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用科技,把世界帶到孩子眼前


作者:田育瑄編譯


Google發展虛擬實境早已不是新聞,它將對口指向教育,讓老師透過VR帶孩子探索世界各地著名地標和有趣景點,將讓學習方式變得更加豐富、身歷其境。

  1. 成本低廉:只需簡單用紙板組裝,並搭配智慧手機,戴上眼罩,孩子就能馬上前往世界各地,如:著名歷史景點秘魯馬丘比丘、飛向浩瀚無垠外太空、抑或再切換到斯洛伐克古老洞穴的360度探索體驗。
  2. 操作簡單:孩子們只要學會操作平板地圖,就可以自己控制方向。
  3. 方便教學:老師可以將教材、觀察重點、筆記、小問題內建於介面中,並透過後台觀看孩子探索學習的狀況,提供即時協助。

目前加拿大、美國、瑞典、夏威夷、阿拉斯加等地中學逾五十萬的小學孩童,都已參與體驗,Google近日會開放Beta版,讓世界各地的老師和學生線上參與這項虛擬實境的世界探險。

原文參考:

1. WIRED│Google Is Bringing Its VR Field Trips to Even More Schools
2. Google Expeditions Pioneer Program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解讀未來的老師


作者:田育瑄

最近深深有感,我們很需要可以向孩子「解讀未來」的人,像Fintech、能源、物聯網、疾病、大數據、政治這類看似遠、實質近的主題,應該用孩子聽的懂的話,和他們一起學習與想像,讓孩子在生活中參與這不斷「變形」的世界;

例如:我們可以在銀行的等侯區或是餐廳的大黑板上,用粉筆手繪這些金融科技對未來的想像,或是做成繪本、小說、3D電影或捷運互動廣告,讓孩子一起體驗;也可以做成朗朗上口的音樂,或貼在飲料外瓶上,讓科技更軟、更有趣、更令人感動,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Make everything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 - Albert Einstein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1分鐘贏得信賴的「NHK 說話術」



讀者:田育瑄

只要效法這七要訣,就能夠獲得 NHK 九十年來深獲觀眾信賴的秘訣。
請務必試試看!

第一要訣:清楚掌握說話的目的

在開始練習「NHK 一分鐘信任說話術七要訣」前,首先你必須回答一些問題,如「對象?」「什麼事?」「為什麼是現在?」「為什麼是你?」。

換句話說,就是「清楚掌握說話的目的」。

通常,人在聽他人說話時,會無意識地判斷這些話是否有「意義」或「正當性」,也就是說,說出口的話要是沒有「意義」或「正當性」,就無法獲得信賴,因此我希望各位在說話時,都能明確知道自己的目的。

「我想傳達什麼事給誰?」
「為什麼現在我們要傳達這件事?」

這兩個問題,在播放現場天天都會被問到。
節目播放的時間有限,因此,沒辦法將當天所發生的事,全都傳達給觀眾。

在採訪之前,必須先進行採訪和不採訪的篩選作業。
也就是說,要將每一件事,以「我想傳達什麼事給誰?」和「為什麼現在我們要傳達這件事?」為觀點來進行篩選。
「我想傳達什麼事給誰?」
新聞的「對象」,當然就是「視聽大眾」。

在視聽大眾這個選項裡,還要再具體地抽絲剝繭。
觀眾是男性?女性?商業人士?學生?年長者?有小孩的父母?單身貴族?
我甚至會具體地想像出一個自己熟識的人,並在腦中浮現他的臉。
你想告訴誰呢?
請各位務必具體地想出一個人,把他當成是你要傳達的「對象」。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臉書



作者:田育瑄

真希望臉書就只是單純的一本書,一本閱讀別人、閱讀自己、閱讀一群有共同理念、不斷增加篇章、記錄生活感動、讓人想分享、與人閱讀的書;

「人」也就像一本書,首頁就是妳定義的封面,有目錄、有章節、有自己畫上和別人參與的重點與筆記,當然,書寫的過程也可以成為一本漂流書,只要一個點擊就可以擁有,沒有任何目的。

