播畫面全黑,但在線人數竟不停跳動,一路攀至2.5萬人。

命運把我保護得很好

「笑著笑著就哭了,」是林昱伶相識十幾年來,沒有變過的唐綺陽。天蠍座的她,有著水象星座特有的敏銳,把這份敏銳用在洞察世事上,每每能說出了時代的憂鬱,以及當下人們最需要的安慰。

她忙著同情共感這個時代,甚至不時站出來反擊時代的各種不義。此前她幾次疾呼粉絲重視女作家林奕含自殺之事,鼓勵與被害人同情共感,她高喊不能讓逝者白白犧牲。

療癒眾人的人,也撫平了自己嗎?每天研究星盤的她,至今只要看到桃花運出現,就會逼著自己理性再理性,「占星就是我的究竟……,但我覺得我還是會被傷害。我知道情感暴亂的感覺,不想發生人生軌道之外的事。」這裡指的軌道,是她的中長期目標:十年之內,出版專業著作,完成占星學方面的立論。

於是,桃花運好的時候,唐綺陽選擇把能量轉化成觀眾緣,「粉絲那麼多,表示我桃花很旺!對我來說,這個力量形同談戀愛,」她拚命在鏡頭上呈現值得被愛的特質,「大家都誇我『妳好漂亮喔』、『你好可愛』,這不就跟得到感情對象是一樣的嗎?」

那麼,做下前述縝密事業計劃的,也同時是一顆怕受傷害的少女心嗎?她說,這把年紀能擁有少女心,表示被保護得很好。我們追問,誰在保護她的心?她答:

「我被自己保護得很好。命運,也把我保護得很好。」



原文請見 端傳媒 專訪唐綺陽:秘密就是,人們想要的並不是答案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大陸工作第一課:「台灣人害台灣人。」

 


石見/不覺青林沒晚潮

五年前初踏神州,遇到一位旅居上海 20 年的長輩,他教我的第一課,就是台灣人才會害台灣人。當時無知,但不出幾個月,我就徹底理解長輩們的話不僅忠實,而且隱含多少悲哀。前些日子,在上海的台灣朋友被他熟識的台灣合夥人騙走了數百萬,卻留下空殼公司的債務要他償還。這不過是這幾年,我所聽過多到數不清的台灣人詐騙台灣人事件之一,我也從原本的震驚心寒,到現在司空見慣。你常聽到一句話:「台灣人要幫台灣人」,諷刺之感不覺油然而生。

人在異鄉,與同鄉人士來往本是人之常情,在上海地區的台灣人已過百萬,外出時也常常會碰到台灣人士,而在上海的四年多裡,形形色色的朋友來來去去,唯獨不變的是那句「台灣人幫台灣人」。在上海有為數眾多的台灣人社團、協會、校友會等,往往菜鳥初來乍到就容易被網羅到這些聯誼性質的社團中,只是日子久了,發現這並不是純粹的吃喝玩樂,而是潛伏了許多投機份子,伺機佔人便宜;往往聯誼性質的社團搞到最後,也淪為商業操作的籌碼。

許多標榜單純同鄉會的團體,主張台灣人幫台灣人的團體,其實都是某些有心人士的意圖,建立一個平台吸引每年對中國趨之若鶩的菜鳥,再利用這個平台為自己賺取利益或名聲,甚至是拉直銷的下線。對「台灣人幫台灣人」抱有憧憬的菜鳥,在異鄉舉目無親,又被自己所瞧不起或恐懼的中國人環繞,自然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後才驚覺天底下沒有台灣人幫台灣人這回事,有時候對你最真誠的,反而是素昧平生的當地人,當然,這些經驗都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才會學到。

在這些假聯誼社團,除了有行投機取巧之實的人之外,還有一種人是我們在中國防不勝防的人,這種人我們稱為「台流」。

在中國工作,早已不若以往,並非什麼風光之事,失敗者所在多有,隨著台灣人在中國工作的人數日漸增加,一種叫做「台流」的族群也開始增長,這些人多半長久以來在中國發展,與台灣產生斷層,無法回台找到什麼好的工作,但在中國又缺乏資金跟機會,只好靠著過去在中國建立的關係到處招搖撞騙。他們往往外表光鮮,自詡為老鳥,但實際上他們早已跟這些很久以前認識的人脈脫節,只剩下拿來說嘴的功能。

這些台流在各種台灣社團中輾轉,利用台灣人對同鄉人士的關懷,詐騙台人,或伺機謀求各種機會,實際上造成了各個社團的亂象,每個社團也都在防範這些台流,但是這樣的人,卻日益增長。

台流的增加反映了台灣人在中國的困境

首先中國的投資環境已非改革開放初期的情形,全世界的資金已迫不及待地湧入這個市場,全世界的人才也競相到來,在經營模式、金融環境、政府政策日新月異的環境下,維持著落後觀念、或自詡高人一等的台灣人,註定要被 21 世紀的中國拋棄。

在中國崛起的這十多年來,至少在上海,本地人的素質之高,已非我們過去想像的吳下阿蒙。姑且不論世界各地人才的競爭,光是跟本地人相比,台灣人的優勢早已杳然無蹤,不管過去如何成功,在瞬息萬變的中國,稍有閃失也會輸得一敗塗地。台流現象的出現,闡述了一個無法逆轉的事實──台灣人早已失去曾經的優勢,中國並不是讓人輕易致富的捷徑。

然而投機台流為什麼容易得逞呢?也與台灣人的某種優越意識有關。由於以先入為主的印象登陸,認為中國人就是懶散、投機,認為台灣人就是真誠、勤勉,故而容易對同鄉放鬆該有的警戒,好像凡事都因對方是台灣人,就沒有問題。我們對同鄉人士的信任,造成了我們的盲點,不僅是人際交往的盲點,更是發展事業的盲點,也透露出根深蒂固的歧視。

的確,樹大有枯枝,人多有白痴,就算是同鄉,也是什麼樣的人都有,在異鄉尋求同鄉的幫助是理所當然,但是我們的理智與警戒也不應該因為是同鄉而有所降低,乘隙而入的往往都是那些最熟悉的人;見識過了諸多卑劣的行徑,台灣人又有什麼立場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呢?難道橘逾淮為枳嗎?

只怕我們必須拋開這些優越的意識,平心看待所有在中國認識的人,這不僅是自保,更是一種拓展眼界、消除歧視的作法,也唯有憑藉這樣的信念,才能幫助在中國工作的台灣人走得更遠。

原文請見 換日線



真正懂領導的主管 具有一種罕見特質


樂羽嘉編譯

2011年,一位商管暢銷書作者發現,最成功的CEO們都有一項領導特質,這項特質不會輕易改變。

作家科林斯(Jim Collins)的研究團隊花了5年研究1435家「好」企業,發現其中11間獨特的公司把自己變成「偉大的」公司,當時表現甚至超越S&P 500企業。

他們的成功祕訣是什麼?柯林斯發現,這些公司都有突出、卓越的領導人,他們專業能力極強,卻極度謙遜。

這些領導人都很謙和,願意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承認他人的貢獻,有決心去創造出成果。

有些人會說,此一時、彼一時,這些公司現在還風光嗎?的確科林斯研究的有些公司表現大不如前甚至倒閉了,但現在我們依然能看到,很多全球成功企業的領導人會無所畏懼地做出決策,同時又維持謙和。

《Inc》作者史汪特斯(Marcel Schwantes)呼應科林斯的研究,以自己20年的經驗,歸納出成功領袖的8個特質:

1.    他們會讓別人說話

謙遜的領袖夠自信,會讓其他人好好說話。這樣可以賦權給別人、讓他們發聲,底下的人也會更尊敬、信任領袖。

2.    他們承認錯誤

謙虛的領袖願意承認「我錯了」、「你是對的」,這不但能帶來心靈的平靜,也能帶來尊敬。

3.    他們很少硬來

謙虛的領導人很少會在未經同意下指揮、告訴別人怎麼做,或強行逼迫別人接受他們的想法。

4.    他們尋求意見

謙遜的領袖會尋求其他人的建議,包括部屬在內。

5.    他們會歸功給別人

謙遜的領袖會讓鎂光燈照在隊友身上,讓員工得到應得的功勞。

6.    他們會說真話

謙遜的領袖拒絕拐彎抹角,也不會口蜜腹劍、刻意討好別人或想在同事面前裝厲害。

7.    他們會學習

謙遜的領袖有開放的心胸和好奇心,不會固執己見,能開心地去學習,因為這能讓他們變得更好。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些東西可以教。他們會問問題,並真心想知道答案。

8.    他們會讓別人參與

謙遜的領袖會創造一個可以冒險的環境,讓周遭的人有安全感,願意去發揮創意、公開地溝通自己的點子,並對重大決策發表意見,因為這個環境裡存在的不是害怕,而是信任。

(資料來源:Inc、Business Insider


原文請見 天下雜誌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因禍得福

圖:我未來的家~
(取自 I love reading)

作者: 田育瑄

晚上脖子扭到,難低頭,無法工作,只好泡了杯紅茶、配幾顆藍莓巧克力,坐在床上來閱讀~

奇妙的是,許多奇幻的想法蹦蹦跳跳的跑出來,只有翻閱紙本+閱讀真正好的文字,才有這樣的感受,太幸福了!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呢

深深覺得,寫出美好故事的人,腦中都有神秘的花園;說出啟迪人心話語的人,心中都有顆溫暖的太陽,感謝上帝的恩典

有這樣的力量滋養真好~🌹不過還是希望脖子快好~(祈禱)


原文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做自己的內容!網路解說冷知識 理工新鮮人月賺23萬




作者:謝明彧/攝影:蘇義傑

啾啾鞋頻道

滴答、滴答,天空下起雨來,當你忙著躲雨時,是否曾經聞到空氣中有股和平常不太一樣的「雨味」?

「這個味道正是臭氧,在夏天的午後雷陣雨更是明顯……」網路紅人啾啾鞋3月底在YouTube頻道「超邊緣冷知識」所推出的這支解惑影片,讓許多人不禁發出「哦!原來如此~」,三週點閱數將近25萬。

這數字以網路影片來說,似乎不算特別高,但如果換到他在付費訂閱服務平台PressPlay上的訂閱專案「啾啾鞋!幫你的大腦開外掛」,每週兩支冷知識影片外,依照不同訂閱金額,還提供電子報、精華書摘、實體信件等不同服務,總訂閱人數近900人,每月金額高達23萬元!

翻譯哏圖被酸 立志做自己的內容

本名謝任杰的啾啾鞋,目前才23歲,中央大學化學系畢業、退伍才半年的他,相對同學多半選擇進入化工傳產,他光是介紹生活冷知識,收入已經是新鮮人平均薪資的八倍。

原來,單純對化學的喜好與興趣,也能當飯吃!

透過內容收費創造收入的台灣知識型網紅,啾啾鞋並不是第一人,但有別之前達成高額訂閱的專案,多半鎖定「外語學習」「代客讀書」「圖文教學」等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習項目,啾啾鞋的「生活冷知識」,走單純「知的喜悅」,看似沒啥用處,卻仍大受歡迎。

「其實一開始,我根本不知道要上傳什麼內容,」啾啾鞋笑得靦腆,從大二開始就在網路上分享有趣內容的他,一開始做的,其實是「翻譯網路爆笑漫畫趣圖」。

他每天上網尋找歐美各種好笑哏圖和影片,翻成中文分享給網友。然而,翻譯做多了,卻讓他心愈空,偶爾某張哏圖大獲追捧,到訪人次暴衝,留言出現的「還不是靠別人的東西紅」,每每刺了他的眼。

「我真的不服氣,」啾啾鞋說,要找到好的哏圖、轉化成貼切台灣年輕世代文化的笑點,費時廢工,說是翻譯,根本已是二次創作;然而再怎麼辛苦,卻始終被網友貼上「拿別人作品成就自己」的標籤,「最氣的是我還無法辯駁!」

大三那年,他觀察到國外出現愈來愈多專職拍趣味影片的Youtuber,「不想再借別人哏」的不甘心,加上翻譯國外影音圖檔,其實有侵害著作權的法律風險,讓他決定自製內容。

但做什麼好呢?沒有頭緒,那就多方嘗試吧!

