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新世代的外貿人才,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必備要件1:熟生產及技術

從能力端來看,熟生產、懂技術是新世代外貿人才的必備要件。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退休教授彭明輝說過一個故事:曾有外籍業務人員來台拜訪客戶,到客戶工廠參訪一圈後,點出很多設備上的問題,讓客戶讚嘆不已;結果他來台灣走一遭,竟然一口氣賣出了4項產品。

能在價格上和客戶你來我往斡旋,只是外貿業務的條件之一,更重要的是,能讓客戶信服自己確實有兩把刷子。全球知名牛仔褲品牌代工大廠、年興紡織產區經理葉俊宏說,在他開始外貿業務工作前,整整接受2年訓練,從主副料採購到生產,都要到實地受訓,摸熟從棉布到牛仔褲出廠的每個環節,才能對客戶當下提出的要求,馬上判斷利弊得失並做出正確決定。

必備要件2:懂市場情報

一面是掌握商品和生產,另一面,則是要對市場保持極高的敏銳度。商業發展研究院資深出口諮詢顧問黃于真指出,商情蒐集是外貿人少不了的利器。

隨著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不少台灣企業準備進軍東南亞市場,但三軍未動情報先行,從公開文件蒐集情報,分析公司有哪些產品能在新市場銷售、有無法規或風俗上的門檻、產品要賣給誰、什麼品項利潤最好,這些都是外貿人事先要做的功課。

像東協市場的消費者平均所得不高,因此喜歡便宜但品質較好的產品,中價位就比高價位具吸引力。而愈來愈多東南亞女性開始注重保養,但賣到印尼市場的保養品需申請不得含有豬和酒精成分的清真認證。此外,當地女性所得不高,台灣常見的大瓶裝保養品賣不動,必須改成小包裝,讓消費者一次只要付一點錢就能買回家,種種消費習慣均大異於已開發國家。

必備要件3:傾聽市場聲音

傳統的外貿業務,是到各國尋找總代理,把產品賣給總代理後,就算打進一個市場。不過,現在愈來愈多企業深刻體會到,深耕當地不能只靠別人,能愈靠近顧客愈好。

從事輪椅輔具製造銷售的康揚,過去也走傳統老路——業務參加商展,尋找各國總代理,談妥FOB(離岸)價格後,送貨到高雄港,一筆外銷訂單就算結束;至於產品在當地國賣得好不好,得等到下次總代理下訂單時才知道。

「這讓我們對海外市場得了『末梢神經無感症』,」康揚總經理陳英俊指出。無法即時聽到市場的真實聲音,海外總代理也沒有品牌忠誠度,台灣廠商容易被取代。

因此,已經深耕中國市場10年的陳英俊,決定選擇印度做為“B2B2C新戰場。“B2B2C指的不是總代理,而是當地零售通路,藉著跟代理商合夥或接手經營,站上市場前線。親自帶隊的過程雖然辛苦,但經過4年刻苦經營,康揚從完全不懂印度市場和消費者,成為印度唯一擁有4,000家醫材通路和20個物流倉庫的輪椅品牌。

廚具大廠台灣櫻花近年則鎖定越南、緬甸、菲律賓、印尼等4個東協成員國市場。台灣櫻花國際業務處資深經理王伯華解釋,這4國的經濟成長率與人口紅利在東協國家中屬前段班,但還是要找到有效通路,產品才有接觸顧客的機會。

早期在越南市場,櫻花產品走經銷商通路,但隨經濟帶動消費模式改變,現在當地人喜歡到百貨公司購物,櫻花也跟著調整策略,進軍百貨通路,並把產品線提升到整體廚房解決方案。

至於緬甸,又是完全不同的情境。王伯華說,緬甸正在起步,煮飯設備剛由煤炭提升到瓦斯,所以光賣爐具還不夠,「我們將櫻花爐具加上瓦斯筒和調整器,包裝成一個package,」她說,此舉大大提升櫻花產品在緬甸的銷售量。

簡單地說,現在的外貿人不只要眼觀四面,更要耳聽八方。像王伯華因為頻繁到東南亞出差,看到如雨後春筍般的住宅工地,嗅到另一股龐大的商機。這讓櫻花逐步打進東南亞建案市場,又開拓出一個新藍海。

必備要件4:新世代外貿人要像「瑞士刀」

不是所有國家的基礎設施都跟台灣一樣,新世代的外貿人得像一把瑞士刀,隨時隨地想辦法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