雖然跟上流行,按讚數多、流量高、吸睛、賣的好的書人人稱羨,但也不須因此跑去整形,如果本來就是本好書,能被它感動、從中有那麼一丁點獲得,那需要找到的是不同的閱讀方法,那才是更重要、值得花時間的事。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美國首位非裔教育部長:小約翰金的第一哩路



作者:田育瑄

2016年1月,美國首位非裔教育部長小約翰金走馬上任,上任後他推動"school integration",力圖提供美國各族群的小孩皆能享有同等的教育資源和師資,藉此增進彼此間的交流,弭平因教育、社會、同儕環境不平等所產生的學習落差;這項政策令美國人記起60年代John. F. Kennedy實施"School Desegregation"發生的真實故事;一個在Iowa長大的黑人小女孩,原本在校成績都是A,但轉到80%以白人為主的學校後,她卻怎麼努力都只拿到C,媽媽打電話去學校詢問,學校老師卻說她有那麼多學生要顧,沒辦法只關心她一個人的成績。

學校舉辦家長會,原學區的白人家長也抗議外來人士會稀釋教育資源、交通,還會拉低成績...,外來的黑人家長說:「雖然我不是教育專家,僅是位平凡的家長,但是,我閱讀;有人反應學校失去聲望是因為建設、資源或是教師不足等等,但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暴力行為』;我跟你們一樣,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毒品與暴力的環境中成長,只是希望他能在一個安全、平等的學習環境裡茁壯,所以我讓我的孩子在這間學校念書,因為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在上下學途中就有可能被刺殺、被拉去吸毒,甚至被行搶」,雖然這樣的爭議仍會在往後的日子裡持續發生,但這樣的對話卻是改變的開始,學校也不得不正視並著手處理歧視所引發的種種問題。

這不是一般人認定的種族問題,而是教育問題,唯有當每個人都願意挺身而出,幫助你或你的孩子,在此同時,也就是幫助了我們的下一代。


原文參考:
Poscast: This American Life: 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Transcript: This American Life: 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TIME》Does Income-Based School Integration Work?
《TIME》A Talk with Robert Bobb about Detroit Public Schools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人們可以向賈伯斯學什麼?

The photo above is of Steve Jobs and John Sculley sitting on a park bench in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1984 with a MAC under wraps next to them

讀者:田育瑄

地位財富是一個角度,孤獨高壓是現實,Steve Jobs是改變了人類的行為,但重點是過程中,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人生的作法不是只有一種,如果有在積極做事,往正確的方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喜歡的事情專精發揮,也做得不錯,那就做做看吧!

東西看短看不到任何事,也很容易放棄,看長遠就看的到它的必要與價值,要做的就是學習獨處,不慌不亂,有自己找到動力的方式。

1. 傑出,經過日以繼夜、吹毛求疵的練習
2. 重視極致的產品體驗和細節
3. 堅韌、嚴以律己
4. 未來是跨領域結合!(非常重要)
5. 信念,信仰,在於做正確重要的事
6. 找到讓妳能量爆發、永遠覺得不足的重要的事
7. 非常重視與「對的」人才合作

Steve,你說我們一起改變世界,你說要在宇宙留下痕跡,你都做到了;你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過光鮮亮麗的生活,你兌現了曾經許下的諾言。

---

人們可以向賈伯斯學什麼?難以學習的是他感染人的魅力、洞見未來的能力、商業談判的天賦。

但是可以學的包括:

1. 他的傑出,經過日以繼夜、吹毛求疵的練習:

很多人認為他是個天生的演講者。但是,其實他每次演講都經過非常多次的排練。他特別重視每個細節,會親力親為地參加整個演講的設計。

2. 完美主義:

他特別重視極致的產品體驗和細節。比如說在設計原始Mac的時候,他就要求把密封在內的主機板做的很美觀。有個工程師跟賈伯斯說「這沒有人看得到的」。賈伯斯說「我看得到」,並要求做到完美 。