一開始,啾啾鞋上傳的影片五花八門:模仿時尚網紅,介紹理工宅穿搭;學美食部落客,試驗網路上「布丁+醬油=海膽」的都市傳說;拍3C開箱文,介紹新款手機;側錄電玩實況,學實境主分享打怪過程;走溫馨路線,說小時候與爺爺奶奶的趣事……,想到什麼,就拍什麼。

設定一年期限 專職Youtuber創業路 (更多創業故事)

直到大四快畢業了,他想如果重來,會給自己什麼建議?於是拍了一支「給大一新鮮人的八個建議」,告誡學弟妹們「一但開始翹課,你就回不去了」「趁大一多多回家」「不要只會在網路上活躍」等心得。

這支「不搞笑」的影片,卻成了啾啾鞋第一支暴紅影片,觀看次數衝破10萬,「第一次發現,原來很多人希望我講嚴肅的內容,」他說。

以此為契機,他在原本的趣味影音圖文翻譯外,開始製作更多「幫生活解惑」的知識性內容。

例如「還記得你的新年新希望嗎?」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人們為何在新年總想要重新做人;「為什麼我老是愛拖延?」解析潛藏在人心中的完美主義;「為什麼有人會花時間『看』別人玩遊戲?」闡明每個人都會崇拜神人。

這些影片主題偏硬,卻衝出最高20幾萬次觀看數,證明了「原來不搞笑地說硬知識,也很有觀眾」。

畢業後當完兵,啾啾鞋在「就業」與「興趣」徘徊,最後,他與爸媽約定:用一年時間全力衝刺Youtuber事業,目標每月能有三萬收入;如果一年後還是不成,那就老老實實地去化工產業找工作。

當目標確立,他發揮理工人的邏輯,思考怎麼達成目標,並設定三階段假設與驗證,做為改善依據。

課題1:哪些內容會受歡迎?

首先,他分析點閱量與留言數。輕巧、好笑、長度五分鐘以內的「生活化娛樂」影片,可以衝流量;但把一項知識講清楚,影片長度可以拉長到約10分鐘的「特定領域知識」,才能圈粉。

前者做廣、後者做深,只要搭配好這露出比例,就能夠一步一步擴大影片的能見度。

他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化學」,以「科學方法解釋生活冷知識」做為主打內容。

課題2:題材從哪裡來?

想圈粉,固定頻率更新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設定「每週推出兩支影片」,然而能否持續想出好題材,成為第二關考驗。

現在他無時無刻不在想「有什麼可以做成影片呢?」只要有事情會引發自己「咦!為什麼會這樣?」馬上記在筆記本上,然後開始研究分析,看看是否有料、能否延伸。

有些一看就知道保證有收視的滿分主題,一定要馬上做成影片。例如他曾在用餐後獲得靈感,製作一支「牛排的血水,根本不是血!」就算充滿生物學與生理學專有名詞,推出後點閱數高達80萬,廣獲「最喜歡這種無用知識啦!」的讀者好評。

當然也有些主題他評為80分,雖不是太精采,但可留做沒靈感時的素材。例如他就製作過「化學系到底都在幹嘛?」「一次搞懂諾貝爾化學獎!」這類針對「化學愛好者」的題目,就是鎖定小眾市場。

「不過有時這類的80分主題,卻也可能衝出滿分的流量。」啾啾鞋舉例「化學系到底都在幹嘛?」這支影片,意外吸引到很多非理工科的人一探究竟,衝出20多萬點閱量。

課題3:如何化內容與流量為收入?

雖說YouTube影片瀏覽量數字穩定成長,但能換到的廣告分潤,其實非常微薄,每個月頂多幾千塊,比學生時代打工薪水還少。今年1月,啾啾鞋決定與PressPlay平台合作,推出付費訂閱方案,以四種收費方式,試試自己的流量變現能力。

A.50元入門會員,鎖定「對冷知識有點興趣的大眾」,可以加入臉書專屬社團、參與影片主題投票,讓那些不太想花錢的觀眾有個輕易跨入的門檻。

B.100元VIP電子報,鎖定「想要了解影片製作流程的人」。包含了影片的音檔、文字稿、資料,讓有心製作網路影片的人,可以一窺影片製作的流程。

C.250元精華書摘,鎖定「想要快速學習新知的人」。他每個月整理兩本書的精華書摘,讓訂戶10分鐘內就吸收一本書的精髓。

D.最後是500元專屬的實體郵件。鎖定「想要追星的啾啾鞋鐵粉」,包含親手做的筆記影本和簽名、限量明信片、摺頁小月刊、書籤、生日賀卡,給鐵粉親密感。

透過粉絲分層,啾啾鞋打破一般付費訂閱「愈貴方案訂閱者愈少」的慣例,A方案訂閱者反而最少,BCD訂閱人數都大約250人左右,讓他在粉絲人數較少、主題較冷門的劣勢下,訂閱服務上線三個月,總金額就衝到PressPlay第二名!

這一路走來,啾啾鞋直呼自己真的很幸運,切對市場,很快站穩。但他給有志內容創業者的忠告,卻是「不要一開始就想做專職」「熱血很好聽,但活著還是要實際」。顯然,他也付出了不為人知的辛苦。


《30雜誌》做自己的內容!網路解說冷知識 理工新鮮人月賺23萬

















《超常規的餐飲店完全獲利法則》經營踹妞品牌10心法參考



面對生意不景氣的餐廳,大久保一彥告訴我們,餐廳老闆可以從以下10個思路來找對策:

1 不要想著賺錢,要「捨得」

生意不好的時候,很容易著急賺錢,但是大久保一彥說,生意越不好,越不要著急賺錢。大多數餐飲人都很難做到,如果做到這一點,從心理戰略上就勝利了一半!他說,只想著追求經濟利益,就容易失去了做餐飲業本質,這是很多餐廳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生意不好,最容易陷入的循環是:就想著用次等原料代替上好原料,就想著如何把分量最小的菜賣到最高的價錢,就想著如何精簡員工、減少服務,這樣的做法,確實「節流」,但是直接扼殺了「開源」,恰恰把原來還有希望生還的餐廳,直接推進死亡的境地。

相反,如果想讓生意下降的餐廳出現逆轉,往往是這個老闆具有強大心理承受力:越是下降,越是捨得投入,越是把產品做好、越是講品質。即使來一位客人,也讓他保證下次再想來。這是大久保一彥考察1萬家店鋪最後得出的終極結論的第一條。

2 要消除「生意不好」的氣場

生意越好,顧客越相信你——這是無言的「背書」。生意不好是有氣場的,只有徹底消除「生意不好」的氣場,餐飲店才能起死回生。什麼是「生意不好」的氣場?

比如冬天一進門很冷,夏天一進門很熱,門前不衛生,服務員無精打采,燈光很暗淡,餐椅不整齊,桌面不幹淨,廚房髒亂差,服務員和顧客交流冷冰冰……這些,都足以止住顧客進店腳步。另外,最重要的是,與顧客的接觸點(菜單、海報、招貼)到處寫滿促銷廣告和打折的信息,這些「迫切的想法」越早傳遞給顧客,顧客的感覺就會越差。

3 不要降價,「提價」才能挽救店鋪

生意不好,餐飲老闆們最先的選擇就是:降價!大久保一彥說:他研究過無數死掉的餐飲店鋪,都死在這一條上!相反,起死回生的店鋪選擇的幾乎都是,要麼保價、要麼提價!很多生意不好的餐飲店,都被毛利率束縛住了,完全是按部就班的競爭,陷入到低價競爭的漩渦之中。

他們出於控制毛利的需要,使得飯菜的質量也無法保證,飯菜質量差導致生意更差,一步一步的進入到惡性循環之中。只有提價才能擺脫低級別的競爭。在提高價格的同時,推出更好品質的產品,這樣顧客才會上門,而且讓顧客擺脫固有印象而刮目相看。沒有什麼能比讓顧客感覺到菜品的震驚更重要的了。

4 要明確「我要賣什麼」

有很多的小館子,開在路邊,看起來又破又舊,價格又貴的要死,但天天排隊,這樣店才是值得餐飲人學習的目標。現在,越來越多的餐飲店把錢花在裝修上,結果導致了人們在付飯錢的時候,感覺好像是在付場地費。因此,對非連鎖的個人餐飲店來說,即使資金不足,也可以把弱項變為強項,追求「好吃、高價、破舊」。

現在的連鎖餐飲店因為標準化、口味單一等原因,正在逐漸失去顧客的支持,現在正是個體餐飲店獲勝的一個大好機會!

5 顧客感動要靠「表演」

顧客選擇太多,單純依靠產品還無法徹底征服顧客,只有經營有方才能表現出自己的不同。餐飲業已經進入「劇院時代」,需要各角色的「協調搭配」,必須想方設法讓顧客感動。工作人員、內部裝修、各工作的協調配合,都會營造出一種餐廳的氣氛。細微的一點點用心,都可以讓人感動。

因此,今天的餐飲店,僅僅依靠前廳的「專家」或者後廚的「大師」,已經無法取勝,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導演」,每天帶著挑剔的眼光去發現某個部分的缺失或者不完備,讓這一台戲上演得更精彩。

6 考慮給顧客帶來豐富的體驗

業界的很多規格和標準,如標準菜譜、操作手冊等等,都只是最低標準的要求,不是為了給顧客帶來喜悅和開心而製定的。現在,要想生意變好,就要忘掉業界的標準,為了顧客的滿意,制定自己的標準。

把自己當做主角,把個人的價值觀、信念、宏偉夢想都將傳達給顧客,這些才是「後餐飲普及時代」的關鍵詞!

7 最大的對手是自己

我們習慣調查競爭對手,發現競爭對手一些好的方面就開始模仿,結果大家越來越相似,把對手的「好東西」據為已有,自己的餐飲店魅力非但不會增加,相反,還扼殺了自己餐飲店的獨特魅力。很多餐飲店生意一不好,立馬讓廚師換菜,這是萬萬要不得的。堅持做你最拿手的菜、升級你最招牌的菜、顧客最熟知的菜,這才是根本。

新菜固然帶了新客源,但是顧客來你這裡,想要的你是本味!模仿對方形式上的東西,是愚蠢的行為!能否得到顧客的歡迎,是自己和自己的戰鬥,讓來店的顧客一直喜歡自己,這也是自己和自己的戰鬥。不了解這一點,就無法真正讓顧客喜歡自己,所以關注別人的店不如關注顧客。

8 不能靠節省來維持收支平衡

據調查,成功的餐飲店和不成功的店主相比,參加學習考察的次數要多一倍以上。錢是如此,時間方面也是一樣,成功餐飲店的店主不會太節省,甚至可以說,他們好像在積極「浪費」時間。餐飲店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可以分成兩部分:當時的工作需要和未來對顧客的影響。

所有成功店的店主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凡是令顧客喜悅的事情,無論是當時的工作需要還是未來對顧客的影響,都不惜花費金錢和勞力去完成它們。

9 與其固守成規,不如恢復人情味

公司的很多規定、手冊和紀律,是為了不斷壯大,保證服務的標準化而出現的,這些規章制度曾經很重要,但是如今對待顧客,不能再採取一成不變的格式化服務,因為顧客畢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帶有個性的人,他們對服務的要求是不斷變化的。

現在,讓我們廢除各種規定,開展以人為本的經營方式吧!現在已經不是以市場擴大為前提,產品容易暢銷的時代,也不是一邊依管理制度來控制,一邊在全國開設幾百家、幾千家連鎖店的時代。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緣分,這才是商業的「王道」。人情味,一定要堅持保留下去。