像康揚到印度後,發現公路建設落後,賣出的第一台輪椅花了20天才送到客戶手上;原本寄出去是一箱,20天後到貨時卻變成三個包裹。「因為運送這台輪椅,總共歷經火車、卡車、牛車、機車和腳踏車5種交通工具,」陳英俊說,環境就是這樣,唉聲嘆氣沒有用,他們最後在各地承租小倉庫才克服物流難題。

印度人習慣去五金行買輪椅,只有少數藥房兼售。為了拓展自己的品牌通路,康揚想出幫店家做新招牌,改善裝潢的點子。多出這個誘因,總算讓更多店家同意銷售康揚的輪椅,打開零售通路的拓展。

必備要件5:數位行銷更吃重

數位科技向來是年輕人的強項,此時此刻,更是應用在外貿上的好工具。黃于真語重心長地說,雖然東南亞各國有落後的地方,卻有比台灣更多的現代化購物中心、進步的電子商務,是測試各種數位行銷新點子的好戰場。

例如,她曾幫一家母嬰用品企業做研究,找出新的外銷切入點。黃于真發現,母嬰用品是高涉入度的消費行為,新手爸媽在購買前,會上網看很多討論區。所以她建議這家公司以新加坡為灘頭堡,跟當地的專業母嬰用品網站合作,並在產品貼上條碼,消費者用手機掃描後,就能連到由公司架設、提供各種育嬰知識的網站。

「藉由O2O(線上到線下)手法,可強化和新手父母間的黏度,累積網友認同,」黃于真說。一旦新加坡模式成功,即可複製到東南亞其他市場。

走出台灣,迎向世界,始終是外貿人才應有的胸懷。當經濟難以突破瓶頸,更需要這股向外闖蕩的動力,才能改寫現狀。只要不對足跡設限,外貿悍將永遠有揮灑空間,更是企業大力仰賴的搶手幹才。


----------------------------------

新世代外貿悍將需要哪些能力?

年興紡織產區經理葉俊宏建議,想投入外貿舞台的新世代,以下這些「裝備」不可少。

語言:流利英文是必備能力,每天早上聽ICRT或BBC的英語新聞,可有效提升。如能學習與工作有關的第二外語,則大大加分。

Excel操作:業務工作需要大量整理、歸納資訊,因為老闆常會突然丟出大量報表,要求解讀數字的意義。善用Excel運算來分析,才能快速提供老闆需要的答案。
廣泛吸收資訊:產業環境變動很快,得跟上經濟脈動,注意業內正在關注的話題,才不會做出錯誤判斷。

獨立性與團隊性:國際業務中什麼狀況都有,業務人員得隨時待命。出國抵達當地後,立刻租車去拜訪客戶解決問題,當下只能靠自己。一談完,馬上就要回頭跟公司各部門溝通如何找出方法、達成任務。

適應性、抗壓性、耐挫性: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不要帶著台灣本位眼光看世界。面對客戶的壓力,要想辦法斡旋,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遇到各種挫折,能正向思考,找出問題癥結點並設法解決。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快樂,能讓自學發生,讓能力走得更遠


作者:田育瑄

全球發生了哪些改變?需要哪些能力因應?目前教育缺少什麼?可以從哪裡取得?這些是我在研究國際教育時,時時自問的問題,這4個問題不只對孩子重要,對於當下「自學」無疆界、無時差的時代中,也更是大人自我充實、提升未來生活想像的關鍵。

如何培養面對二十一世紀挑戰的能力?

2006年,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下了一個定義:「結合當下情境適用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歐盟當時提出八大需終身學習的核心能力
https://goo.gl/ASgTYxhttps://goo.gl/c45ALK):

1. 母語溝通能力
2. 外語溝通能力
3. 數學、科學與科技基礎能力
4. 數位能力
5. 學習能力
6. 社會與公民能力
7. 創業精神
8. 文化自覺與表達能力。

這8項能力能先培養好,已經綽綽有餘,但,芬蘭想得更遠。

芬蘭新課綱將在2016年秋天實施,芬蘭教育委員會課綱發展主任哈樂寧(Irmeli Halinen)形容,新課綱是一種結合「能力」與「主題」導向教學的新模式。

新課綱的總目標是:培養孩子的橫向能力,學生在學習語言、數理、歷地、藝術、音樂等傳統科目之外,每年至少要參加一項主題式的跨科學習,讓學生能參與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探索真實世界的各種現象,思考因應社會挑戰的可行辦法,由學生帶頭說出,自己在哪些領域的知識不足,想要了解更多。