3. 堅韌、嚴以律己:

他非常努力工作。沒有誰比他工作得更加投入和努力。他的個人生活也做出了一定的犧牲 。他家裡基本沒有傢具,只有一張床,愛因斯坦和甘地的照片掛在牆上,一盞燈,其它幾乎一無所有,他也不在乎。

4. 未來是跨領域結合!(非常重要)

深信未來是多領域的結合。他願意參與學習許多重要的領域(如:設計、書法、音樂製作、動漫等),原來看似和蘋果無關,但是後來都對公司有巨大影響。

5. 信念,信仰,在於做正確重要的事

對他在乎的事情,他絕不放棄。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這段話就是賈伯斯的真實寫照。

6. 找到讓妳能量爆發、永遠覺得不足的重要的事

他充滿熱情,不是為了錢創業。創始人對於成功是至關重要的,我投資時候甚至不太感興趣那些所謂的偉大想法,我卻更加在意看重創始人的願景是怎麼樣的,他是不是能夠激勵他的員工和同事。所以我非常同意創始人是尤為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7. 非常重視與「對的」人才合作

花非常多的時間招募人才。比如說當年招我的時候,他就多次安排時間與我在一起,不但談公事,也成為我的好朋友,並用最能打動我的方法說服了我加入。


by《經理人》:極客公園會議│創新工場李開復董事長與Apple前CEO John Sculley兩次對話


TED 史考特.丁斯莫爾:怎麼尋找你熱愛的工作?


讀者:田育瑄

你的工作體現了真實的你,什麼事你「非 做 不 可」?

1. 找出只有「我」才有的優勢,一早起來無論如何都愛做的事。
2. 我們如何做決定,在乎的是什麼,才不會換來你根本不想要的。
3. 誰,做了什麼事,能讓你說出「歐!看看他做的,我真想和他一樣」打開筆記本,寫下這一刻。

【TED】如何找到你熱愛的工作?



原影片請見:TED 史考特.丁斯莫爾:怎麼尋找你熱愛的工作?

「我的爸爸是恐怖份子」誓言反恐推動和平

圖:TED Talk

作者:田育瑄

相較於自己的父親用仇恨刻畫人生,恐怖份子之子扎克.伊博黑姆(Zak Ebrahim)在18歲時改名換姓、斬斷過去,用行動參與周遭人群、重新認識世界,不但登上TED的舞台,更在2014年9月出版《我的父親是恐怖份子》一書,他用自己的故事向全球媒體和社會證明自己如何對抗仇恨的包圍,以和平戰勝人生。


「1990年11月5日,一位名叫埃爾‧薩依德‧諾賽爾(El-Sayed Nosair)的男子走入曼哈頓一間旅館,刺殺猶太防衛聯盟(Jewish Defense League)首領拉比梅厄.卡赫納(Rabbi Meir Kahane),而身為恐怖組織伊斯蘭聖戰分子的諾賽爾,正是我的父親。」帶著黑框眼鏡,身著褐色圓領毛呢的埃及、美國混血扎克.伊博黑姆(Zak Ebrahim),站在TED講台,講的不是電影劇情,而是自己的故事。

從小,他活在父親的謊言和罪行的陰影下,幾乎毀了他的生活;19歲時,他已搬家20幾次,不斷成為班級新生的他,在學校常被霸凌,就算他將自己的身分保密,安靜、微胖的他仍是眾矢之的,因此他往往只能選擇待在家閱讀、看電視或打電動。

原罪血液,遭霸凌被漠視

因為在校被霸凌的經驗,往往不是校方姑息,要不就是報警後警察根本連備案都不做等行為,讓他心中充滿了疑惑,隨之而來的怒火、恐懼與焦慮,甚至令他產生自殺的念頭;身處在充滿暴力、觀念偏狹環境的他,很自然被教導以宗教、種族來評判他人。