10 想盡辦法讓顧客感動

生意不好的時候,老闆即使一天到晚待在店裡也無濟於事。大久保一彥建議:生意不好的時候,一定不要去重複之前的做法,而要去尋找如何才能讓客戶感動。只有不斷的提供給顧客小小的驚喜,餐飲店才能恢復活力。


調查了一萬家餐廳,要想起死回生得用這10招!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當你默默無聞時永遠不要說「不」 Reddit執行長學到的十堂領導課

Alexis Ohanian

作者:吳凱琳編譯

Reddit的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Reddit
Reddit網站: https://www.reddit.com/

Reddit至今在全球擁有3億個用戶,網站流量全球排名第8。Reddit的創辦人之一奧漢尼安學到的10堂領導課,造就了今日Reddit的成功。

Reddit是一個結合社交、娛樂、新聞的網站平台,台灣有人形容他是美國版的PTT,是鄉民們的聚集地。使用者可以針對貼文和留言投票,也可以創自己的討論區或是加入有興趣的討論區。之前最為大眾熟知的就是「Ask Me Anything」單元,有不少名人上去回答Reddit使用者提出的問題,包括比爾蓋茲。

Reddit的創辦人之一奧漢尼安(Alexis Ohanian)在2005年和當時維吉尼亞大學室友霍夫曼(Steve Huffman)共同創辦了Reddit,2006年賣給康泰納仕集團(Condé Nast)。2011年,Reddit成為康泰納仕母公司先進出版公司(Advance Publications)的子公司,完全獨立運作,兩人再度回鍋擔任執行長。2016年底,奧漢尼安的名字出現在各大娛樂版與體育版新聞,原因是他的訂婚消息曝光,另一半正是赫赫有名的網球名將小威廉絲。

Reddit至今在全球擁有3億個用戶,網站流量全球排名第8。奧漢尼安的成功有哪些因素?以下是改變奧漢尼安生涯的10堂領導課:

1.不要看不清全貌

就在奧漢尼亞成立公司的6個月內,厄運接二連三發生:他當時的女友不慎失足從大樓墜下,陷入昏迷;他的愛狗過世;他的母親被診斷為癌症末期;他自己則是得憂鬱症。他改變過去沒日沒夜的工作習慣,時常回家陪伴他爸媽。這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對照母親的人生經歷,重新思索自己的生涯。

確實,他在乎他的公司,曾是他的生活重心,他希望投資人為他感到驕傲。但他後來時常想到母親的經歷。她避開法律上的證照問題,去做她認為對的事:為了小孩的未來,以無證移民的身分從德國遠渡重洋來到美國,犧牲自己回到家鄉可能擁有的生活。「我這輩子撥過最棒的一通電話,就是告訴我媽,Reddit賣掉了,是真正的被賣掉。過去二十三年來她持續的支持我、為我犧牲,這是最好的結果。」

2.不要被「創業社群」綁架

在2005年,成為創業家就代表成為了某種特殊的社會群體。Reddit成立後不久,奧漢尼安和霍夫曼就收到各種會議、研討會、晚宴和活動的邀請。似乎他的工作只包含兩件事:成立Reddit,然後努力維持朋友與同事關係。

「現在壓力更大,你會忍不住每一場都要參加。」奧漢尼安說。「去之前對方一再向你保證,一定會碰到對你有幫助的人,一定會為你帶改變。但事後發現,你只是一再重複相同的對話內容。」

為了不浪費時間,在接受任何邀請之前,奧漢尼安建議考量以下兩點:

如果回答是,那麼就去參加;如果到了現場,發現不如自己的預期,儘早離開。

3.不要掩飾自己的脆弱

當公司內部員工能夠真實表達自己的情緒,包括脆弱、挫敗、與承認錯誤,才能有助於他們的工作表現。而這一切,得從創辦人開始做起。因此,奧漢尼亞從不避諱在公司談論他的過去,以及擔任領導人的情緒感受。他想要告訴大家的是:不需要變得完美,而是持續變得更好。

4.不要選擇規避風險的導師

你需要一位願意冒險的導師推你一把,走出舒適圈。在奧漢尼安身邊扮演這個角色的,正是加州育成中心 Y Combinator的共同創辦人李文斯頓(Jessica Livingston)。

「當時我才22歲,什麼都不懂,我只是跟她提到,曾經透過社群平台連結,和幾位記者聊過。」奧漢尼安說。「結果她馬上回答說,『為什麼不直接去紐約,自己辦記者會?』我根本不知道她在說什麼?」這聽起來有點可怕,而且需要事前的規劃,所以奧漢尼亞猶豫不決。但李文斯頓仍不死心:「不需要想得太複雜,你只要寄幾封信,告訴大家你會在紐約待幾天,如果他們想要跟你聊聊,儘早與你聯繫。然後你只要坐在咖啡廳等,有人來就和他們聊。」

當初,若沒有李文斯頓的鼓勵,就不會有接下來發生的一切。

5.不要把成功定義得太過狹隘

奧漢尼安寫了幾封信寄給記者之後,便搭乘客運從波士頓前往紐約,並借宿朋友的沙發過夜。出乎他意料之外,真的有記者出現,但最後都沒有任何記者寫報導。其中一位名叫梅茲(Rachel Metz)的記者,原本有寫文章的打算,但在聊天的過程中決定不寫,兩個人就這樣邊吃起司捲邊聊天,聊了將近一個小時,然後揮手說再見。

但奧漢尼安不知道的是,梅茲當時正在為《連線》雜誌撰寫一篇外稿,她和雜誌的編輯聊天時提到了Reddit。這位編輯後來成了梅茲的丈夫,當上康納仕集團事業發展部的主管。有一天,奧漢尼安收到一封來信:「嗨,我聽說你正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情,我們談談吧。」這就是康納仕集團收購Reddit的起源。

誰說當時那場記者會,是失敗的呢?

6.當你默默無聞時永遠不要說「不」

當你還是無名小卒,凡事都說好,能大大增加你被看見、發揮能力的機會。奧漢尼安建議:「當你懷疑、當你不知道是否浪費時間,儘管說『是』就對了。」

7.但不要等待太久才說「不」

當你達到一定的成就或是公司成長到一定的階段,你的工作內容和角色也勢必要有所轉換,這時候你可能必須有更多時間去思考更高層的事情;換句話說,你得懂得說「不」,拒絕不必要的邀約或工作,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

8.不要追求無意義的成長

許多創業家常會陷入成長的迷思:要成長得更快速、開發更多使用者根本不需要的功能或服務。Reddit直到2016年,才推出手機app;今年下半年,Reddit募得2億美元的資金,才開始著手進行公司成立以來第一次的網站改版。雖然經營策略相對保守,但並未因此失去用戶的支持。

9.不要讓友誼成為溝通絆腳石

當你在選擇創辦人或是重要部門的主管時,確認你們彼此之間有足夠的信任,可以爭辯、吵架,不會因為彼此是朋友而不願意說出自己真實的意見或批評,應該明確將私人情感與工作關係區分,而且在面試時就應溝通清楚這個原則。

10.不要忘了要讓自己變得好

成為一位成功的創辦人需要的特質和技巧,會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累積不斷強化。不要因為失敗而感到挫折,而是要因為自己在某方面變得更好而感到高興。這是奧漢尼安給所有創辦人的建議。

(資料來源:Fast CompanyRecode

原文請見: 《天下雜誌》當你默默無聞時永遠不要說「不」 Reddit執行長學到的十堂領導課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Chatbot趨勢:聊天機器人啟動,台灣該擔心的與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田育瑄

「Alexa, 我回來了,現在幾點了?」

「Alexa, 我看…來點音樂吧?幫我把音響打開,來首爵士樂,音量調到7就可以」

「Alexa, 我要洗澡的熱水放好了嗎?」

這些對話聽起來再普通不過了,但事實上,對話的對象不是真人,而是來自亞馬遜(Amazon)所研發的Alexa智慧語音助理。

2017年初,各家硬體大廠在美國CES科技大展上無不拿出絕活、爭奇鬥豔一番,雖然亞馬遜在CES上並沒有設置攤位,但由於眾家商品的爭相應用,反倒使得亞馬遜的智慧語音助理Alexa成為展場中最受矚目的焦點。

Alexa除了讓你動動嘴巴,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操控家裡的烤箱、洗衣機,有效的監控整個家居設備環境之外;當你外出旅遊時,也可以讓你隨時隨地查詢路線和目的地,包括像是天氣、購物、播放音樂和有聲書也一樣;甚至,在你還沒回到家的時候,就可以先透過車內的 Alexa 系統來控制家中的電燈開關以及車庫大門等等。

總的來說,Alexa能做的不只是聊天,而是為你二十四小時待命的貼身管家。


為什麼我們需要聊天機器人?

行動裝置分析智庫「AppAnnie」指出,從去年開始,聊天機器人(Chatbot)已經成為科技圈和創新領域裡最火熱的話題,這股趨勢的延燒主要由以下四大因素交錯而成:

消費者對app產生疲倦感:目前大部分的消費使用者都知道,智慧型裝置的操作本身就跟app脫離不了關係,雖然線上商店每天都有玲瑯滿目的免費程式推陳出新提供下載,但日常生活上真正用得到的,其實就只有那三、四個而已。

通訊軟體的吸引力:為了爭取消費者的注意力,基本上任何網路平台或app程式都會積極地以「對話商務」作為基準點,把通訊軟體的延伸元素納入結合,像是貼圖、遊戲、動畫等等。
開發智能軟體助理:因為通訊軟體的急速發展,這導致像微軟、臉書、IBM、Slack等企業也競相投入開發通訊相關等技術,譬如智能軟體助理目前所開發的技術,就已經做到像是使用WordPress來搭建一個網頁平台一樣容易。

習慣與聊天機器人溝通:像是iPHONE的Siri、亞馬遜的Alexa、Google的智能助理等,透過AI技術不斷的更新演化,目前這些語音技術的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帶給人們諸多的方便與樂趣。

聊天機器人未來發展趨勢?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目前使用通訊軟體的人數已經遠遠超越社群平台,光是Facebook Messenger 及 WhatsApp 的使用者在全球就已突破17 億人,另外,研究也指出,使用者每天都會花費超過九成的時間在操作通訊軟體及相關平台上。

而美國創新廣告公司AKQA事業群策略長湯尼‧巴內斯(Toby Barnes)也於網路科技媒體VB中撰文預測目前聊天機器人的兩大主要發展趨勢:

趨勢一:AI與Chatbot的結合將成為主流

在接下來的十年內,「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聊天機器人」的結合將為科技消費市場創造數十億美元的產值;科技媒體「VentureBeat」研究報告更指出,目前已經有170間以上的公司挹注將近40億美元,針對聊天機器人的市場進行全面的開發和應用。

同時,Facebook與Slack等科技新秀,也將自身固有的平台與聊天機器人做進一步的對接,新創公司更是前仆後繼的參與投入,積極為聊天機器人添加全新的功能,即便是微軟與IBM等科技巨擘,也在其中尋找立足之處。

過去18個月以來,語音科技的應用層面只有不斷的向上攀升,這對科技領域來說,早就是回不去的事實了。

趨勢二:創造出滿懷動力、貼心的聊天機器人

過去幾年來,開發聊天機器人所屬的社群,都專注在設計出更加友善的軟體使用環境,然而,巴內斯認為這麼做是不夠的,因為就連健身教練、銀行家、醫生、保險投資客等領域的使用者,都該是聊天機器人必須涉獵與擴及服務的對象。

因此,未來聊天機器人將不只是速度快、效率高而已,更將朝向無法量化,卻貼近人心的廣泛效能發展。

台灣發展聊天機器人有什麼隱憂?