例如:每年在課程中安排幾個星期,進行主題教學,像是研究「歐盟」的主題,就會涉及經濟、歷史、語言、地理等多個學科,在「地球起源」的主題裡,就融入了大爆炸、宗教和芬蘭詩歌的學習;同樣,「新南向」、「氣候變遷」、「美國總統大選」、「人工智慧」、「流行音樂」等,也都是跨學科的專題。

橫向能力由7種能力組成:

1、思考與學習的能力:Why, what & how
2、文化識讀、互動與表述能力
3、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4、多元識讀(multi-literacy)
5、數位能力
6、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
7、參與、影響,並為可持續的未來負責的能力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芬蘭能想到這麼遠?如何實踐理想?它與周邊國家又是如何互動?就讀到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指出,新的教學方法特別強調「學習的樂趣」,才發現,當我在好奇、探索與研究時,的確是非常快樂的。

快樂,能讓自學發生,讓能力走得更遠。
Be happy & Carry on Learning! 


參考來源:
《Business Insider》Finland has one of the best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 world — here are 4 things it does better than the US
《天下雜誌》芬蘭發動課程改革 培養孩子7種「橫向能力」
《天下雜誌》教育強國 芬蘭啟動新教改


馬來西亞工作有感


作者:田育瑄

特別喜歡聽長輩分享,就像看到未來的自己,聽聽他們的自豪與難處,在到達那個歲數以前,現在能否先做什麼改變。

最近和年近半百前輩聊天,他們生有4個小孩,最小的才12歲,最大的剛上大學,他們都還在為事業打拚,孩子教育費昂貴,為了找吃有時看起來難免疲倦...。

「到了60歲,最小的孩子上大學,我們就退休吧~再12年,賺多一點,存夠我們後半生的退休生活費,就交給理財的處理,放輕鬆過」

在任何人眼中,他們早就是人生勝利組,亮麗的外型、有豪華的休旅車、華美別墅、自己的公司,還有深愛、一起打拚的老婆和4個可愛優秀的孩子,但是勝利背後的代價,犧牲的、難為的...只有自己的度量衡才準。

經營自己的品牌:沒有人比你更加瞭解你自己,彰顯你的賣點
我們小時候都會設定目標要立大業、成好家,但我現在認為提早知道自己適合、傾向做的是什麼(不一定要喜歡,只要不討厭、值得投入即可)更重要,就算會擔任開創的角色、有時會跌得鼻青臉腫,但透過實戰經驗磨練就知道「為自己而戰」經營自己的品牌。

沒有人比你更加瞭解你自己,從年紀輕就鍛鍊見識、接觸第一線、待人接物談吐,或處理財務,學習能力也強,至少,一定會更加懂得人情世故,這樣很好;喜歡讀書、研究鑽研,深耕知識與悠遊書海的樂趣,只要有書~就能靜心思考,培養一輩子都帶著走的能力,這樣也很好。

不論在哪工作,有它看似光鮮亮麗之處,但只有身在其位才知其緊張與壓力(工作deadline照樣急,匯率越來越差...暈),奔波勞碌之餘,也期許:

1. 機運與努力一樣重要:每個成功背後都有犧牲,不要高估、小看自己的影響力,隨時做好準備。

2. 照顧好自己的心,才有能量照顧身邊重要的人:只給我願意給的,給了就不求回報,不然會散播「受害者氛圍」。

3. 更勇於說出自己的感受:work hard, play hard. 眼光放遠,開放、正面思考,設定「停損點」。

4. 不斷致力進化(progressive)的全面人生:關注國際時事、理財,培養觀點,也想學做菜、畫畫、種花、運動,不要只求差不多,去碰撞人生的各種可能!

5. 對自己誠實(很重要):不要怕犯錯、一定要準備到百分百,從實戰中學習。



2016年牛津字典年度風雲字:Post Truth


作者:田育瑄

《時代雜誌》指出,2016年牛津字典年度代表字為:"Post Truth"

這個字主要是形容當今的政治語言到社交媒體,「情感」常凌駕於「事實」,這帶來什麼現象與後遺症呢?

