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5堂課》區分事實和意見:So What?Why So?


麥肯錫式邏輯思考,簡單地來說,就是:批判性地思考(透過深度洞察,擁有自己的想法)和邏輯性地發展(淺顯易懂地傳達)。

若想讓商務和你的整個人生方向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在那個方向中,盡量獲得更多人的贊同,聽到他人對你說:「那個意見很好」,那麼如果沒有思考的深度,也就是「批判性思考(深度洞察)」,一切都只是空想。

其實只要在下列的各種日常生活場合中養成習慣,就能夠更自然地深入思考、進而鍛鍊批判性思考!

習慣1:具體說明

假設親近的某個人說「我去便利商店買點東西」時,你拜託對方:「順便幫我買個飲料。」如果你拜託的對象是親近的人,或許彼此之間會有默契,對方會將「買個飲料=你喜歡的飲料」帶回來。

在一般情況下,要試著刻意具體地訴說,不是「買個飲料」,而是說「我想提升幹勁,幫我買提神飲料」。

日常生活中,也不要採取「順便幫我買個飲料」這種「不具體」的說話方式,而是採取意識到「所以怎樣?」的說話方式,這能夠鍛鍊形成「批判式思考」的「思考肌力」。 

習慣2:不要「跟著大家做」 

眾人外出用餐,思考著要點什麼餐時,有人說:「那麼,我點今天的推薦套餐。」於是其他人也說:「我也是!」 其實明明覺得別的菜色比較好,但是忍不住順著局勢,人云亦云…… 你或許會認為,不過是臉書的「讚」和餐點罷了,不必那麼深入思考,但是像這樣「跟著大家做」養成習慣之後,自己的選擇和行動的「根據」就會逐漸淡薄。

即使是小事,也不要輕易地「跟著大家做」。並且心想「自己為何選擇它」,思考這個選擇的理由,試著清楚地說出「根據」﹝即使沒有人在聽﹞,就是通往「批判性思考」之路。 

習慣3:從新聞標題中思考「別的事」 

「國家協助男女找到對象?! ─討論設立『克服少子化危機基金』」 2013年,這種新聞成了話題。不僅使用國家的資金,改善環境,增加國人結婚率、懷孕、生產、養小孩,更試圖提供邁向婚姻的資訊和機會,給予協助。

這則新聞在各界引發了各種討論,像是「國家終於認真地提出了少子化對策」、「以稅金協助民眾找結婚對象未免太奇怪」等等。 「國家協助男女找到對象」,十分像是資訊節目中會出現的標題,但重要的不是只將新聞「作為話題」,而是試著對這則新聞進行批判性思考。

思考「So What?(所以怎樣?)Why So?(那是為何?)」,就會發現到光看「國家協助男女找到對象」這個標題時沒有察覺到的事。

話說回來,男女的相遇、結婚、生產等等,是個人的思考方式、意願和價值觀的問題,不該由國家主體性地推動。儘管如此,為何刻意設立「克服少子化危機基金」,試圖提供民眾邁向婚姻的資訊和機會,給予協助呢? 

1. 其實,在2013年日本政府彙整的《厚生勞動白皮書─探尋年輕人的意願》中,重新提到了不結婚、不戀愛的年輕人增加,認為是比少子化更嚴重的問題。

2. 在結婚相關的意願方面,對於「有情人或異性朋友嗎?」這個問題, 62.2%的男性、51.6%的女性回答「沒有情人,也沒有異性朋友」。

3. 同時公布的「一生未婚率(到了五十歲,從未結婚的人)」,男性為20.1%、女性為10.6%,也就是說,若是「沒有情人,也沒有異性朋友」這種年輕人的趨勢繼續下去,推測一生未婚率會進一步上升。

在此,請進一步思考「So What?(所以怎樣?)」一生未婚率高,會對國家帶來哪種問題呢? 