雖然在國際間聊天機器人的發展上可謂是高潮迭起、風起雲湧,但就台灣市場來看,人們所該擔心的,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根據LIVEhouse.in的共同創辦人鄭鎧尹指出,「國外有許多聊天機器人其實是透過聊天介面(Conversational User Interface, CUI)的微服務(Microservice)來支援,而這些微服務之所以能蓬勃發展,主要是因為國外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的生態系相當地健全,光是Amazon Alexa目前所堆疊出來的技能就已經超過7500個,而Facebook上的聊天機器人更早已超過三萬個以上。

另外,AI在這一波的發展當中,主要是透過大量數據堆疊的結果所建立出來的,而大量數據在堆疊運算中所需要的底層雲技術(cloud technology)才是這一波發展的關鍵核心;從互聯網開始後,由於技術的層層堆疊與發展,我們今天才有辦法宣佈 AI 時代已然正式到來」

對台灣而言,發展聊天機器人所需要的軟體技術與生態環境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就迎頭趕上,因此,唯有持續不斷的在新開發的技術上,找到自身的施力點,才有辦法在全球化的衝擊下,透過「應用的支點」與「服務的槓桿」,再一次舉起世界。


資料來源

1. AppAnnie: 2017 年预测:B2C 消息类应用和聊天机器人
2. VB: Forget ‘user-friendly’ bots and focus on advanced usefulness
3. Keynes Cheng: 直播趨勢週報0219




談數位轉型前,這幾個條件都做到了嗎?9 個指標檢查企業的「數位成熟度」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科技報橘》

談數位轉型前,這幾個條件都做到了嗎?9 個指標檢查企業的「數位成熟度」

科技在我們生活中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對於企業來說,要如何保持比消費者更高的科技程度,進而行銷自身服務?這篇文章整理了三個企業數位轉型的重要面向,可以藉此檢視自家的「數位成熟度」是否已經足夠面對未來的競爭。

身為公司的管理階層,你可曾想過,當員工待在家裡以彈性的工時及網路連線的方式作業,反而比待在公司來得更有效率?面對未來的市場競爭,企業的工作模式又該如何轉型?同時,當消費者本身具備比企業更高階的科技程度時,企業又該如何行銷它所提供的數位服務?

在科技數位化浪潮的席捲下,社群媒體、智慧手機與大數據分析等工具正不斷的快速進化,單就臉書來看,全球目前就已有超過十億的人口都是他的用戶;當人人都可以擁抱各式各樣的數位工具,不只是企業必須面臨營運上的轉型危機,員工與消費者也必須隨之改變;依目前的調查數據顯示,已有越來越多企業表示,若能有效提升數位化的成熟度,最終將得以轉化為財務表現上的獲利。

《麻省史隆管理評論》研究團隊耗費兩年時間,深入調查逾 400 間的大型企業,經研究指出,儘管多數公司認為結合手機所收集的數據分析與經營社群媒體能強化他們的商業模式,但目前仍然只有少數的公司清楚該如何調整,才能締造下一波的營收高峰。

數位轉型九大關鍵

研究團隊進一步訪談了來自 50 間數位成熟度較高,分別來自市場行銷、營運管理、資訊科技領域共 157 位的公司主管,針對企業該如何善用科技,重新定義商業模式進行深度的訪談。

調查指出, 所謂的「數位成熟度」一共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數位密度」,也就是指公司在營運策略上總共投入多少科技含量進行改善,另一個是「轉型管理程度」,代表著組織內部一共投入多少資源,用以領導管理階層達到創造數位化的轉型。

同時,在確定朝向數位轉型之前,領導階層必須清楚公司在數位世界中的定位,並針對改善用戶體驗、改進營運流程、調整商業模式三大方向進行改善。

改善用戶體驗

1.「客戶輪廓」: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將資源投入在社群或用戶資料系統的開發上,包括像是客戶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生活習慣與行為模式等,以獲取更加完整清晰的輪廓,並透過線上社群的建立,將產品與顧客的生活型態牢牢綁定。

2.「行銷宣傳」:就行銷模式來看,大部分的公司皆已轉向使用新興科技來幫助他們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許多像是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就摒棄了以往冗長的紙本介紹,紛紛改以平板或 app 的方式呈現產品,以吸引客戶目光;科技所帶來的便利,除了能讓客戶在第一時間就搞懂琳瑯滿目的週邊資訊,主要也能依照每位客戶的時間進行彈性調配,進一步加深客製化的服務體驗。

3.「客服詢問」:許多公司透過線上社群所提供的免費功能,讓客戶進一步感受到無比貼心的服務,包括像是成立官方推特帳號的金融機構,就是為了可以在第一時間零時差的解決客戶所遇到的任何疑難雜症,省去以往非得臨櫃辦理的不便,這樣除了能夠在同一時間服務到更多的客戶,同時更能強化客戶的黏著度。

改進營運流程

4.「標準流程」:自動化的流程 可以讓公司持續聚焦在更具策略與思考性的工作項目上,譬如人資單位若能引進一套自動計算工時的資訊系統,那麼就能讓人資單位擁有足夠的時間,專注在思考與處理如何安排與協助公司員工進行職能提升與職務再規劃等項目,優化所有人員的時間成本。

5.「遠距工作」:網路頻寬的持續發展讓工作地點不再拘泥在固定的場所,報告中提到的一所金融服務中心就大膽的顛覆傳統模式,直接裁撤掉辦公室掉所有的桌椅,包括執行長在內也一樣,取而代之的是透過行動裝置進行線上會議,讓員工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不受拘束的開會討論,減免人員為了移動所耗費的成本。

6.「銷售管理」:交易處理系統能讓公司領導層對於產品、銷售以及顧客擁有更加深入與全面的剖析,並根據真實的數據做出重大決策;同時,隨著數據的累積與分析上不斷提升的精密度,這也能有助於管理者針對不同地區在販售服務以及產品型態和數量上進行重新分配,用以達到零庫存的調控。

調整商業模式

7.「改善產品」:一位媒體業主管曾說過,要是我們不改變經營的模式,那自然就會被市場淘汰,我們要調整的不是使用科技的方式,而是如何經營的思維 ;另一間貿易公司的主管也說,自從他使用了電子商務平台的服務後,新客戶在短時間內就已增加了兩成之多,而舊客戶的回購率更是增加了百分之 13%。

8.「全新產品」:透過科技技術的廣泛發展,許多公司也開始納入相關的數位產品來填補原有商品的不足,像是製作運動用品的製造商,就開始導入定位與健康管理等智慧系統與裝置,幫助顧客得以透過運動器材的使用,進一步記錄健身狀況的成效。

9.「全球連結」:跨國企業雖存在許久,但傳統上皆必須花費巨額的成本,才有辦法直接掌控當地的消費市場與營運狀況,導致許多公司無法在第一時間就直接向全球各地進行業務的拓展;對照起來,目前使用網路所需的成本可謂相對低廉,因此也讓許多公司有機會從多國經營轉向全球佈局,加上網路零時差的便捷性,更能在第一時間彙整企業散佈在世界各地的連結,並獲得當地市場第一手的反饋。

可靠的伺服器是數位轉型最重要的投資

而在《微軟亞洲數位轉型研究》中,更訪問了 1494 位任職於亞洲大型企業中,身居數位策略制定要職的領導者們,其中共有 113 位來自印尼的管理層指出,90%的印尼企業領導者相信投入數位轉型將為公司的利潤帶來龐大的收益,更有 88%的領導者認同 數據將成為引導公司收益的主要來源。

不過,即使大部分主管都認為數位轉型勢在必行,但目前幾乎所有的企業皆卡在轉型的初始階段。實際上,在印尼僅有不到三成的企業領導者規劃出整套的數位轉型計畫,過半數的企業僅有一項具體計畫得以執行;其中,更有兩成左右仍停留在初步擬定與觀望的階段。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於, 要做到成功的數位轉型,「網路基礎架構」與「伺服器穩定度」是至關重要的兩大要件。

根據 Lenovo 香港、台灣及澳門區總經理陳泰麟於《網管人》中表示,資訊部門的主管在挑選伺服器或升級時,首重就是必須考量其可靠度、靈活度與擴張彈性,因為一旦遇到伺服器停機,將會嚴重衝擊到顧客對企業的滿意度,並成為左右企業財務表現的風險,因此,可靠的伺服器可說是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上最重要的網路設施投資。

儘管數位科技已經讓我們跨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透過物聯網、人工智慧的急速發展,並藉由分析雲端上所蒐集而來的數據,徹底改變人們工作、生活與玩樂的方式;但於此同時, 企業唯有先將自己本身在「伺服器可靠度」與「數位成熟度」上加以定位,在面臨數位轉型時,才不會陷入空泛的概念裡裹足不前。



【未來智慧交通的樣貌】載客前先來張自拍!Uber 三大技術提升道路駕駛安全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科技報橘》

【未來智慧交通的樣貌】載客前先來張自拍!Uber 三大技術提升道路駕駛安全

萬物聯網的時代來臨,在未來,車上裝載可以即時監控的智慧車載系統會成為相當普遍的事。Financial Times 就說明了智慧車載系統所提供的數據,對於商用車隊來說不僅可增加營運效率,更能降低事故風險。

而 Uber 其實早就透過科技及數據來提昇道路安全,這種用數據及遠端監控的智慧系統更是未來交通監管中的趨勢。

隨著生活步調越發緊湊,當我們開車上路時,重踩油門的頻率也隨之超載,「超速」早已是交通事故頻傳的主要原因;光就 2012 年的統計,每三件重大車禍事故就有一件是來自於超速,而因為超速所累積的死亡人數更早已破千上萬。

另外,「分心駕駛」的現象也是目前最常見與棘手的問題,截至 2013 年,已有逾 3000 名的用路人因為駕駛分心閱讀、輸入簡訊,或是撥打、接聽電話而慘遭車禍身亡,而這樣的行為更直接讓肇事率一下子翻漲了三倍之多。

一向重視乘客與駕駛安全體驗的汽車共乘服務公司 Uber,也同樣看到了「道路安全」這個日益嚴重的課題,於是他們著手以創新和簡便的方式來解決,開發出讓 App 用戶可以針對路況做即時回饋的服務,透過 App 上用戶主動提供的訊息, 系統在遠端就能即時掌控第一手的用路資訊 ,透過科技與廣泛人力的配合,便能有效預防交通危險的發生,提供所有用路人更具保障的乘車服務。

Uber 結合了智慧型裝置與 App 在技術上的應用,不但讓叫車變得簡單、有效率,甚至還包含相當人性化的一面,以下是其主要特色:

1. 載客前先來張自拍

在美國,Uber 為了驗證司機的身份,推出安全加密的自拍功能,進行即時 ID 的核對檢驗(Real-Time ID Check),每當司機使用 Uber 系統接單前,都必須 先以手機自拍,並透過微軟所開發的辨識服務系統(Microsoft Cognitive Services)做進一步的身份驗證 ,此舉是為了確保 Uber 上註冊的身份與駕駛皆為同一人,驗證過程僅需數秒即可完成,如果駕駛無法通過驗證,帳戶則會暫時關閉,無法繼續接單載客。

在搭車以前,乘客也會先收到駕駛的姓名、照片、行車紀錄等相關資訊,以確保搭上正確的車輛,目前除卻僅有因為註冊時使用的照片解析度不足,而發生難以驗證的狀況外,將近 99%的司機都能順利通過即時身分核對,確保每位乘客們都能安心的搭乘。

2. 一鍵掌握即時行車狀況

在服務面上,評價回饋系統是 Uber 的堅持,每位駕駛都能對每趟所載送的乘客進行評價,乘客也必須要再每次搭乘後,對司機做點撃評分, 假設評分數偏低,Uber 就會進一步追蹤原因 ,看司機是否因為乘客在言語上有所冒犯而感到不悅,或是乘客因為擔心司機開太快,而膽戰心驚,不論是哪一種狀況,Uber 都會透過 App 的安全功能,調查發生的原因。