《經濟學人》以「後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為主題,討論當今多國政客正走向危險的道路:

1. 不顧一切的說謊,目的非為了說服社會精英,而是想強化偏見,久而久之,對社會造成巨大破壞。

2. 在「後真相政治」底下,情感先行,事實變得次要,「真相」的重要性減低。

要對抗「後真相政治」,預防這種政客濫權,《經濟學人》提醒,主流政治家應該擁抱真相(pro-truth),一見大話,馬上揭穿,將他們的醜惡放上如 Facebook 或 Youtube 等網絡平台上廣傳,公諸於世,最終,真理總會勝過強權。


參考來源:
《TIME》Oxford’s Word of the Year for 2016 Is ‘Post-Truth’
《The Economist》Post-truth politics: Art of the lie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美國總統大選 The Choice 2016


看《決戰2016:入主白宮》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格特寫,Trump v.s Clinton的家庭、精神領袖、與價值觀:

【川普】

1. 川普從小就活出爸爸的「贏者就是唯一」哲學
也自稱是One tough son of a bitch!
生日派對上他老是用力丟蛋糕,別人建好城牆他一定第一位先去擊倒
他四處搞破壞,是老師、同學與父母的頭痛人物
從小一就從未改變

2. 川普在畢業後前往曼拉頓
他總是追尋所有他眼中認為光鮮亮麗的生活
曼哈頓滿足這一切
這位年輕、聰明、充滿野心的年輕小伙子
做了件他父親從沒做過的事 ─ 在曼哈頓大城發展房地產
他將掌權監督建造58層「川普大樓」的負責權
交給身為女性的Barbara Res
並與她說:「雖然在建築這一行男性擁有的優勢的確優於女性,但我相信一位傑出、努力的女性能抵過不只10個男人」
川普自己則負責市場行銷工作
同時,他也享受成為螢光幕前的焦點
成功將川普大樓銷售出去,自己也住在最高的三層樓

3. 此時,他的不設限、充滿破壞性在此時成為了他的優勢
川普也需要一位事業精神導師
他找上紐約市以強硬、頑固著名的律師Roy Cohn
沒有道德感,嚴厲、以怨報怨
總是認為當別人對你施以打擊,你一定要加倍奉還
教導川普如何攻克別人的抨擊、如何上法庭像把機關槍一樣施以攻擊
以及如何對付政府、生意對手或是任何會擋路的人
一次川普因證據確鑿的種族議題而受困,是個典型的例子
他並沒有道歉、不承認犯了錯,只宣布了他打了場勝仗
他就算輸了,還是大聲宣布贏了!

【希拉蕊】

1. 來自芝加哥鄉下的希拉蕊
父親是個傳統、苛求的人
當希拉蕊抱著優異的成績單回家
父親只會冷冷地說:「這間學校的程度應該不太好吧,不然你怎麼可能這麼簡單的獲得佳績呢?」
父親對她的言語總是充滿虐待與嘲諷,母親也因此與父親有許多爭執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她漸漸變得神秘,也鮮少邀請朋友到家裡
她選擇獨自、堅毅的面對這一切

2. 希拉蕊聽完Martin Luther King, Jr.的演講後
聽到身為黑人卻擁有充滿智慧言語的金恩
感到震撼與衝擊
也啟發了她許多的思考
她開始政治活動中擔任志工
也開啟了她走向政治生涯的起點
她在高中畢業時擔任畢業演說
立志要說出人們心中的話
進入耶魯大學後,
希拉蕊不僅品學兼優,每個問題都回答得非常精準
更成為學校的名人,
被譽為The Voice of her Generation
她才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做到!
當她考過阿肯色州律師考試,卻沒有通過華盛頓的考試
她認為這是考試給她的暗示
因此,她決定前往被認為偏鄉的阿肯薩州
參與柯林頓的政治生涯
她認為先讓男性出頭、女性支持,是展現雄心、改變美國的一種方式
她耶魯的同學與朋友都不敢相信希拉蕊做出這個選擇
在柯林頓面臨政治醜聞時
希拉蕊也是柯林頓在白宮和整個政治生涯的堅強後盾
不過,堅強如她自有安排

3. 從小她從家人身上得到的經驗是:
當事情不順利時
太陽仍舊每天升起
每天早晨還是照樣爬起來
一腳踏下床,另一腳持續跟上
盡力過完每一天的難關
盡最大的力量與努力
直到一切變得好一點點...

這是她一生貫徹至今的哲學


閱讀更多 The FRONTLINE Interviews: “The Choice 2016”



十大你必須具備的未來能力


作者:田育瑄

這讓我想到馬來西亞,他們幾乎人人都兼職,因為單一上班薪水很低,常在下班後(約莫4.5點),開了台小貨車,就出來兜售現殺好的榴槤、或是椰水,多了零用錢,也多了個朋友。

這10個World Economic Forum提出4年內值得綜合培養的目標,相較2015年的未來人能力,「情緒智力」和「認知靈活度」進入排行榜;「品質控管」與「主動傾聽」掉出排名。