1. 日本推動戰後復興的1950年,男女的一生未婚率皆為1%左右,結婚的男女很多,出生率也高,年輕人口(0歲∼14歲)占人口結構的比例也高達35.4%。此時的年輕人口,就是所謂的「嬰兒潮世代」,成了後來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原動力之一。 相對地在2012年,年輕人口(0歲∼14歲)占人口結構的比例,僅僅13%。

從這一點可以說明,今後日本的生產年齡人口(15歲∼64歲)將會明顯減少。

2. 少子高齡化的情形繼續下去的話,對年金、醫療、看護等社會保障體系和經濟體系所造成的影響甚鉅。

3. 正因如此(雖然有實效性的問題),才會傳出國家不惜編列預算,試圖協助男女找到對、結婚、生產這種新聞。

像這樣針對日常聽到的新聞,批判性地思考,會逐漸看見其背景、意義,或者別的觀點。

習慣4:在衝動購買前思考

 「這個好便宜,買吧!」在偶然經過的商店中,看到其他店沒有打折的商品標示著「僅限今天六折」,你是否不禁心想「現在不買怎麼行」呢? 其中,真正具有價值的商品,也有可能是因為某種原因而變便宜

在衝動購買前, 請先冷靜一下, 批判性地思考:「 對於自己而言, 它是否真的『 非買不可?』」 話說回來,若是「真正必要」的東西,說不定不管價格如何,你早就買了。

假如不是偶然經過正在打折的店,就不會買的話,今後也有可能不會買。 這麼一思考,衝動購買的本質其實不是獲得那個「東西」本身這個目的,或許得到「便宜買到了(儘管如此,還是有支出)」這種滿足感才變成了目的。

心理學中,有種「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這是指一種特定的資訊或條件令人印象深刻,對於之後的判斷或行動造成影響的心理效應。

舉例來說,假設A店和B店都陳列完全一樣的三千五百日圓混裝餅乾。A店主要是以賣一千日圓左右的餅乾為主,所以客人看到三千五百日圓的商品, 會覺得「貴」。但是B店大多是賣價格在五千日圓上下的餅乾, 看到三千五百日圓的混裝餅乾,會覺得「便宜」。

仔細想想,無論在A店或B店買,三千五百日圓餅乾的價格和價值應該都一樣。儘管如此,由於「錨定效應」,而覺得在B店買比較「划算」。

即使是日常中購物這個行為,也請不要受到折扣價格所惑,請對照自己真正的目的,心想「這個真的非買不可嗎?」試著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 

習慣5:區分事實和意見 

接下來的句子中,有幾個「事實」呢?

「最近傷風感冒流行,所以有許多人戴口罩預防。」(編註:日文傷風感冒是用「風邪」這個詞,至於流行性感冒為「インフルエンザ (influenza)」。) 正解是「零」。

1. 傷風感冒

話說回來,傷風感冒流行是怎麼一回事呢?醫學上沒有「傷風感冒」這種疾病,為求方便而將病人向醫生訴說「咳嗽」、「發燒」、「鼻塞」、「全身感到倦怠」等症狀,歸為「傷風感冒」,實際上,它是各種疾患的總稱。

因此,成為「流行」時的前提「傷風感冒」本身,若不弄清具體而言它是怎樣的症狀,要思考預防對策也很困難。 

雖說是「預防傷風感冒」,但是症狀的範圍太廣,難以預防所有症狀。

2. 「有許多人戴口罩」

也有可能只是碰巧在場的人們都戴口罩而已。

光憑主觀的資訊,可以說「有許多人戴口罩」嗎?也就是說,「多」的定義模糊,這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多。

和人們對話的過程中,這是常見的事,若是進行批判性思考,儘管乍看之下,感覺對方說的是「事實」,其實其內容也經常不過是說話者的「意見」罷了。 

當然,和親近的人閒聊的過程中,即使「事實和意見」混雜,只要能夠樂在對話中即可。

但是,一面刻意地區分「事實」和「意見」,一面聽對方說,有助於打造「批判性思考」的習慣。 

習慣6:試著成為蘇格拉底 

人無論對自己或對他人,對所有覺得正確的事、奇怪的事發問,才是最卓越的。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所有事情「設問」,一面釐清它的本質,一面提高人性。 這又稱為「蘇格拉底法(蘇格拉底問答法)」,透過問題,試圖從自己或他人心中,引導出更佳的答案。

舉例來說:

如果對方說「顧客滿意很重要」,便試著問「顧客滿意究竟是指什麼?」
如果有人說「背叛別人不好」,就試著問:「你覺得背叛是怎麼一回事?」。

面對任何發言,都不要直接照單全收,而是試著設立某種「問題」。

試著意識到蘇格拉底這種做法,也是通往批判性思考的捷徑。

習慣7:不要縱容模糊的用詞 

以下是某上司和屬下的對話。

上司:「先前那件事還在進行嗎?」
屬下:「啊,那件事啊。好像進展得不錯。」
上司:「那麼,拜託請盡早完成。」
屬下:「是,我會再向您報告。」

這是常見的對話,但是,你不覺得哪裡不對勁嗎?