從小,每當他逐漸適應生活,就是母親準備帶他搬家的時候,原只是位平凡美國中學教師的母親,一路被媒體、恐怖組織和警方緊盯在後,離婚後的她,被迫與律師和前夫進行交涉,甚至被回教激進主義者謾罵,這樣的生活簡直將她逼入了絕境。


斷絕父子關係,過自己人生 

18年來,伊博黑姆不斷思考父親投入聖戰的原因,愁困於他流著父親的血,是否延續著什麼使命?他花了許多時間與力氣抵抗那從不該是他的責難,18歲生日那天,他鼓起勇氣,堅定地向母親直言:「我再也無法用宗教或偏見決斷一個人,我要用我真實的生活經歷和接觸到的人們來決定我的世界。」於是,他做了個重大決定:改名換姓,與父親斷絕關係。

當時,伊博黑姆的父親仍在監獄中服刑,「坦白說,做這個決定時,我對父親仍帶有疙瘩,那是種憐惜與極大的罪惡感,如蜘蛛絲一般輕細綿密,卻也有極大殺傷力,很難想像我心目中那位高大景仰、親暱叫著『父親』的人,如今,令我們感到如此害怕與羞恥。」

自此後,伊博黑姆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來自不同文化與種族的人,某次暑期打工的經歷讓他發現不同的世界,「過去,我被教導同性戀是罪惡的,然而,當我與同性戀的演員相處合作時,卻發現他們是我見過最善良、自由開放且又尊重他人的人,」伊博黑姆說。

兒時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讓他對猶太人懷抱著偏見,直到一次伊博黑姆參加美國總統大選全國青年大會時,在活動結束幾天後,他才知道期間跟他合作無間的伙伴是猶太人,而在他們之間根本不存在他曾被教育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恐怖份子之子,拒絕步上後塵

2012年4月,伊博黑姆受邀前往費城聯邦調查局總部,與上百名聯邦探員演講,伊博黑姆覺得很緊張,但也覺得榮幸,推動和平這條路已經走過逾十個年頭;演講結束後,聯邦探員排成一排,跟他握手致意,握到第三位女探員的手時,她突然激動的哭了起來。

「我是負責處理你父親案子的那位探員」她停頓了一下,伊博黑姆則是連呼吸都快要停了,她接著說道:「我一直在想,埃爾.塞伊德.諾塞爾的孩子後來究竟如何,我好害怕他的孩子也將步上他的後塵。」

在經歷這麼多摩擦、衝突、對立、磨難、撕裂與掙扎以後,伊博黑姆不只在「仇恨」與「寬容」間做出選擇,他站上舞台,決定透過媒體與社會的力量挺身而出,為受難者獻上最深的敬意,更是鼓舞那些與他擁有相同遭遇的家庭勇敢前進,伊博黑姆深刻明白:「堅守和平」將是他這一生刻不容緩的使命。


刊登於《親子天下》「我的爸爸是恐怖份子」誓言反恐推動和平

閱讀更多:
1. TED: Zak Ebrahim: I am the son of a terrorist. Here's how I chose peace\
2. 《天下雜誌》我的爸爸是恐怖分子
3. 《HUFFPOST》WATCH: Meet The Terrorist's Son Who Refused To Follow In His Father's Footsteps
4. 《Water Stone》: Even if you’re trained to hate, you can choose tolerance.




逾1/3大企業領袖來自人文科系:談人文學科的競爭力

圖:賴馬

作者:田育瑄

擔心孩子讀文史哲科系以後找不到工作嗎?前五百大企業領導人超過1/3畢業於人文相關科系。人文學科的訓練,能學習到「體察」脆弱的軟實力。領導迪士尼公司反敗為勝的前執行長邁克•艾斯納(Michael Eisner)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近日英國《郵報》首席產品長彼得‧格林(Peter Green)分析《財富》雜誌的調查資料,發現全球前五百大企業領導人超過1/3皆畢業於人文相關科系,而非刻板印象的理工背景。
報導指出,人文科學著重的是自我審查、自我信念與表達,過程中更需要時時面對自我內心的脆弱,不害怕從錯誤中奮力爬起。