1. 想把事做好,必須更靈活。
2. 想把人做好,情商很重要。

我相信未來每個人將沒有特定職稱,人人都是「管理者」,能更靈活的管理自我的風格、資產、能力與價值,以及情緒與健康,並擁有「隨時移動」的語言、文化轉換能力,來管理環境與挑戰。

這些文字每次都像是張Post-it提醒著我,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有「平台」,能讓大家的能量匯聚、施展與發揮,勇於嘗試與付出、持續學習不怕錯。

--【未來人來了】系列影音--

1. 這個未來團隊將徹底改變你我買衣服的習慣:http://bit.ly/2fif9gc
2. 成長駭客 – 網路行銷的祕密武器: http://bit.ly/2evf7xb
3. 旅行體驗師:http://bit.ly/2diIyWu
4. 形象規劃師: http://bit.ly/2cYKQd3
5. 家具規劃師: http://bit.ly/2fifxva
6. UAV pilot 無人機駕駛員: http://bit.ly/2b2uYWN
7. Graphic Recorder視覺圖像記錄師: http://bit.ly/2eP4aIi
8. 電競主播: http://bit.ly/2eUkGFy
9. VR 製作人: http://bit.ly/2dNL6YG

閱讀更多《天下雜誌》【十大你必須具備的未來能力】


外商CEO老爸給千禧兒的5個職涯忠告


外商CEO老爸給千禧兒的5個職涯忠告

1. 心態開放
2. 不斷學習
3. 擁抱科技
4. 跟隨熱情
5. 學會生活

看起來不難~:P


閱讀更多《世界經濟論壇》5 career tips from a CEO to his millennial children


4大家長不能「眼不見為淨」的寶寶壞習慣


作者:田育瑄

寶寶常會在你的話還沒說完時,就直接插嘴嗎?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舉止,若不即時糾正,無形間就會成為寶寶的壞習慣,越大越難改。

美國《Parents》雜誌舉出家長容易輕忽孩子身上的四大行為,並且對症下藥,教導爸媽該如何協助孩子避免壞習慣的養成。

1.老是忍不住插嘴

孩子可能很興奮的想要和你分享,或是詢問某些問題,但如果任由孩子打斷插嘴,無形間就會養成孩子未來在與人對話上任意插話的壞習慣;身兼作家與心理學家的傑瑞‧威克夫(Jerry Wyckoff)認為:「如果不阻止孩子插嘴的習慣,他自然而然就會認為這是贏得他人注意力的方法,同時,對於挫折的忍受度也會下降」。

下一次帶孩子出門拜訪朋友或是正要打電話時,家長可以先和緩的跟孩子說:「爸爸現在要打個電話,你要安靜乖乖的唷」,把孩子帶到旁邊,可以用玩具或是讓他跟朋友及兄弟姊妹一起玩,如果孩子還是在中途打斷你的談話,記得讓孩子先坐在一旁,讓孩子知道你現在正在忙,不能無理取鬧。

2.暴力行為

當孩子在玩樂中動手打了其他小朋友,家長千萬不可以對孩子報以老拳,「當孩子過了八歲以後,童年時期的行為就很容易轉變成為習慣,如果他接收到的訊息是人跟人之間是可以任意的採取暴力,那未來要即便是要改,也將面臨更大的困難」擔任親子教養作家與家庭教育顧問的蜜雪兒‧波芭(Michele Borba)提醒道。

假設今天又發生類似的事件,建議爸媽們可以將孩子帶到一旁,蹲下來並試著與孩子這樣說:「你看因為你打了他,他受傷痛的難過,如果今天換做是他這樣對你,你自己覺得呢?」,家長除了要當下與孩子一同面對施暴的行為,讓孩子知道傷害他人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同時,也務必在平日陪孩子練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下一次外出遊玩時,記得事先提醒孩子不能玩得太過火,不然就只能取消行程。

3.爸媽說話,不想聽的就假裝沒聽到

當家長說了三、四次請孩子去車上把玩具拿出來,或是去洗澡,孩子都當成耳邊風,假裝沒聽到,而家長也沒有後續動作的話,這將讓孩子覺得不尊重爸媽是被允許的,「如果你不斷提醒孩子,只會讓他養成等待下一次你再提醒他的習慣,這麼一來,會讓孩子習慣忽視你第一時間所說的話;如果家長放任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藐視及不在乎你所說過的話」作家暨心理學家凱文‧勒曼(Kevin Leman)提醒道。