進一步來說,Uber 可以透過內建在智慧型手機中反應靈敏的陀螺儀(Gyrometer),偵測司機的駕駛速度,而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加速儀(Accelerometers)更能檢視車子在啟動和停止過程中,行走速度的增減,透過數據的蒐集,就能精準掌握乘車的狀況,確保評價回饋系統的客觀度。

3. 用地圖與親友分享旅途點滴

Uber 更指出,為了提供駕駛與乘客更具保障的共乘服務,目前其下針對全球安規的研發團隊,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技術上的全新開發,他們希望可以藉由 App 所具備的功能特性,有效降低因駕駛習慣所可能導致的潛在事故發生率;並以偵測急停煞車所帶來的不適,掌握乘車上的任何突發狀況,同時更希望在未來讓乘客直接透過內建地圖,與遠在他鄉的朋友和家人,分享他們旅途在外的點點滴滴。

整體而言,各國政府的交管機構都不具備整合交通監管資料的能力,但這些資料卻足以促使我們對交通安全的監管模式進行大幅度的改善;汽車共乘服務供應商 Uber 之所以脫穎而出的關鍵就在於: 不斷整合智慧型裝置與科技應用的範圍,用最短的時間掌握比各國政府更加縝密的交通安全監控資訊,提供用路人安全有保障的乘車服務。

未來共乘交通運輸的發展,勢必要將眼光聚焦在提供更加方便、安全、有效率的旅途經驗,因此在服務創新上,各家業者更應該加緊腳步,致力於 App 的應用開發,而 Uber 透過 App 所帶來對交通監管習慣的革新,除了方便了各地的用路人,對各國交管單位來說,不論在運用與整合上,更是提供了一個值得參照的方向。




2017 年台灣行動支付趨勢關注:人工智慧是提升支付效率最大功臣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科技報橘》

2017 年台灣行動支付趨勢關注:人工智慧是提升支付效率最大功臣

Apple Pay 宣布今年進軍台灣,代表帶來一波消費者的錢包新革命,不但顛覆產業型態、更從根本改變消費習慣。台灣商業市場勢必要重新盤整策略,這中間有哪些關鍵考量點是需要關注的呢?

就在去年,牛津線上字典正式將「金融科技(Fintech)」一詞收錄,可以想見的是金融科技已經實質改變我們的生活與交易模式。全球電腦軟體公司「Romexsoft」首席營運官 Mykhaylo 就指出,在行動科技與交易平台的快速發展下, 無論是機構或是個人,都能透過 app 獲得所需的資料與財務分析建議進行投資,不僅快速,而且代價相對低廉。

透過金融科技的技術創新應用,「行動支付」打破傳統,逐漸成為主流的交易模式,未來前往超市購物,只需帶上手機和信用卡就能結帳;許多新創公司也持續鑽研「指紋辨識」技術,綁定信用卡和銀行帳戶,讓行動消費和網路銀行轉帳都能在世界各地達到最佳化。

全球行動支付市場 2019 年達到兆級美金規模

根據德國調查統計公司「Statista」的數據顯示 ,全球行動支付市場每年以三成多的速度成長,光是 2015 年,透過行動支付的所創造的營收就高達 4 千 5 百億美元(約 13 兆 5 千億台幣),預計在 2019 年成長規模將超過 1 兆美元(約 30 兆台幣)。

尤其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下,對許多人而言,出門沒帶手機,就像是沒帶錢包或是沒穿衣服一樣寸步難行,而目前像是透過 Apple Pay 這種附加在手機上的支付方式,在某些國家來說,手機就等同於錢包!

人工智慧是提升行動支付效率的最大功臣

根據英國專攻金融科技的網路媒體 Finextra 報導 ,在一份關於「運用人工智慧,拓展支付效率」的全球調查報告中,全球 32 國、逾 120 位來自各大銀行及公司行號的資深專業人員,對於人工智慧提升行動支付安全與效率都有正面肯定與期許。

報導指出,逾九成專業人員認為, 各別產業本身應該深化人工智慧在支付上的應用,不能只單純停留在消費科技的層面上 ;此外,更有七成左右的人相信人工智慧有龐大的潛力,在接下來兩年內就能夠解決現在無法克服的諸多不便,尤其更可以聚焦在以下的領域,像是: 如何留住顧客(行銷)、處理突發狀況(客服)、付款的對帳與授權(詐騙)等,這些都是提升「支付品質」的關鍵問題。

近日,金融媒體「Mobile Payments Today」更歸結出助長行動支付的三大趨勢:

1. 無縫接軌的行動錢包,不到 1 秒就付款

全美有四分之一的千禧世代人口選擇使用電子錢包,而不是信用卡,由於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的進步,行動錢包在今年會變得更加方便使用,付款也變的更加即時迅速。

據報導指出,單就 Apple Pay 而言,平均每周就增長一百萬名新用戶,預計在 2017 年,用戶也會持續大幅增長。

電子商務線上線下合作, 24 小時內送達

今年行動支付的動力,將會因為各別手機裝置上便利的商品隨選 app 而帶動,光就 2015 年第三季而言,全美藉由手機行動支付上所統計出的花費就高達 114 億美金(約 3420 億台幣)。

在線上購買實體商品上,電子商務龍頭公司 eBay 和 Amazon 提供手機專屬的購物 app ,方便個人化的購買,同時,許多一般的實體商店也結合行動支付,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屬星巴克,平均每周透過行動支付完成的交易,就有高達 9 百萬美元的金額來自 app 。

另外,就數位內容商品而言,像是 Google Play 手機遊戲、活動門票、線上資料庫、Line 貼圖、iTunes 串流歌曲等,也能透過 Apple Pay 或各式平台在線上購買;新興的共享經濟,不管是用租的或是販售其他服務和體驗,這些項目無形中也加速了行動支付的成長潛力。

數位個人助理記錄你的愛好,照三餐提醒好康

在此同時,數位個人助理也是今年值得關注的趨勢之一。

透過 Google 背後的大數據和手機連通之下,手機平台能依據你所閱讀過的資訊,推薦你值得參考的書籍文章,或是透過收集你在線上的使用習慣、搜尋過的關鍵字等記錄,提醒你哪裡有特價優惠、有新商品上架、甚至是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東西,這些服務不僅會讓用戶對手機更加依賴,同時也會產生更加緊密的關係,有一天,你的手機有可能比你的枕邊人對你還更加瞭若指掌。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行動支付」都將是一股擋不住的趨勢,透過「人工智慧」的相互結合下,勢必將會帶給未來的人類社會更多嶄新的機會,這也是今年金融科技領域值得密切注意的一環。





田育瑄:北一女新生跳樓事件的反思──停留在第一志願的15歲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黃明堂攝。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田育瑄:北一女新生跳樓事件的反思──停留在第一志願的15歲


最近的北一女高一女孩跳樓自殺的新聞,躍上新聞版面,不禁讓人捫心自問:到底什麼才是第一志願?

我想起龍應台女士在《親愛的安德列》中,與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一場對話:

一天晚上,安德烈坐在陽台的椅子,背對著大海,手裡點著一支煙,「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那是清晨3點。

「你哪裡『平庸』了?『平庸』是什麼意思?」龍應台對兒子說。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安德烈捻熄了煙,「你會失望嗎?」聽到這句話,龍應台有點驚訝。

龍應台對安德烈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示弱」是我們都該好好學習的功課

當時的安德烈21歲,學著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旅程才剛開始,就有著這樣的憂慮,但至少他能對母親開誠佈公地說;面對著醫科畢業的父母(北一女學生的母親)、又有位念北一女的姊姊,身為妹妹的她,其實想說的是:我感覺很無助,很孤獨,為什麼我一定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活在這個世上好累,能不能不要長大」,沒有人能回答,最後只好用行動表示無言的抗議。

關於「第一志願」,她達到了嗎?她的人生,卻從此停在15歲。

5歲以前,我們的聲音就代表著全世界,爸媽的世界圍繞著我們打轉;上了中學,有了同儕、師長與成績,我們的世界有了容易量化的KPI,KPI以外的好像都不重要;越長越大,儘管內心的吶喊再大聲,總是會有人用更大分貝的擴音器告訴你:人生不能這麼做,你該往哪走……。

釀成這起悲劇,原因其來有自,當她向父母表示意願:只要上師大附中就好了,其實,她已經透露出畏懼的訊息,怕自己能力不夠好,怕不能符合父母的期待,只是在台灣的教育環境裡,我們不懂、不會、也不願意向父母、師長示弱,因為怕被視為「草莓族」,時間久了,我們甚至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的內心變得麻木,變得剛硬。

▍無論如何,有我們陪伴妳身邊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需要包容人有軟弱的時候,先接受眼前的她,聽她把話說完,等她將軟弱的情緒發洩完,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讓她知道人都會有軟弱的時刻,不會隨時都很堅強,又不是機器人!遇到負面情緒是人人都會有的,可以慢慢「卸貨」,不論想達成什麼目標,過程都是很混亂、因人而異的;如果能一天天從爛泥巴中吸取養分,就能慢慢長成一朵漂亮的蓮花,而無論如何,有我們陪伴妳身邊。

如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瑽寧醫生所說:「一切的學習與成長都要回到人性最根本的渴望:感覺被包容與接納的安全歸屬感。先從家庭開始,打造一個孩子心靈的避風港,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包容的力量。

新加坡插畫家Josef Lee在繪本中曾寫到一段話:「這世界有兩個宇宙,一個是我們身處的世界,另一個內在的世界,有一天,他們會相遇,只要妳願意仔細傾聽」,大部分人生的問題我們都必須獨自面對,在孤獨中匍匐成長,沒有人能告訴你正確答案,選擇也需要慢慢觀察、細細體會。學習自處,需要時間,也難以量化,它卻能影響我們一生的幸福,我們都必須學習更珍重自己與所愛的人,大人與小孩都一樣。

人生就是單程票,很多事也都還在探索的階段,可能一開始喜歡,但往下又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後來走得更久更遠,又可能發現其實是真的喜歡!不走到最後,誰知道人生的第一志願是什麼呢?

(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華語教學碩士。現於新加坡擔任教育管理與培訓主管。臉書專頁:踹妞 Try New!


《名人談就業》李文儀:頭皮下的東西才是關鍵



外型姣好、又是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科班出身,TVBS主播李文儀表現相當亮眼。「主播工作原本不在人生規劃中,會進這行,完全是誤打誤撞。」前輩的一通電話,讓李文儀從報社記者轉入主播行列,她曾二進二出媒體業,再進修取得倫敦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她說,主播不是徒有美麗外表的讀稿機,「頭皮下的東西才是關鍵」。

李文儀從小立志當新聞人,政大求學階段,課餘時,她會主動尋找相關實習與打工機會,積極與業界接觸,了解實務操作流程。學生時她就養成大量閱讀報紙的習慣,好的外文能力,也是李文儀的秘密武器。

考量自己喜歡跟人群接觸、不想整天坐辦公室,能在外衝鋒陷陣且發揮影響力的記者工作,就成為最佳求職選擇。

畢業後,她順利從近千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考上平面媒體,採訪政治路線。李文儀原本國語發音的ㄣ、ㄥ兩音唸不清楚,因緣際會轉行當主播時,接受職前訓練,在正音老師調教下,不僅說話的抑揚頓挫更加分明,也學會如何讓聲音的表達更有感情,後來每天接觸大量新聞,她謙稱「不敢說有深度,但至少打開知識廣度。

主播工作壓力大,每分每秒都在打仗,李文儀說,「不論是知識庫或心情,都要能隨時更新調整。」主播不像第一線記者,有機會全盤了解整個新聞事件,只要碰到連自己都有疑惑的新聞,趁會議空檔都會上網查詢事件來龍去脈,也能幫助自己在播報時更有說服力。

主播工作的亮麗糖衣,吸引不少年輕學子心生嚮往,李文儀認為,除了要具備基本編輯採訪背景、新聞邏輯能力與靈敏反應,好主播要能幫讀者找尋新聞事件背後的意義重點,提出關鍵問題。她建議想進新聞圈的後進,平時就要多留意新聞「常識」,千萬不要毫無準備上戰場。

在新聞圈待了7年後,李文儀希望能圓出國讀書夢,一方面想開拓視野,一方面又能精進外文,但拿到碩士學位返台後,李文儀反而沒立刻回到主播檯,先是擔任聽奧基金會創意製作部召集人,後轉任多媒體公司的企業服務經理。

「產業界和新聞界的思考真的很不同!」民間企業做事優先考量成本效益,但媒體業永遠只想著如何把新聞做得更好,兩種截然不同訓練,讓李文儀吸收到更多元的做事方法。

至於近來常被熱烈討論的主播綜藝化問題,李文儀說,每位主播都有自己的個人特色,「我就算想作綜藝化也做不來。」不同族群有不同立基市場,這代表台灣社會越來越開放,主播早已不是死板的播報機器。



《名人談就業》李文儀:頭皮下的東西才是關鍵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新加坡邁向「無人商店」給我的啟示:我們不必一味效法他國,但不能沒有憂患意識



作者:田育瑄(換日線專欄:踹妞 Try New!)