擁文學戲劇雙學位,帶領迪士尼反敗為勝

當年率領華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Productions)反敗為勝的前執行長邁克•艾斯納(Michael Eisner)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接受過人文學科洗禮的他,心思細膩,懂得如何重新挖掘故事療癒人心的力量,與皮克斯動畫攜手推出的《玩具總動員》、《蟲蟲危機》與《怪獸電力公司》等故事,更細膩刻畫每個角色,走入觀眾心中。

然而,頂著英國文學和戲劇雙學位畢業的艾斯納,一路走來並非如此順遂,1964年離開校園的他曾試圖在浪漫之都巴黎落腳創作生活,然而,創作的過程並不順利,艾斯納氣餒地回到紐約,歷經幾番波折後,才好不容易在國家廣播公司(NBC)求得一職,由基層爬起。

當年修讀人文科系是否感到後悔?

《今日美國》曾採訪艾斯納說:「當年修讀人文科系是否讓您感到後悔?」艾斯納答道:「當初修讀人文學科的確看似無用,然而,之後我發現歷史與人文為我預備的不是直接上手的硬實力,而是讓我懂得『體察脆弱』的軟實力,而當人們面對挫折時,我更能理解他們舉手投足背後的意涵,這對我在職場上人事應對有很大助益;另外,人文科目所強調的獨立思考,也讓我在歷經考驗時,得以快速分析利弊與轉換思維」艾斯納甚至還鼓勵三個兒子修讀人文科系。

懷抱「創作魂」的艾斯納轉戰迪士尼後,打造了一個員工專屬的「創意劇場(The Gong Show)」,讓有表演慾的員工盡情「演」出天馬行空、幽默滑稽與深具破壞性的點子。

如果你想看到一個充滿變化與張力的劇情,那麼就必須『融入其中』,去畫、去演、去感受、去經歷、去失敗,再找到重新爬起來的方法,唯有如此,福至心靈的雀躍才會出現」艾斯納認為。

人文訓練,更能換位思考

除了艾斯納,像是PayPal前執行長,也是《從零到一》的作者彼德提爾,大學時主修二十世紀當代哲學、美國媒體CNN創辦人泰德•透納主修古典學;他們今日的成就除了透過職場的歷練、智慧的積累與強烈的動機外,他們一致認為人文科學讓他們更懂得換位思考,容許灰色地帶存在,同時也找到各式分享觀點、激盪創意的方法,而這也是身為未來領導者的必備能力。


刊登於《親子天下》: 逾1/3大企業領袖來自人文科系:談人文學科的競爭力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TED:安·摩根:我的「閱讀世界」書單 


讀者:田育瑄

揮別了2015年,在嶄新的2016年你有什麼新年新希望或者新目標嗎?

一位英國女作家在2012年時替自己訂立了一個長達一年的挑戰,而這個挑戰的起因源自於她發現到自己書櫃上的藏書有大量的文化盲點:只有少部分是非英語系國家的書籍。



Ann Morgan: My year reading a book from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2012年是英國倫敦主辦奧運的一年,來自各國的選手讓英國在該年非常地國際化。於是順著這股國際熱潮,安摩根Ann Morgan立下了一個關於個人成長的年度目標:在一年內閱讀到每個國家的一本著作。

設定目標的第一步在找出世界總國家數。除了聯合國認可的國家之外,Ann Morgan還加了台灣進去,所以總數為196個國家。經過計算,她的閱讀進度必須維持一週四本書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一年,196個國家,196本書

很快地,Ann Morgan就遇到了困難。

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她意識到可能無法拿到所有國家的英譯書。在英國每年大約只有4.5%的外國書籍會被翻成英文,而且來源非常侷限,大部份都是擁有較強專業通路的外國書商,才得以將書籍翻譯並行銷到英國。