與其跟孩子樓上樓下隔空喊話,不如來到孩子面前,跟他清楚說明他該完成的事情以及該怎麼做,讓孩子養成在你說話時,專心注視著你,並回應你所說的話,如:「沒問題,媽咪」,或是點點頭,當你跟孩子說話時,拍拍他的肩膀、叫叫他的名字,或是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孩子專注聆聽,如果孩子大吵大鬧,或是對於你所要求的事情不動如山,記得,要讓孩子知道他所要承擔的後果會是什麼。

4.誇大事實

孩子是否發生過信誓旦旦說自己已經摺好被子,但事實上床鋪仍亂成一團的狀況?或是明明連飛機都還沒坐過,卻與朋友誇口說自己去過迪士尼樂園,雖然這些都是小事情,但卻會讓孩子養成說謊的不良習慣,「當孩子一旦習慣用謊言讓自己看起來更加體面,或是避免掉一些不想做的事情,這將對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裡嘗盡苦頭!」威克夫說道。

當孩子發生類似的錯誤時,記得跟孩子一同坐下來,清楚說明給孩子聽,「我知道迪士尼很好玩,之後我們可以安排一趟前往,但是你不能在還沒有去之前就跟別人說你有去過」,讓孩子知道如果他說謊,將永遠失信於人,此外,家長也必須瞭解孩子說謊背後的動機,平常也可以透過繪本或是寓言故事讓孩子從第三者的角度,重新觀察問題的所在,這將有助於孩子更加容易明白與體會誠實的必要性。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4大家長不能「眼不見為淨」的寶寶壞習慣


解密2歲寶寶肢體語言


作者:田育瑄

家長常希望自己擁有解讀寶寶動作的超能力,像是當寶寶老想把所有娃娃和玩具往自己床上堆,這樣的行為是否意味著什麼呢?美國《Parents》雜誌歸納出寶寶最常見的四大行為,讓家長一手就能掌握家中寶貝的想法。

2歲大的寶寶表現情緒的方式,大人往往不得其解,其實這正是他們逐漸變得想要講話、想要發表意見的關鍵時期,而實際上,寶寶常透過各式各樣的行為表現,想盡辦法讓家長知道他們想要坐哪裡?穿什麼?包括他們對午餐的菜色挑選,但其實寶寶們尚未具備處理複雜語言的能力來進行清晰的溝通與表達,因此美國《Parents》雜誌特別邀請專家學者們針對寶寶常見的肢體語言進行詳盡的解讀,與剖析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1.逃避你的眼神

寶寶內心話:有點尷尬

大約在兩周歲左右時,寶寶們自我意識的情緒便會開始迅速發展,「當身為哥哥的他,拿走弟弟的玩具熊而讓弟弟大哭大鬧時,他一定知道爸媽們會生他的氣,因此,當你看著他的時候,他就會把眼神別過去」任職於加州大學心智暨大腦研究中心的心理學助理教授克莉絲汀‧拉戈圖塔(Kristin Lagattuta)說道。

因此,這時爸媽們必須要用簡單的句子讓寶寶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行為,像是「我們不會亂丟書」、「我們不亂拿別人的東西」,並提供機會讓孩子修正,除此之外,爸媽們也可以抱抱他,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只要學會正確的行為即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爸媽們一定要在當下立即採取行動,提供寶寶學習正確的行為。

2.把玩具堆床上

寶寶內心話:我好害怕

美國賓州學齡前教育中心主任克莉絲汀‧波特(Kerstin Potter)表示:「這時期寶寶的想像力開始逐步發展,他開始會做惡夢,或是突然跑到被窩裡躲起來,同時更會衣櫃裡有隻大怪獸等等情境在腦海中出現,因此孩子會希望將熟悉的物品放在身邊來增加自身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擔心寶寶會因為堆太多東西在床上,而導致他自己晚上睡到一半不小心就摔下床,這邊建議父母們詢問寶寶,請孩子選擇今天晚上想和哪隻寵物、哪兩本書或哪一個玩具陪他一起睡覺即可」。

3.丟食物、摔玩具

寶寶內心話:我很焦慮

當寶寶異常地焦躁不安,通常因為對當下的情況感到不適應,而不是個性的轉變,寶寶只是想透過不耐地情緒傳遞:「我很無聊」、「我很累」等等訊息,這時候試著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如果他是因為無聊而感到煩躁,建議可以拿給孩子她喜歡的玩具,或是帶孩子去公園走走,透過情境與環境的轉變,就能適度的調解寶寶的心情。