待在新加坡,開車不到一小時,就能從最東邊開到最西邊,路上的街景有的高聳新穎,有的傳統純樸,新舊風格並存,卻不顯得過於突兀。

眾所周知,新加坡是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上班時間,沿路可以看到東西方的臉孔交雜,有些西裝筆挺,有些牽著孩子上學,有的蹬著高跟鞋趕車;平日走在街頭,不同的街廓也有各自的樣貌──牛車水(中國城)、小印度或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各色人種常操著不同口音,過著新加坡政府強調:「多元民族,和諧共榮」的生活。

但走過許多城市與國家,我知道再繁榮的都市,都有著想發展的強項,也有背後夾帶的困擾。

新加坡的無人商店,與 20 歲的年輕司機

例如我在新加坡,看到複合式的無人便利商店:它由許多自動販售不同商品的店面合而為一,許多家店面只共同由一位店長統籌管理──

不同於台灣熟悉的便利商店店員,必須身兼結帳、補貨、上貨、影印、繳費、收快遞甚至煮咖啡加熱微波等無數店務工作,他除了花少部分時間負責維持、打理店務之外,其餘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專注地為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顧客解釋「無人店面」的消費方式,回答各式問題。

新加坡近年還力推「無人咖啡店」、「無人超市」、「無人銀行」、甚至「無人駕駛計程車」......這種「(一)人(多)機」合作的方式,在未來的新加坡,應該會更加常見,於製造業之外,取代更多服務業的勞務工作吧!

才想到「無人駕駛計程車」,我離開商店搭上了近年同樣風行新加坡的 Uber──開車的是位 20 歲出頭的新加坡人,年紀輕輕的他,晚點還要去趕課。

他腳踏實地存著錢,用開 Uber 的收入供應念書的學雜費,以生活而言,並不算特別寬裕:在新加坡,一碗普通的叻沙麵就要價約新幣 7 塊(台幣 155 元左右)。儘管新加坡以政府良好的社會福利與人才培育環境著稱,境內更有著許多外資企業設立的亞太總部,但是除非夠優秀、夠拚命,在無比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否則要在此地立足生活,一樣大不易。

現代的社會不只有來自跨領域,或跨國界的人才競爭,如今連機器人都來搶飯碗。快速跟上、甚至積極引領世界潮流的新加坡,就是一個明證:從原本一間店數名店員、一位店長,到現在多店一位,甚至無人商店,基層服務業甚至已經不再是「願意辛苦點就能有基本收入」的工作──

如今和未來的服務業員工,如同前面所述的「無人商店」店長,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能流利將商家的理念、專業與服務好好地傳播、包裝與表達,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全球競爭瞬息萬變,「三思而後行」的新解

新加坡的無人商店背後,有著政府和企業,積極適應全球科技新潮流的實際行動;當然也有著淘汰跟不上腳步者的冷酷無情。

這樣的選擇有好處有缺憾,卻維持著新加坡在亞洲的靈活地位:外資企業、各國資源不斷進駐,科技應用推陳出新,跨國人才來此拚搏──據統計,外籍人士對新加坡 GDP 成長的貢獻度,就高達 40% 以上,除了新加坡本地人才,更有許多來自中國、馬來西亞與歐美等地專業人士。

如同新加坡,台灣地狹人稠,也必須靠吸引外來資源和外銷才能生存,為什麼新加坡可以吸引如此多的外資進駐?在「大政府計畫經濟」與「高薪向全球獵才」等等大家並不陌生的理由背後,我想新加坡政府與人民,對生存在小國的不安感,造成他們積極向外延伸觸角、尋求跨國間的合作,只為了不被全球化大浪淹沒,更是關鍵。

反觀在台灣,我們有自己的價值,不一定要一味學習新加坡的種種政策、制度或產業規劃,但我們是否也具有同樣的「憂患意識」,我們是否也積極地跟上、適應甚至引領全球不可逆的潮流?

1982 年,未來學家約翰 ·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大趨勢》中提出了「高科技、高感知能力」(High tech, high touch)理論,指出無論科技如何發達,工具如何方便,最終所有人都會採用相同的科技,立足在同一起點──而最後決定勝負的,是人們的思想,人們對他人的感知和觸動。

我想,不只對國家而言是如此,對個人職涯來說尤然:

以前唸書可以設定一項專業用一輩子,但現在的學歷只是起點,至少要擁有兩到三項不可取代的技術或技能,才能在高速變動、高度競爭的社會中站穩腳步──不斷學習,加上大膽挑戰,才能維持動態平衡。

例如光從語言來說,以第二外語而言,除了英文、日文、法文等選項外,如今在亞洲,「廣東話」其實也是很好的選擇──廣東話對星、馬、印尼、中港澳的許多人士都可通;此外,養成多看國際產業新聞的習慣,也可避免失去對新趨勢的掌握,並且能成為共同話題,瞬間拉近與異國夥伴的距離。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下,我想「三思而後行」可能已經來不及應付新的競爭態勢,必須被拆成三部曲:一思之後「開始準備」;二思就要先嘗試如何「踏出第一步」;最後一思,則是想想如何「邊做邊學」吧!


本文刊登於《天下雜誌 - 換日線》
新加坡邁向「無人商店」給我的啟示:我們不必一味效法他國,但不能沒有憂患意識

影片【3分鐘先聽再看】踹妞Try New! 我眼中的人才解方 — 新加坡番外篇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趙小蘭 追求大於「自己」的格局



作者/吳韻儀、謝明玲

她是美國唯一入閣兩次的亞裔女性閣員。踏入政界三十多年,從不執著在性別或弱勢族群,而是想著成為「華裔美國人」的榜樣,專注解決海外內的大小難題。

十一月底,當選三週的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運輸部部長人選:出生於台灣,六十四歲的趙小蘭。

與否認氣候暖化的環保署長、贊成撤換能源部的能源部長等相較,趙小蘭的出線,美國媒體多以「爭議最少的任命」來形容。

一月底,在參議院全院投票中,她以九十三票贊成、六票反對,一票棄權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成為運輸部長。趙小蘭正式成為唯一兩度入閣的亞裔女性閣員。
「很難再找到一個比趙小蘭更適切的人選,」趙小蘭提名審查委員會主席,共和黨參議員圖恩說,「她不斷證明,她擁有願意捲起袖子,處理國家面對的挑戰的意志。」
這不是她第一次打破紀錄。

前人帶路,不如自己開路

趙小蘭三十四歲時,受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指派,出任聯邦海事委員會主席,成為這個職位首位亞裔、也是最年輕的主席;四十八歲,她又被小布希政府任命為勞工部長,成為首位華裔女性部長,更是小布希任內唯一做滿兩任任期、共八年的部長。

「我總是在開創(I was always a pioneer),我總是進入沒有人能夠領路的新領域,對我來說,那很興奮,很有趣,」趙小蘭在川普的就職典禮結束當天,接受《天下》專訪時說,自己沒有心靈導師(mentor),因為她總是在開闢新路。

初見趙小蘭,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她字正腔圓的美式英文,讓人幾乎忘了她八歲移民到美國時,一句英文也不會說。

她精力充沛。多次採訪過趙小蘭,其父親趙錫成傳記《逆風無畏》作者崔家蓉回憶,趙小蘭常超時工作,在車上、飛機上都能隨時補眠,兩眼炯炯有神,笑容自信。其父親、福茂集團董事長趙錫成也說,「她精力很足,這是她特別的長處,她常十分鐘、十五分鐘就一個會議,很辛苦,但活力滿滿。」

近距離觀察趙小蘭,她極度要求完美,可以重複修正覺得做得不好的事,不嫌煩,也不會顧忌他人怎麼看。

因為從基層辛苦做起,她不僅能做大決策,也對小事、細節要求,知道該怎樣解決問題。
有趣的是,因為家庭教育注重東方價值,她又受西方教育,所以也可以感受出她綜合兩者,強悍也柔軟的做事手法。

她會對辦公室職員下直接快速的指令,卻也重視人際關係的相處。例如去年在《逆風無畏》新書發表記者會開始前,她就走進會場,和每個貴賓,包括媒體一一打聽名字、握手致意。
她常在媒體上說,父親生了六個女兒,姊妹們總會聽到親戚朋友對生女生「很可惜」的言論。但她和妹妹們都熟讀花木蘭的故事,且母親名也叫做朱木蘭。「媽媽是木蘭,我是小蘭。我們都是『女戰士』,」她說。

以少數族群、女性之姿打入美國政壇主流三十年,趙小蘭突破了許多天花板。

親上火線化解危機

《逆風無畏》書中提到,她在三十四歲擔任聯邦海事委員會主席時,負責管理五位委員,兩位年過六十,一位是退休的海軍中將,另一位是國會參議員轉任。

一開始,前輩們都質疑年輕女性的領導力,但趙小蘭不卑不亢,處理危機得宜,後來這些人都佩服她。

在運輸部當副部長期間,她則協助處理過客機爆炸空難事件、舊金山大地震的重建,甚至在波灣戰爭期間負責調度海上運輸。

接任聯合慈善基金會總裁時,則是前一任總裁遭《華盛頓郵報》踢爆貪腐醜聞下台,有一半的會員離開。基金會風雨飄搖,面臨極大的信心危機。趙小蘭降自己的年薪、建立財務管制系統,重新說服會員、建立新的倫理規範等,讓基金會回歸正常運作。

最近的一件事,則是她的丈夫,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諾(Mitch Mc-Connell),在二○一一和一三年被肯塔基選區的對手兩度攻擊,說他把美國工作機會移往中國。趙小蘭除了拍廣告回應,還親上新聞節目火線回擊。「因為對手無法就政策打擊他,就開始打擊種族議題,以及質疑他的愛國精神,」趙小蘭在節目上說,「就因為他娶了我。」

身為一般認為的「超級非主流」,趙小蘭有著絕頂勇氣。

「女生、年輕,又是弱勢族群。如果我這樣想的話,早上就無法起床了,因為人生會太困難,」她告訴《天下》。

趙小蘭的勇氣根源,是想著比「自己」更大的格局與目標。單純的起心動念是最好的動力,讓行事能無所畏懼。

「剛開始的時候,我對批評非常敏感,但你學會愈來愈堅強。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有內在自信與信念的核心,」趙小蘭說,別人有批評與討論的自由,但只要動機是好的,是為了國家與社會服務,就讓她有往前走的勇氣。

給別人機會,而不是請求人

從小,父母告訴她要幫助他人、貢獻社會。聽來老套,這哲學卻讓趙小蘭做事時,心中更無所畏。

趙小蘭舉例,例如她在聯合慈善基金會時,一年能募集三十四億美元。過程中,她從不認為別人捐錢,是在幫自己;反過來,她會覺得是自己在幫他們的忙。因為大部份的人都會想回饋、做有意義的事,來改善社區。