1. 上司以「先前那件事」表達,屬下「自認為曉得」上司在指哪件事,但不見得掌握了同一件事。

2. 此外,儘管屬下針對進度說「進展得不錯」,也不曉得是否順利,儘管進展到了一定程度,是否發生了什麼問題而停止進展,上司也必須確認這一點。

3. 上司也設定了「盡早」這個模糊的期限,沒有具體地指示要在何時之前完成。

4. 屬下接下來的回答也是「我會再向您報告」,不清楚何時,以及報告何事。

像這樣一一批判性地「吐嘈」,會意識到「這樣行不通」,但是在一般的對話中,即使事情在邏輯上說不通,也會沒來由地理解。

正因如此,若是在平時縱容模糊的用詞,在重要的時刻時,「進展不順利」這種結果就會擺在眼前。



原文請見《天下雜誌》麥肯錫式邏輯思考 先養成7個習慣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5堂課:只要一小時,就可學會一生受用的邏輯思考法則》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李光耀觀天下》國際觀有感


作者:田育瑄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寫的《李光耀觀天下》,就像是一位睿智冷靜的老師,用自身的觀察、大學生都能懂的邏輯,像說故事一樣為大家解惑,是培養國際觀很好的框架與方向。

這讓我想到,如果我在大學時,就有老師用這樣的方式跟我們分享,我將不是只用自身在叢林中摸索的學習和直覺的優勢選擇未來,也不會只聽信大人說什麼產業最熱門就選擇,而是能取經全世界的政治、經濟、金融、科技、教育各方面的發展典範,再從中挑選、連結、知道世界需要的是什麼,我想貢獻的是什麼,並從大學的資源、教授的專業、校友的人脈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這是我這幾年在海外工作與求學的心得,深深體會培養好思維與觀念,能幫助自己在不斷變動的全球化社會中,用硬實力和軟實力與世界交朋友、工作。

「世界觀教育」是最重要、直接的方式,我會在《踹妞》慢慢把所見所聞與閱讀用家長、老師、中小學生都能理解的故事與QA說給我們的孩子聽,也可以閱讀我在《換日線》、《親子天下》、《閱讀最前線》等平台寫的文章。

在此之前,也想分享幾段我目前在書中讀到印象深刻的部分(李光耀先生從新加坡角度出發,但也值得台灣參考):

1.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有國際觀?

「無論世界怎麼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為它實在小的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常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本區域的『巨樹』間穿梭,這一直是我們的方法。

若要繼續保持如此,我們就必須保持思路敏捷,懂得隨機應變,就新加坡而言,我們的成功故事取決於三大特性:確保這是個讓人們生活與工作的最安全國家,平等對待每一個公民,以及確保每一代新加坡人能持續成功」。

瞭解自身的核心原則與底限,世界發生了什麼事與變化,才能向外找方法、機會,同時,也別忘了,其他努力積極的中國人也擁有機會與資源,他們除了就算不閱讀,也能到處旅行、看外國電影、書刊學習,用自己的經歷在世界找機會。幫助孩子看得更寬廣,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勇氣與動機。

2. 為什麼要有硬實力與軟實力?

「記者問:台灣當地的調查顯示,支持獨立的人要比統一的更多

李光耀先生說:這種民調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你是一位台灣人,你是希望獨立?保持現狀?或者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的未來能按你的想法確定嗎?南部的台灣人絕不希望與中國融合,他們始終是這樣,但他們的觀點能得到大家的贊同嗎?