4.用衣服遮住臉

寶寶內心話:我很不安

仔細回想一下某次你參加了一個陌生的社交聚會,裡面完全沒有一個人是你認得的,當時你站在那邊,眼神不斷環顧四周,心裡可能也正不斷反覆滴咕著說:「他看起來很酷!我喜歡他的穿著,或許我該上前跟他聊聊天,還是我應該拿杯酒過去比較不尷尬,啊!要是有其他熟人在就好了等等」,基本上,連大人在陌生的社交環境裡都極度容易感到猶豫不安,更何況是對一個才兩歲大的孩子,因此當孩子發生類似情況時,家長應該要加倍溫柔的陪著孩子一同走出置身於陌生場域的恐懼,而孩子也會藉由觀察家長的行為,從中找出得以面對陌生環境的應變之道,記得,先和孩子一起大口深呼吸,這樣的動作會讓孩子逐漸安定下來,並且獲得重新調整與調適的時間。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解密2歲寶寶肢體語言


讓孩子進步最快的方式是「放膽犯錯」


作者:田育瑄

美國非營利組織「探索學院(Inquiry Schools)」共同創辦人黛安娜‧路芬伯格(Diana Laufenberg),以她20多年來的豐富教學經驗,為孩子打造以問題為導向、願意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學習環境,並設計專題作業,讓每位孩子能發揮潛能,從生活體驗中學習與挖掘更多的可能。

專題式學習,整合資訊,整理自己的學習地圖 

路芬伯格放棄過往制式化的教學模式,開始發想如何教育孩子處理環繞在四周的各類資訊,她思考一旦學校不再是主宰知識的核心,孩子到學校學習的必要性在哪裡呢?在一次美國石油外洩事件發生後,路芬伯格決定藉由讓孩子製作專題的方式進行探討,「我請孩子們以報章雜誌上既有的資訊圖表當作範例,先仔細觀察與分析範例中蘊含的元素,再著手設計出自己的圖表,同時,還必結合學過的美國過往歷史事件中,另一場由人為疏失而釀成災難的事件作出比較」。

開始時,儘管孩子已經能夠完全掌握石油外洩事件的相關議題,但由於從未親手製作過類似的專題,孩子們顯得有些手忙腳亂,在過程中,路芬伯格透過問題引導孩子,鼓勵他們去不同的地方親眼見識、訪問、體驗學習,並動手去碰觸、去挖掘,也給予他們空間去創造,從過程中讓孩子主動發想該如何一步步完成。

三天過後,當孩子完成作業,路芬伯格將專題一一擺放在孩子眼前,詢問他們:你覺得誰的作品最好?為什麼你會這樣覺得?接著,再請孩子仔細閱讀每件作品的內容,並詢問他們心中的首選是否有所改變?原因又是什麼?孩子很興奮地觀摩與挑選班上其他同學的作品,許多孩子選定了心目中最佳之作後,再詳細比較其他作品後,紛紛討論著說:「進一步了解後,覺得原本選的好像沒有那麼好」、「雖然這個作品在視覺設計上並沒有相當亮眼,但卻有非常出色的資訊內容」。

犯錯是教學的起點  

路芬伯格跟孩子們花了一個多小時拆解在專題中完成各個挑戰的步驟,與討論其中的過程,她要孩子瞭解製作專題不是為了比較哪個作品才是最完美的,也不是想要求孩子再次創作出類似的作品,而是要讓孩子了解「為自己創作」的重要性,雖然這次的學習過程讓有些孩子感到挫敗,但是經過消化思考後,從犯錯中再次學習,而下一次再製作類似的專題時,他們的作品都將會比這次更加進步,這才是最關鍵的。

所謂學習,其中必定包含許多錯誤,因為「犯錯」本身,就是教學的價值所在。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讓孩子進步最快的方式是「放膽犯錯」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想聽孩子分享生活,這樣問更有效!


作者:田育瑄

當家長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呢?」,常會聽到孩子回答:「嗯,還好」,該如何讓孩子主動分享更多生活中的點點滴滴?13個簡單的問題,讓家長輕鬆打開孩子的話匣子。

作為一位身兼教育與親子教養的專欄記者,同時也有兩位就讀小學二、三年級孩子的母親,朵娜‧底特歐(Donna Tetreault)於美國《赫芬頓郵報》中撰文分享,每當她她去接孩子放學時,常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孩子們今天在學校裡發生的大小事,然而,當她問孩子說:「今天在學校有沒有怎麼樣呀?」,孩子往往只回答道:「嗯,我也不大清楚……」,就連採訪經驗豐富的她一開始在面對這樣的狀況時,也只能無奈的兩手一攤。

後來經歷多年的摸索,她發現,要讓孩子主動和你分享更多的秘訣在於打造「輕鬆自在的談話氣氛」,並使用有跡可循的「開放式提問」進行。譬如說,「如果你以是非題詢問,孩子僅會在答覆『有』或是『沒有』之後就立刻結束對話;但如果你是用開放式的方法提問,孩子往往就會在答覆中,留下更多的蛛絲馬跡讓你做下一步的提問,而你自然就有機會進一步瞭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底特歐說道。

以下是底特歐歸納出13個簡單的開放式提問,讓你無時無刻都可以輕鬆幽默地開啟孩子的話匣子:

1.如果你要跟我聊聊你班上的兩位同學,你會想到誰呢?為什麼?