「有這樣的態度,你就不會缺乏自信,你會覺得總是很有自信,因為你沒有要求任何事,而是在給予別人一些事,給予別人機會來創造改變,」她說。

「外國人可能很關注自我,但趙小蘭會關注到別人的『自我』,」崔家蓉也觀察,趙錫成教導孩子們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而不只是一味講自己想說的,才能讓別人也聽見自己,說服別人。

有趣的是,趙小蘭也曾說,自己不是一個有「野心與夢想」的人。她成功的動力,一是讓父母驕傲,以及貢獻社會,和作女性、其他華裔美國人的楷模,這答案意外地簡單質樸。

成為華裔美國人的榮耀

她曾在中國一個與年輕人對話的節目上說過,自己不曾規劃過職涯,但只要努力工作,願意比要求的多做一步,機會來時,名字自然會浮到檯面上。

例如,她因為家裡做航運,畢業後選擇進入花旗銀行負責航運業的貸款業務,後又轉到加州擔任美國銀行副總裁。三年後,當時的運輸部部長打電話給她,海運署當時有個年虧損十八億美元的案子,需要有銀行經驗、又懂航運的人來幫忙清理;兩年後,聯邦海事委員會前任主席突然去世,他們需要找一個曾在政府工作、又懂航運的人,趙小蘭就出線了。

「如果起步時的目標就是天空,那很恐怖。但如果一步一步走,就像登山,當你愈來愈接近山頂,天空就不那麼遠了,」她在節目上說。

但機會來臨時,她懂得開放心胸、積極把握。以韌性與堅持,在機會中做出趣味與意義來。

平常心面對歧視

她說,父母從小就教育她,即便一開始不喜歡這份工作,即便覺得困難,也必須規律自己,學習適應,並發展出興趣來。

父母還鼓勵她和妹妹們探索,擴大眼界,總能從環境中學習。「所以我觀察、我很小心、很警覺,我總是對事情好奇,」趙小蘭說。

「有時候會有人想把我排除在外,但我總能找得到方法進去,因為我有興趣、我的心是純淨的,這給我很多的信心。」

她還曾透露,小時候父親會邀請女律師、女企業家等來家裡和女兒們一起吃飯。「因此我們知道,我們也可以成為律師、企業家。他總為女兒們找到模範,我們的世界非常寬廣,」她說。

崔家蓉也觀察,趙錫成鼓勵女兒們不卑不亢,平常心地面對歧視。表現得好,別人就只會看到成功,而不是性別或是族裔。

「成功不是一蹴可幾,」她說,「但努力、為未來準備,有韌性,這就是最堅韌的成功基石。」


---------------
Profile
趙小蘭


出生\1953.3.26(台北出生,8歲移民美國)
學歷\曼荷蓮學院經濟系、哈佛商學院管理學碩士
經歷\花旗銀行、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美國運輸部副部長、美國勞工部長


原文請見: 《天下雜誌》趙小蘭 追求大於「自己」的格局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30歲前的職場課




「在資訊科技產業,每天都有新的挑戰,每天都有不一樣的成就感。」在華碩電腦(ASUS)資深業務經理馬永珍的身上,可以看到許多優勢:積極、專業、有衝勁。

她對全世界和中國的資訊科技市場瞭若指掌,善用自己精熟英語的優勢,和歐美廠商溝通無礙,才30出頭就擔任管理職,負責華碩在中國地區的業務,舉凡定價策略、客戶開發等都是工作範疇這一切都來自於她積極的人格特質,「只要是想做的事情,我都會努力去完成。」馬永珍如此形容著。

更新履歷不為換工作 隨時磨亮競爭力

大學畢業後就在華碩台灣總部擔任產品經理(以下簡稱PM)7年,過程中她仍不斷思考如何讓自己更突出。「隨著工作經驗增加,我會一直更新履歷,不是為了換工作,而是為了發現自己哪裡還需要加強,希望讓自己在資訊科技領域越來越專業。」也正是這個原因,她被獵才公司相中,挖角她到聯想集團(Lenovo)的北京總部擔任PM。

抱持著了解中國市場的想法,馬永珍來到了北京,但她很快便發現,只做PM是不夠的,要勤跑基層,才能徹底了解各地的銷售情形。「中國市場很大,不論是國際大廠或在地品牌都想分一杯羹, 因此在中國做生意反而更要講求『接地氣』。」

後來老東家華碩邀請她協助中國各地區的業務推廣,於是她再度回到華碩,展開了中國各省走透透的新職涯。除了市場拜訪,也須頻繁與國外廠商溝通,「業務上比較常往來的廠商有NVIDIA、Google、Intel……,甚至還有國外媒體,此外也必須說服工程師依照市場需求來設計產品。」這些都需要專業和英語能力的相輔相成,而她早在就學期間就做足了準備。

專業搭配英語能力 及早規劃求職大加分

馬永珍從小英文就不錯,上大學時本來想讀英文系卻做罷,她解釋:「英語是一種溝通工具,應該要培養另一個專長來搭配。」由於平常喜歡研究3C產品,經常逛論壇、看科技新聞,了解到app未來發展前景看好,遂決定主修資訊管理、副修商用英語

她表示,商用英語不是只有學語言,還要大量接觸國際商業趨勢,彌補了資管系所學的不足,加上具備英語溝通能力,令她一畢業就能進入華碩電腦擔任PM。她也勉勵年輕學子:「及早做好生涯規劃,求學階段就要考慮未來想做什麼工作,才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闖。」

馬永珍在面試新進員工時,也十分重視應徵者的英語能力,「想進我的部門PM,除了要求多益850分以上,也會當場要求應徵者以全英語做簡報。」她舉例:「譬如我會給一個主機板型號,請他們自己想辦法找出該型號的規格、賣點、競業分析,並試著闡述如何銷售這個產品。」除了考驗應徵者的英語力,也考驗蒐集資料、學習新知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理人反而更要勤跑市場 隨時吸收新知
除此之外,馬永珍認為「積極學習和好奇心」是國際人才不可或缺的條件。「態度積極、樂於學習新事物,自然能吸引老闆的目光。」她坦言,自己部門當然也有一些員工剛開始對資訊科技產業的興趣不高,但在她的帶領下,開始會主動搜尋相關資訊,「下班後甚至會去逛3C賣場,觀察市面上有什麼新產品、蒐集競爭對手的情報。」看見這些轉變讓她感到份外欣慰。

縱使現在已經身為管理階層,她還是喜歡出差到各地了解最新的市場趨勢、產品銷售情形,「經理人反而應該要比業務同仁更了解市場,才有能力去推動業務行動。」對她來說,出差不是件辛苦的工作,而是一趟又一趟的學習之旅。

除了增進專業知識,馬永珍也持續自學英文,「我喜歡看美國影集,而且會重複看,第一次專心看,第二次因為已經知道劇情和內容,所以我會邊播放、邊做家事來練習聽力。」另外她也推薦練習「唱」而不只有「聽」英文歌,可以訓練口說能力,「不用怕腔調不好聽,只要能溝通、聽得懂就夠了。」

Lesson 1:協調

過去我的工作是保險購物節目製作人,從前製作業到後製階段,製作人就像保母一樣要照顧好團隊大小事。有一陣子還身兼部門窗口。「協調」更變成例行工作,不管是拍片敲演員、排通告、找場地或是與外部單位的溝通,甚至連同事AB起爭執,也得當和事佬。懂得居中協調、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似乎是媒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Lesson 2:自信

小時候的我臉上長滿青春痘,對自己的外表其實感到很自卑。但公司給了我很棒的表演舞台,有幾次上電視演出的經驗,不僅滿足我這個「愛演鬼」,同事們的鼓勵漸漸讓我找到自信。「其實我很漂亮!」

而24歲就當上製作人的我,不免受到專業上的質疑。畢竟與我共事的人幾乎都是4、50歲,足以當我爸媽的資深前輩。要怎麼下指令?怎麼說服他們?這個疑問一直存在著,就像小惡魔一樣,三不五時戳你一下。直到有位前輩提醒我,『今天到什麼職位,就要有那個樣子。』於是強迫自己長大,戴著「信心面具」,認真看待每一檔節目,努力證明年輕人確實可以做事情,而且還頗有樣子的!漸漸的,我不需要這張面具了,因為自信已安定了我的心!

Lesson 3:蒐集

資料蒐集是一件很簡單,但不容易的事。我所說的「蒐集」並非單指上網查Google,還包括了做市場調查跟觀察力的養成。為了做出有公信力的節目,我向100位民眾做市場調查、上街頭訪問路人觀點。開會時必須盡可能去感受每個人的情緒,蒐集大家的表情和話語,並記在腦海中。



馬永珍Angie Ma,1985年次

ASUS資深業務經理
曾被挖角到聯想北京總公司擔任產品經理
輔仁大學畢,主修資管、副修商用英語

《商業週刊》英文不只是「學語言」!放棄念英文系...她30歲當上業務主管,兩間電腦大廠搶著要 

---






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烏克蘭「人生勝利組」來上課:「光靠拼命工作,我們不可能出來旅行。」


 楊宗翰/空屋筆記  2016-03-08 換日線

Orest 和 Marta 是一對 11 月初才剛完婚的烏克蘭夫妻,對許多人們來說,他們這對夫妻根本就是完全的人生勝利組:男的帥,女的美,一年有 6 個月以上的時間都在世界各地旅行,而且該玩的、該體驗的一樣沒少過。他們將在各個國家旅行的紀錄都做成影片,質感好到像是在看 Discovery 頻道的感覺。


通常學生或老師們,面對來我們學校的沙發客們時,潛意識地都會認為他們是一群有錢人,所以才可以不用上班到處去旅行。

但絕大多數的時候,他們都是錯的,很多沙發客其實根本一點也不有錢,他們上大學以後家裡就不再給他們錢了,所以也很早就學會怎麼自己養活自己。通常,他們都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存了一點小錢,然後出來旅遊,用盡量少的錢去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甚至,對某些國家的人來說,旅行甚至可能比在國內生活還便宜。

但 Orest 和 Marta 則有點不一樣。

「假如我們在烏克蘭工作,那我們絕對不可能有辦法出去旅行,」Orest 說。

他們來自烏克蘭……一個原本在歐洲就相對貧窮的國家,更因為戰爭造成貨幣狂貶。烏克蘭是一個平均薪資只有 120 歐的國家,同樣資料顯示瑞士跟挪威的薪資是他們的三、四十倍……。一個平均月薪只有四千多台幣的國家,就算他們當地物價再便宜,這個國家的人民真的有辦法靠著「認真工作、努力賺錢」,然後賺到足夠的錢,好買張足以抵上他們兩年薪資的機票出國旅行嗎?

非常難。

但是 Orest 他們卻有辦法長期在物價比烏克蘭高上許多的國外旅行。甚至,在我們所接待的沙發客裏頭,他們算是非常富裕的。他們通常會住 Air B&B,然後用沙發衝浪來交朋友、體驗當地生活,他們的錢到底哪來的?