台灣的前途不是根據台灣人民的意願決定的,而是由台灣與中國力量對比的現實,以及美國是否打算進行干預來決定的。

這不是以民意調查來決定,如通過了就要實現統一,大多數反對就否決」。

在夠強大之前,未來發展是由相對的實力決定,而不僅是意願。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最近想買書的重點觀念



1. 《黑天鵝與不叫的狗:預見趨勢的6項思維修練》

看得更早

►你是否擅於辨察對你的事業帶來威脅或機會的產業趨勢?你比別人更早看出什麼?你忽視了什麼?馬斯克檢視趨勢,辨察突破性技術,促使他更深入檢視新機會。他並非只是幸運,他的事業生涯顯示他是一個非常有條理的獨立思考者。

►你是否擅於預見你的顧客或終端使用者的需求變化?你是否比他們本身更早看出他們的未來需求?馬斯克及其合作夥伴更早看出,那些對電動車前景不看好的投資人即將猛然覺醒。他徹底改造整個供應鏈,他觀察蘋果公司如何用其新型商店來吸引消費者,仿效此做法,推出對消費者直接銷售的模式。

►你是否擅於預期競爭者的行動,預期競爭者可能對你推出的新行動、產品或服務做出怎樣的反應?馬斯克認知到,最傳統的競爭者被自己的短期觀和漸進型策略所矇蔽,特斯拉對其直接銷售策略可能招致的攻擊有所準備,不論各州法庭會不會站在特斯拉這一邊,它都準備力戰到底,截至目前為止,它的勝訴多於敗訴。該公司也正在美國訴諸超越地方性障礙的行銷策略。


掃描得更廣

►你是否視市場不確定性為潛在益處來源,因為你有更靈通的資訊、更廣的搜查,並且翻開更多石頭,仔細檢視?馬斯克不被事物的假象矇蔽,他既廣泛且深入地檢視,直到更加了解複雜的市場動態變化和可能的未來情境,這種素養最終促使他決定自行生產電池,因為他認知到,電池太攸關特斯拉的成本結構,是打造更便宜的電動車的關鍵環節。

►你是否從寬廣的專家網絡和你的部門或產業內外的源頭蒐集資訊?馬斯克就像一塊海綿,和運輸業各層面及運輸業以外的人士廣泛交談,蒐集許多不同意見,這使他能夠看出新型態,預期可能的選擇。

►你是否藉由研究你的產業內外的創新者,思考各種可能的未來,以及不同於現行事業模式的新事業模式?馬斯克研究蘋果公司,學會設計特殊的顧客體驗,學會針對早期採納者這個利基市場,打造一部「必須入手」的電動車,以創造需求。他了解技術型破壞性創新的動能,把自己定位在「駕駛非汽油動力車將成為常態、而非例外」的未來世界裡。

2. 《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停止過度的學習,只要做對5項,人生就會開始改變》

►請停止利用空閒時間「提前」完成工作——不要將空閒時間補上後續工作,試著在空出來的行程表中,填入過去總是一拖再拖的事,就能發現新的風景。

►捨棄「想要討人喜歡的念頭」——把焦點放在「貢獻」上,而不是放在「人」身上。能夠客觀地看待事情,被討厭也就不會在意。

►停止追求「百分之百誠實的人生」——捨棄絕對的誠實,偶爾也要撒點小謊,誠實和謊言的比例是「9:1」。

►如果無法採取行動的話,請停止「學習」——「學習」並不能夠化為成果,而是「行動」。因此,在學習新事物前,請先確保自己的決心。

►用「支出(消費)」和「投資」的概念來思考與人來往的時間——必須釐清哪些是「該見面的人」,哪些是「不該見面的人」,亦或是即使不至於斷絕往來,也必須「改變與對方的相處模式」。

►想讓部下為你工作,請捨棄「控制部下」的念頭——如果想驅策部下工作的話,解決之道是:必須設法提高「工作」在部下心中的「優先順位」。

►停止所有「無法想像的事情」——人會對於「能夠在腦海中清晰勾勒的事情」才會採取行動,因此對於所有無法想像的事物,請大膽捨棄。

►先固定好時段,再決定「該做什麼事」——在規畫行程時,請先固定好時段的「框」,再把「該做的事情」填進框裡,而不是先決定「要做什麼事」再排出行程表。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旅行與讀書》旅行與讀書雜感