2.你今天到學校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呢?

3.你今天在學校做的最後一件事是什麼呢?

4.今天同學帶的便當裡,有哪些菜色是你也想吃吃看的呢?

5.你最喜歡你們班的哪一個地方?為什麼?

6.你今天下課時,有去哪裡、玩些什麼呢?

7.一整天下來你最喜歡哪一個時刻?為什麼?

8.你今天進到教室後感覺如何?身旁的同學讓你覺得討厭還是愉快呢?

9.今天老師教的課,或是跟你們說的話裡面,有那些讓你覺得蠻有趣?

10.給我三個提示,讓我猜猜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科目,如果我都沒有猜對,你今晚就可以晚五分鐘才上床睡覺。

11.你明天打算要穿的制服或便服是什麼顏色呢?

12.假設今天可以重來,你會想改變哪一件發生的事呢?為什麼?

13.明天上學時你有期待要做些什麼事?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想聽孩子分享生活,這樣問更有效!

5堂生活課,培養獨立兒


作者:田育瑄

「只要家長願意放手,孩子們所能達到的成就,肯定會讓父母們嚇一大跳!」身兼美國《Parents》雜誌顧問,同時也是西雅圖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溫蒂史旺森(Wendy Sue Swanson)提供5帖妙方,培養出孩子們獨當一面的自信。

一般來說,最了解孩子的人無非就是家長,不過,如果父母採取緊迫盯人的方式,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獨立與成長的機會,史旺森醫生在美國《Parents》雜誌中撰文,提供家長5個從生活中培養獨立的學習指南,讓家長放手讓孩子快樂的學習,與孩子共同透過生活中的經驗培養獨立:

1. 結交好友

當孩子上了幾個禮拜的幼兒園也開始認識了些朋友,家長就可以試著讓孩子學習人際關係的建立,若家長有所顧慮,也可以先陪著孩子從認識鄰居的小朋友開始,「對孩子而言,培養建立家庭成員以外的人際關係,就是逐漸邁向成長獨立的過程,這也將避免孩子裹足不前的時間浪費」史旺森分享道。

2. 接觸烹飪

「鼓勵孩子參與烹飪,可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學會挑選健康的食材與合適的工具。我在我兒子上小學之前,就要求他自己練習用刀子將花生醬塗抹在麵包上,才剛滿6歲的他,現在也開始練習使用帶有鋸齒狀的鋒利刀具切法國麵包,當然,他在使用時,我都會在旁邊注意以避免意外的發生;放手讓孩子嘗試,無形中更加深了我們與孩子彼此間的信任關係」史旺森分享道。

3. 參與營隊

讓4歲到6歲準備就讀國小之前的孩子參與營隊活動最大的好處就是:「練習沒有父母在身邊的生活」,建議可讓孩子在幼稚園時參與一日營隊,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參與兩天以上的活動,這主要是要讓他們學習生活自理、自主就寢、團隊互動,根據統計,若8到12歲左右的孩子曾有參與營隊的經驗,那麼需要過夜的團體生活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恐懼。

4.自由玩耍

若家長擔心孩子自己出門可能發生危險,那麼可以先讓孩子在家中庭院玩耍,或是讓他和鄰居的小朋友在附近遊戲,這也是個敦親睦鄰的好機會,而當孩子前往對街鄰居家玩時,也可以用手機傳封簡訊請鄰居朋友的媽媽時不時注意一下孩子們的狀況,此後也可以漸漸讓孩子自己走路上學,或自行前往其他固定的路線和地點。

5.幫忙採買

讓孩子下車去便利超商幫忙買牛奶,練習算錢、與陌生人交談、挑選全脂、低脂還是脫脂等經驗,都能讓孩子感到自己「長大」了!家長可以從駕駛座觀察孩子從頭到尾、一手包辦的過程,這可是他們人生很特別的初體驗呢!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5堂生活課,培養獨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