Orest 在營運兩個網站,其中一個有點類似旅遊平台,因為烏克蘭雖然很便宜,但是因為幾乎只有烏克蘭文的介面,所以外國旅人在烏克蘭旅行很不方便,Orest 的網站主要就是介紹烏克蘭各個景點,教外國人怎麼搭乘公共運輸,同時解說當地的文化民情。然後他身兼諮詢顧問,可以幫忙辦簽證、訂火車票、民宿或是租車之類的,他會向遊客收手續費,同時業者也會因為 Orest 幫忙介紹而給他傭金,簡單來說,就是「個人線上旅行社」的感覺。

同時,他也將自己在各地旅行的故事放在平台上,一方面吸引瀏覽人數,一方面也讓網友認識他們,知道他們本身就是旅行經驗非常豐富的人,所以比較能夠信任他的推薦。簡單講,他們玩得越瘋,他賺的錢就越多。而最重要的一點,他們收的是歐元或是美金,所以並不會受到烏克蘭本國貨幣的影響。

另外一個網站就比較像是線上論壇的感覺,他們會不定時舉辦各種議題的討論。

搞到後來 Orest 在烏克蘭根本是個大名人,上了一大堆電視節目。

至於他那個總是被當成洋娃娃的老婆 Marta,則是攝影師,以及 Orest的「助理」。她算是跟 Orest 在一起以後才開始旅行的,比較有趣的是,第一天接待他們的時候,我跟我老弟帶他們去吃麵,我老弟說他吃飯的時候超緊繃的,因為 Marta 和 Orest 的英文講得超級快,他必須非常非常認真地聽才跟得上。

有趣的是,聊天之後發現,雖然跟大部分的台灣學生一樣,Marta 在學生時期也學過英文,但她學的很差,甚至到大學畢業時還是完全沒辦法開口。剛開始旅行時,她也只能跟著 Orest 到處跑,卻沒辦法跟別人聊天。但四處旅行、強迫成長的力量的確強大:到了一年前,她已經開始可以流利地跟外國人講英文,然後到現在,多數台灣人都認為她的英文好極了。


原文請見:烏克蘭「人生勝利組」來上課:「光靠拼命工作,我們不可能出來旅行。」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關於蘋果日報的宣告




作者:何琦瑜 親子天下CEO

這兩天,我的同業們都在討論蘋果日報的宣告:優離多數記者/美術,以「鼓勵記者/美術創業接案」為名,把過去內製的內容外包,節省成本又不用負擔一例一休。我的兩種同溫層有不同的反應:

A:在職或離職記者&編輯&美術們:很多人嚮往這種未來可以獨立工作的樣態,畢竟喜歡當記者或產製內容的人,多半都有種想往外跑不受拘束或不喜愛組織規範喜歡獨立自主的野性。如果有穩定的客戶,定期的供養,當個個人工作室也不亦快哉。

B:媒體或出版經營層/需要賺錢養公司的業務行銷同事們:多數感到兔死狐悲,看到的是產業悲觀不可遏止的低潮。蘋果根本只是拿創業當藉口,節省了自己的資遣費,妄想著未來用5000元外包費,買過去需要花五萬元養人得來的內容。連蘋果都撐不住了,接下來會陸續倒下的連鎖反應可期。

我沒有那麼樂觀,也沒有那麼悲觀,我的部分想法有點類似阿孝老師:

1/不論記者或美術,獨立創業要成功都非常困難。在組織裡你可以平庸,只要贏過最差的5%,你就有存活的空間。但創業,你就要跟紅海裡的百萬部落客,低價接案的個體戶們,在同一個起跑點比賽,有預算的客戶只要最好的,或最獨特的;沒有預算的客戶,要最低價的,最有效能的,最好配合的。你要不就有非常獨特札實的利基或難以取代的天賦;要不就得要比在組織裡更血肉模糊的辛苦,身段柔軟隨和,隨叫隨到。除非你家裡有配偶或父母的「獎學金」供養,不愁吃穿沒有經濟負擔,否則,個人化創業,就是創業,不會比上班族容易舒服。

2/蘋果日報遇到的困難,其實是在這個極端分眾的年代裡,他們圈不到粉,框不到人,說不清楚自己的品牌或組織,到底提供給誰什麼樣的內容/服務/價值。虛無的流量再大也大不過世界級的臉書和google,而且看那些人咬狗煽色腥PTT和行車監視器抄下來的新聞而來的人群,面貌模糊,忠誠度低,如海浪般來了又走,到東森或任何一個內容農場都可以取得類似的「服務」,不會有人想付費取得內容,也沒有任何人想要把印著「蘋果日報」品牌的任何東西買回家或穿上身,品牌和內容,都是徒有流量和眼球,可拋棄性很高,卻沒有辦法衍生價值,有大把粉絲,卻沒有真正的「追隨者」。

當然,我也不覺得其他媒體如我們自己,就一定比蘋果日報的處境好到哪裡去,各種有價值感和意義感的新媒體,就算有追隨者但也沒有商業模式。但我總覺得,蘋果日報(以及其他電視大眾媒體)的崩盤,說不定會是我們媒體產業重整再出發的新機會,各種分眾優質的新舊媒體平台,是不是能夠更看重讀者的需要,積極採用新的技術和形式,合作經營起有價值的媒體新生態?當然,也要勇敢嘗試不同的收入模式,想辦法兼顧理想與生存。
我只是覺得,蘋果日報的喪鐘,不見得就是我們全部媒體產業的宿命。畢竟我們是那麼的不同。

#說得容易做來好難
#上帝保佑親子天下還OK優秀人才請不要害怕一起來玩

原文請見:蘋果日報的宣告:優離多數記者/美術,以「鼓勵記者/美術創業接案」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看見台灣: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怎麼做



<看見台灣>

作者:田育瑄

台灣,一個在地圖上如米粒般大的小島,有這樣的力量!!
今早,臉書被老師、夥伴的分享文洗版,想起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先生在《稻盛和夫工作法》中提到,人分為自燃、可燃、不可燃3種:

「可燃人」靠近火就會燃燒;
「不可燃人」即使靠近火也不會燃燒;
「自燃人」則不需借助外力,自己就可以熊熊燃燒。

大部分的我們都游走在可燃人之間,但還有一種人非常重要:「助燃人」。

「助燃人」專門提供觸媒,讓自燃人與可燃人同聚一堂,可燃人或許就會激發出原本自己所不知的潛力,甚至更進一步的去「引燃」其他的「可燃人」,自燃人也獲的更多快樂。

這一代的我們,原來這麼需要「助燃人」,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星光(不要當個廢材XD)。

當每位教育者、老師、夥伴都是台灣之光,我們的孩子就不會處在黑暗,在未來的道路上,孩子也會成為別人的光,用最大的能量照亮他人。

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怎麼做,用「正能量」,讓這場運動的亮與熱持續滾動🔥


FB祖克伯分享-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怎麼做

---

讀《教育創新100|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共創會:今天結束,然後呢?》有感

圖片來源: 親子天下資料

教育創新100|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共創會:今天結束,然後呢?

親子天下舉辦「教育創新100共創會」,以開放討論空間的方式,由參與者決定討論和參與的主題。最後提出的行動方案中,以「今天結束後,然後呢?」得到最多的共鳴。

昨天(619日),親子天下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教育創新100共創會」,聚集了教育界體制內外和產官學界目前正在教育現場推動教育創新的關鍵領袖。一整天開放會議交流中,與會者自主提出和討論了38個議題,最後聚集了12個行動方案。包括「實驗教育要辦到大學嗎?」、「如何讓教育成為台灣的亮點?」、「偷插電的運算思維」、「如何激發學習動機?」、「社會議題的整合,共同推動公民教育」等。

這場共創會以OSTOpen Space 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的方式,有別於一般的研討會、論壇、工作坊或短講形式,是由出席的人決定討論和參與的主題。會場上,不管是官員、教授或是現場老師都有同樣的提案和討論的權力。現場參與者對於這樣的會議形式覺得很新鮮,在會議開始前,看著大圓圈的會場,激發出大家的想像力:「要跳土風舞嗎?」「營火晚會嗎?」「要玩大風吹嗎?」

容許脫隊、鼓勵背包客的教育旅程

參與的夥伴包括第一波翻轉教育的實踐推手,如葉丙成、張輝誠、藍偉瑩、王政忠、溫美玉、蘇明進等老師;投入教育甚深的民間團體,如均一教育基金會、TFT(爲台灣而教)、台東書屋、五味屋、從事偏鄉程式教育的蘇文鈺老師、DFC的許芯瑋等;還有實驗教育開拓者,如慈心華德福創辦人張純淑、自學教父陳怡光等人。

另外「非傳統教育領域」的年輕團隊,用新世代的工具,試圖帶來教育的破壞式創新(譬如台灣吧、阿滴英文、LIS、綿羊犬工作室等),也都全程參與。

「過去受教育的旅程是一趟團體旅行,大家一起聽導遊用20年情的經驗導覽,不准提早下車。但現在,能否容許孩子有時背起背包自助旅行呢?」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共同推動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開場時期許。

平等對話、創造連結

由三位引導師,帶領參與者充分對話作為開端,之後由所有參與人訂定討論主題,自行分組討論對主題的想法,並且提出解決方案與行動。

討論主題十分多元,有藝術與人文的老師提出藝術教育的新願景、也有人關心遊戲化學習、或是推動社會議題整合公民教育、如何讓老師不被課本綁架、也有不少關心實驗學校和公民營合作的解決方案⋯⋯在上下午的議程中,每一個議題均是由主動想參與的夥伴投入討論大約一個半小時。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會議中創造了許多了「連結」。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蘇文鈺在會中主動提案討論「AI人工智慧更貼心」,表示自己與團隊已經研發出輕鬆學寫程式的方法,讓中小學生也能輕易上手。「但是『技術』不是重點,『貼心』才是」,他強調,未來一定需要更多客製化的服務,希望和老師們共同擬定教案,從小讓孩子熟悉程式工具的使用,激發想法,創造出未來世界更客製化的服務,「我們就可以用貼心反攻矽谷」。蘇文鈺在結束時更主動提出:「不管是你是教哪一科的老師,只要你想用資訊科技改善教學都可以來找我」。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兼任教授陳超明也在「如何解決英文M型化」的討論中,提出自己的經驗建議可以「分組」、「混齡」的方式,提供不同的學習策略給不同程度的孩子。

彰化芳苑國中校長謝國士在分組討論中,提到對於高中生申請機構自學有興趣和疑問,台北市影劇教育實驗機構主任陳怡光立刻說:「來問我就是了!我幫你看!」

也有美術老師融入推動公民教育的社群裡,表達自己也想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卻不知道怎麼與美術結合,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小老師沈桂枝知道後積極回覆,「這正是我想做的,也正在做的,我們來試試看!」

期待用臉書延續對教育創新的熱情

今天現場提案非常熱烈,總共有12個提案提出,其中最多人有興趣的是「今天結束,然後呢?」召集人沛德國際執行長柯沛寧帶領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一同討論未來可以如何延續今天的熱情。包括像是,成立臉書社團,擬定各種主題、不定期的、短期的小專案,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也期待可以盤點體制內外的資源清單,羅列大家的痛點與解決方案,來協助、陪伴彼此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踏實。

雜學校的創辦人蘇仰志則在創新提案行動的最後,提出一個希望能有一個「教育創新基地」匯集教育創新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

教育創新是讓學生學得更好

為什麼教育需要改變?需要創新?

中山女高國文老師,同時也是學思達社群的發起人張輝誠也在會前接受直播專訪時表示,教育就是要不斷去回應時代的變化,激發學生內在能量,讓學生保有好奇、探索的能量,安頓自己也幫助更多人,解決真實世界的各種困難。

南大附小老師,同時也是溫美玉備課趴的發起人溫美玉也說,要增加孩子與外界的互動,培養同理心、溝通、表達能力,都是教育創新要達到的終極目標。

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則是提醒,教育創新是為了要把學生教好,「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找到有效的方式學習,學生的想法、樣貌也變動的很快,老師也要適應學生的改變,讓學生學得更好。

教育創新:需要大步往前

今年三月《親子天下》舉辦「教育創新100」募集,從350件自薦和他薦的個案中,選出130組入。這一次的募集對象,不僅限於教學現場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也包含校長、行政體係,也包含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實驗教育體系還有民間公益組織和以教育創新為志業的社會企業。
這次募集的標準有四項:跳脫既定框架、解決當下難題、讓學生受益、具備永續能量。

「『教育創新100選』不是放煙火的活動,也不是分分計較的競賽,我們期待透過媒體力量,號召投入創新教育的『特種部隊』,讓更多投入創新教育夥伴,可以分享串聯,為教育改變加速度,」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