作者:田育瑄

「旅行與讀書」就好像一對搭檔,一個叫旅行一個叫讀書,他們總是一起出發,帶著彼此,去到很遙遠的地方。

在通勤的過程中,總有很多的空白時間,我通常會帶上一本雜誌或書隨心閱讀,挑選的條件就是「感覺」,但過程卻很「理性」,最近研究的議題跟東南亞有關,不論那種語言,我會把一些講全球化的書、與東南亞相關議題的雜誌期刊、東南亞與中國關係的書、講亞洲職場與人才差異的書、其他國家的商人或不同領域的作家對東南亞的觀察與詮釋、一些講如何抓出思考與研究脈絡的書、講東南亞各國領袖的人物傳記等等都擺在書桌,排成一長排,每天出門隨心所欲挑上一本,再開始大量讀,不太愛規劃,因為也不會遵守,很享受這種自由XDD。

閱讀的書、接觸的人、拍下的照,有任何想法就寫在筆記本上,哪些文句或景象給我的啟發,我也會寫下感想,如果剛好有看到相關的新聞,也會一起寫在旁邊,這是幾年下來的「書呆子」養成寫作與生活,「閱讀旅遊」也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養分,隨時可以安靜地跳入另一個時空(但在旁人眼中可能看起來有點嚴肅吧,因為我的眉頭會皺起來,哈哈)。
關於網路世代寫的旅行與生活,我認為能先「自娛」很重要,先寫出來,慢慢有自己的風格,之後再進一步「娛人」,滿足不同類型的讀者,有能夠用文字交心的朋友是第二階段的追求,可遇不可求,但我相信感到自在,心裡也隨著字句變的單純而愉悅,又精采,又冒險,真的很過癮!

“Happiness is pretty simple: someone to love, something to do, some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把每天的生活當成一場小旅行,配上一本書,就能隨心所欲,自由穿梭想去的國度:)


閱讀詹宏志《旅行與讀書》後有感
“做完编辑,全世界所有的工作都能做!”

《洪水來臨前》V.S 《就業的終結》有感


作者:田育瑄

最近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拍攝《洪水來臨前》讓我想到《天下》最新出的書:《就業的終結》,我對這本書和電影都很有興趣。

《就業的終結》作者將未來的工作型態分為4 個不同的領域:簡單、繁雜、錯綜複雜和混亂,除了是未來職場的挑戰,我認為也是職涯發展很有用的參考。

1. Simple = easily knowable.
(簡單:容易理解,也容易解釋)

2.Complicated = not simple, but still knowable.

(繁雜:雖然複雜,但有知識可以理解,也可以解釋)

3. Complex = not fully knowable, but reasonably predictable.
(錯綜複雜:雖然複雜、難以解釋,但可推測)

4. Chaotic = neither knowable nor predictable.
(混亂:難以解釋,也無法預測)

李奧納多是很好的「就業終結者」,從小,他是位演員,透過鏡頭詮釋各種角色與故事,這對他而言,漸漸變成一件可以掌握的工作;然而,他意識到全球氣候變遷的急迫性,選擇挑戰自我,發揮積極影響力,不僅與國家地理頻道、科學家、世界領袖與社運人士合作,更在全球171國家、用45種語言免費播送,用鏡頭,訴說地球的故事。

他讓我佩服之處在於,這類的工作不但歷時久、非常繁瑣,效益也很難量化,團隊更是重要,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與金流,想要駕馭這種工作型態的關鍵更在於「博學」、「彈性」和「說服」。

當我們面對的問題日益繁雜,在大大小小的關鍵時刻,需要更宏觀的視野、細膩的執行、多元的工具、跨世代人脈的整合、善加匯集各方的影響力才能解決問題。

如何轉換不同的語言與方式說服大家?如何學習與檢討?又該如何領導大家突破難關?著實才是重要的挑戰。

葉丙成教授論「未來學生該具備的能力」:如何找資源、如何交朋友、如何看清人事背後的政治、如何深刻洞察觀察問題、如何讓別人對你印象深刻,以及如何說服別人接受你的想法等六項能力。



Before the Flood - Full Movie | National Geographic https://goo.gl/tqjlD4

思沙龍》未來學生該具備的能力 葉丙成說出這6項 https://goo.gl/wCkBKc




《薩爾加多的凝視》攝影與人生故事有感


整理:田育瑄

一位20 歲出頭的年輕人Severin Matusek,正準備發展攝影事業,他前往Photo London 參加 71 歲的國際知名巴西紀實攝影師Sebastião Salgado講座。

Matusek請教Salgado:「你會給年輕攝影師甚麼樣的忠告呢?」

Salgado:「你正年輕,也有時間,多去拍、去嘗試,同時也要多讀書和學習。去研究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緣政治等,因為這樣,你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拍攝的是甚麼樣的故事、可以從何角度切入,以及如何呈現。」


Matusek分析,Salgado這個忠告其實是與他的生平有關。

1. Salgado修讀經濟學,曾在家鄉與獨裁軍政府對抗,然後移居巴黎,並經常前往非洲,到後來,他才拿起相機開始拍照,辭掉工作並開始遊走世界各地。

2. Salgado會離開家人數千里,到不同地方住上多個月,就為了拍攝工作,他透過鏡頭去把他自己的生命紀錄下來。

3. Salgado早期作品經常探討「社會公義」,而由於他很清楚自己在做甚麼,照片是出自於他真實的信念,因此影像更為強烈。


His life is photography.
理解你想拍攝的事物,理解你作品所帶來的影響力,而不要做個只懂得按快門的人。


照片來源: Sebastião Salgado

推薦閱讀:
The Guardian: Sebastião Salgado: my adventures at the ends of the Earth https://goo.gl/KSn8SJ
TED: The silent drama of photography https://goo.gl/nVmPJU
攝影大師 Sebastião Salgado 給年輕攝影者的忠告︰多讀點書 https://goo.gl/Z1ZwJm


《逆風無畏》偶像趙小蘭




整理:田育瑄

趙錫成是獨子,生養6個女兒,他總以「生女兒比較好,比較像媽媽」來回應周遭「沒有兒子會不會遺憾」的詢問。

趙小蘭表示,從小她不斷的聽到別人的稱讚中,總帶點「可惜都是女兒」的遺憾。身為長女,她非常不平,「媽媽是(花)木蘭,我是小蘭,我們都是『女戰士』,一起維護這個家庭,不比男生差。」

趙錫成也經常邀請女CEO、女律師,來跟女兒們吃飯,讓她們透過這些典範了解,有為者亦若是。打入美國主流,趙小蘭在職場上曾面對許多不公平,她必須加倍努力。

搭配這篇《時代》雜誌封面文章一起讀,有異曲同工之妙!
《時代》尋常家庭養出一門菁英的6大養成術 https://goo.gl/JaSggG

還有這篇趙小蘭專訪:亞裔學生應培養的軟實力?教台灣青年學子如何走出去
https://goo.gl/cYgZNN

「時代先行者 趙小蘭‧家」,她的確是名副其實的「看板人物」,值得一看再看 https://goo.gl/UC0Tkr

「寿司之神」職人精神也值得參考!
https://goo.gl/UoujKS



趙小蘭:當好女兒,比當部長還難

歷史上第一位入閣美國聯邦政府的華裔部長趙小蘭,2016年被新任美國總統川普指定接任交通運輸部部長。她曾說:「我從來不曾想過怎樣才能成功,我只希望父母能以我為榮,能照顧好妹妹們,然後,希望自己是個正直的人,為更多華人融入美國社會做出一點貢獻。」

川普當選美國新任總統後,於2016年11月底,指定來自台灣的趙小蘭出任未來新內閣的交通運輸部長。儘管新內閣名單還須經由參議院的許可,但在共和黨完全主政的參議院,預料曾在小布希總統時期擔任過勞工部長的趙小蘭將順利出線。

今年10月初,趙小蘭曾陪同90歲的「華人船王」、父親趙錫成返台,出席父親傳記《逆風無畏》的新書記者會。《親子天下》記者得以專訪這位美國史上第一位入閣的華裔部長,對她謹守政治人物的專業和分寸,以及珍視自己的家庭故事和價值,印象非常深刻。被問到「成功的祕訣」時,趙小蘭的回答,出奇的平實感人:「我從來不曾想過怎樣才能成功,我只希望父母能以我為榮,能照顧好妹妹們,然後,希望自己是個正直的人,為更多華人融入美國社會做出一點貢獻。」

2016年10月,台北,趙錫成傳記《逆風無畏》新書發表會場。63歲的趙小蘭一襲桃紅色套裝,穿梭在貴賓之間握手交談,連媒體桌也不錯過。她的眼神誠懇,手掌堅定有力,讓人感受到「她真心想認識我」。她用自稱只有「8歲程度」的中文說,「我在台灣出生,8歲時移民美國.....今天,我不是趙小蘭部長,我是趙錫成博士的女兒!」

這個華裔家庭創下很多第一。父親趙錫成,歷經上海、台灣、到美國,創辦福茂集團,擁有龐大輪船隊,是美國在中國造船市場的第一大買家。趙家培育出6位傑出女兒,其中4位畢業於哈佛大學,長女趙小蘭曾出任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入總統內閣的華裔部長,她的夫婿米契‧麥康諾(Mitch McConnell)是現任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共和黨大老。今年6月趙錫成以愛妻為名捐贈「趙朱木蘭中心」,打破哈佛近400年歷史,校園建築首次以華人命名,歷任美國總統從老布希到歐巴馬等都大力推崇。而趙家每一位成員,都把成就、榮耀的原動力,歸功於家庭.....

在趙小蘭眼中,90高齡的父親是真正的「無所畏懼」。在戰火紛亂的大時代中,趙錫成從上海市郊的農村走出,到29歲成為台灣當時最年輕的遠洋輪船長,31歲又赤手空拳遠赴美國,開創航運事業,每一步都需要勇氣。身為長女,趙小蘭記得為了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全家共同承受的辛苦;也記得在父母身上看到的堅定、絕不放棄的樂觀。訪談過程中,她最常提到的關鍵字就是「責任感」。

重視動手做的能力

華人父母重視子女教育,對孩子的期望很高,趙家也不例外,女兒個個成績優秀。但罕見的是,趙錫成認為「成績好,也要會做事」。女兒們要幫忙家事,除了每天整理自己的生活範圍,還要整理花園、修理燈泡、家中請客在一旁伺候訪客等。

尤其趙錫成是一個喜歡動手做的爸爸,「我把修理東西當成一個消遣,每次帶著一個女兒一起幫忙,順便聊聊自己的、家族的故事,週末兩三個小時,就是我們的quality time,」趙錫成笑著說。

最大的一個「家務工程」是帶著六姊妹用柏油鋪設家門口120呎的車道。趙小蘭清楚記得,那個夏天很熱、柏油很臭、全身很髒,被朋友們看見還覺得很尷尬,但後來了解,這件事最大的意義在於「讓孩子感覺到一種責任感、一種成就感,知道自己無論年紀多小,能參與協助父母,都是一種榮譽」,趙小蘭非常佩服父母的智慧。

趙錫成夫妻也透過各種方式,訓練女兒的獨立能力。趙小蘭透露,念高中時,家庭經濟好轉,有餘力出國玩,每次渡假從地點、訂機位、旅館、行程規劃,全由女兒們處理。每位女兒大學畢業後必須進福茂集團實習兩年,則是希望她們學習父親做事的方法。

從現代家庭經營的角度,好的婚姻是教養出好孩子的基礎。趙錫成和妻子朱木蘭一生只有彼此的相知相惜,示範了親密關係,也奠定了最溫暖穩固的家庭價值。

「媽媽是這個家的心和靈魂」,而鎮靜(calm)是趙錫成父女對趙木蘭的共同形容。「她從來沒有大聲講過話,吵架也吵不起來,」趙木蘭是虔誠的基督徒,也經常顯現待人處世的智慧。

長女趙小蘭和六妹安吉差二十歲,趙錫成形容,「我們家是三代同堂,爸媽一代,大姊們一代,小妹妹們一代。」這中間當然有意見不合、衝突的時候,但「木蘭從不動氣,總是讓孩子氣過之後有自我反省的機會,」趙錫成說,「真的擺不平,就交給大姊小蘭處理。」

媽媽和六姊妹,都是女戰士

趙錫成是獨子,生養6個女兒,他總以「生女兒比較好,比較像媽媽」來回應周遭「沒有兒子會不會遺憾」的詢問。趙小蘭表示,從小她不斷的聽到別人的稱讚中,總帶點「可惜都是女兒」的遺憾。身為長女,她非常不平,「媽媽是(花)木蘭,我是小蘭,我們都是『女戰士』,一起維護這個家庭,不比男生差。」

趙錫成也經常邀請女CEO、女律師,來跟女兒們吃飯,讓她們透過這些典範了解,有為者亦若是。打入美國主流,趙小蘭在職場上曾面對許多不公平,她必須加倍努力。被問起成功的「祕訣」,她的答案出奇平實,「我從來不曾想過怎樣才能成功,我只希望父母能以我為榮,能照顧好妹妹們,然後,希望自己是個正直的人,為更多華人融入美國社會做出一點貢獻。」

再和樂的家庭,也有不斷發生的危機,而父母面對危機的態度,深深影響著趙小蘭。她記得有次全家在百慕達旅行,大家都在海灘上玩,父親突然一個人上樓去,三、四個小時才下來,大家不知為何。後來才知道,父親那時在處理公司整個船隊在巴基斯坦被封鎖的突發狀況。「但是他一個人處理完,又平靜的走下來,立刻轉換心情,繼續跟家人一起渡假,」那是父親以身作則的另一個示範,如何在極大壓力下保持鎮定,並且重視家庭。

父母用身教和言教,潛移默化女兒的一切。總是散發著自信笑容的趙小蘭記得,媽媽在她勞工部長任期的第七年,因癌症過世,「頓失依賴,好像所有東西都散掉了」。她在書中回憶,「但我沒有時間去哀傷,每天就是不停的工作,整整一年,我每天淋浴時都嚎啕大哭。」

家庭價值、家族的傳承故事,卻也是趙家姐妹人生最有力的支持,尤其在面對困難的時刻。趙小蘭說,她的每一份工作上都充滿了挑戰,當她感到挫折時,會把1981年第一次跟父親回故鄉江蘇嘉定農村拍的照片拿出來看,那時的環境非常不堪,「但想到我的爺爺、爸媽曾經渡過那樣的艱辛,都可以成功,我身上流著他們的血液,也一定能渡過。」

大人物的背後,是點滴的親情和愛。趙錫成的謙虛、平實和誠懇,讓周圍的人也如沐春風。趙家姐妹都住在父親的附近,只有大姊趙小蘭住在華盛頓,但是,「只要她經過紐約一定來看我,而且每天晚上10點鐘,一定和我通電話,催我上床睡覺,」趙錫成滿足的看著趙小蘭說,「當部長不稀奇,但做這樣一個好女兒,比當部長還難。」


《親子天下》趙小蘭:當好女兒,比當部長還難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李光耀觀天下》小國當務之急:配合環境的變化,做出自我調整


作者:田育瑄

最近在閱讀《李光耀觀天下》,把一個資源貧瘠、爹不疼媽不愛的孩子,聯合週邊的力量,化為亞洲最國際化的地方,李光耀先生真是很有洞見與魄力的領導人;然而,近幾年中國與大馬聯手在馬六甲建皇京港,這個斥資800億、占地1366英畝的港口,預計在2019年落成,將成為區域最大深水港,未來將蠶食鯨吞新加坡的地位,就要看李顯龍總理的智慧,如何處理了...值得觀察。

「在我看來,沒有資源、強鄰環伺的新加坡,無法單獨決定自己的命運,不隨著國際大環境的變化,改變自己,根本無法生存。

在國際舞台上,李光耀不樹立敵人,讓新加坡超越了人口、面積的規模限制,獲得了不可忽視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

從冷戰時代到21世紀,周旋於美蘇與中美兩強之間,到成為台海兩岸的仲介人,歐洲、中東阿拉伯國家與亞洲之間的橋樑,東南亞的協調人與大腦。

無論世界怎麼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為它實在小得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在有限度的空間,嘗試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本區域的巨樹間穿梭,」李光耀在書中,如此描述國際舞台上的生存哲學。

從這本書裡,為什麼要瞭解世界局勢、如何從中竄出機會,建立槓桿平衡關係?都可以找到答案,國際局勢正在轉變中,我們要做的就是配合環境的變化,做出自我調整。

台灣青年一定要擁有國際視野、從實戰中思考、碰撞出機會。

曾擔任《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現任英國《財經時報》的專欄作者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今年九月,寫了一份給西元2066年學生回答的歷史考題,也可以參考看看~

1. 英國為什麼脫歐?對你有什麼影響?
2. 為什麼中國在習近平的領導下威權主義提升,而非減少?
3. 什麼是安倍經濟學?對於日本的影響又是什麼?
4. 請問歐元制度對南歐造成哪些衝擊?
5. 什麼是「民族主義」?他和全球化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
6. 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爆發?又為什麼失敗了?


參考資料:
金融時報:来自2066年的历史试卷
天下雜誌:世界上罕見的領袖——李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