舉例來說,法語的英譯書大部份都來自法國、瑞士等較強勢國家,幾乎很少見到有來自法語系的非洲國家。而最壞的情況還是,有些國家的文學作品根本沒有翻譯成英文出版。

第二個難題:該怎麼挑選?該從哪一本書下手?Ann Morgan只讀過英國與北美的書籍,對於其他地區的文學作品沒有概念,「我當時無知地在文學上排外,我又該怎麼去閱讀全世界?」

於是,Ann Morgan註冊了一個部落格,介紹她自己並解釋了她的計劃,希望能在文學的視野上尋求外界的協助。起初只有朋友與同事對她的部落格有所回應,但不久之後,開始出現世界各地其他國家網友的聲音。


弱點扭轉成優勢 持開放態度與世界相遇

網友們熱情地回應她的問題,「當你想要閱讀這個世界、想要懷著開放的態度與世界相遇,這個世界就會幫你。」Ann Morgan感激地說。

有人幫她一起做研究,有人寄了所在當地的英語版書籍給她,有人特意在假期或者出差時繞到書店幫她買書,甚至在有些市面上尚未有英文翻譯版作品的國家,當地作家與翻譯工作者與她分享了尚未出版的著作或手稿,有志願團隊分工為她翻譯某些地區的文學作品,她才得以閱讀整本書。

「我的無知與無畏於自己的侷限,成就了一個巨大的機遇,不只是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文學作品的機會,還是將人們聚集起來,促進一個創新的合作。我的弱點反而成為這個計劃的優勢。」

而那一年的閱讀世界打開了她的視野。「書本有無比的力量可以帶領你抽離自己而進入另個人的世界。雖然有時在閱讀過程因與當地文化與觀念迥異,而感覺不安,但它卻可能很有啓發性。」Ann Morgan表示,與陌生的想法相遇碰撞能更認識自己,也能幫助你看見自己在觀看世界時帶著什麼樣的盲點。

Ann Morgan的經歷也是個證明的故事,證明了在這個時代,網路讓一切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在地球一端的陌生人可以和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分享一本書、一個故事、一個世界觀。

回顧那一年閱讀每個國家故事的過程,世界向她展現了豐富性、多樣性、複雜性。「讓我更有存在感,而幫助我閱讀這些書籍的人們,他們讓我變得真實。」



196個國家中 關於台灣的那一本書

不知道有沒有人好奇,Ann Morgan挑了哪本屬於台灣的書?

答案是在1983年發表,由台灣當代著名文學家白先勇所撰寫的「孽子」(Crystal Boy),於1989年發行英語版。故事主要描述一群於台北市新公園游移的男同性戀,如何在社會偏見、生活、慾望中掙扎生存。

聽完這個故事,你對於新的一年個人的目標設定,是否更有想法了呢?

演講及原文請見:
1. Ann Morgan: My year reading a book from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2. 不只是普通的新年「閱讀計畫」英國作家精彩的紙上小冒險
3. A year of reading the world
4. A year of reading the world Community

蔡依橙醫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兼顧工作與教育?



讀者:田育瑄

工作分兩種,有例行性的,跟啟發性的。

例行性的就是做到不想做、做到有點煩;啟發性的就是偶爾做一次,每個又都不一樣,過程總能啟發我們多念點書、找點資料的事情。

重點就是「例行性的要快」,避免佔掉太多時間,至少要壓到 80% 以下,永遠要有 20% 左右的工作,令你覺得有挑戰性,樂於學習,因為例行性的工作其實往往是我們的薪水支柱,所以還是得做,但建議 80% 以下,越低越好。

啟發性的工作,能持續讓我們成長、自我教育,對人生的完整性幫助較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啟發型工作到達 80% 的高比例時,挫折感會越來越大,同時薪水也可能開始下降,這部分需要調適。

我的方法是:
1. 用突破後的成就感,去對付沒有答案時的挫折感;
2. 薪水下降的時候,要思考自己現在所做的各種突破,是否有長遠高額報酬的可能。

例如:您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超音波疼痛介入治療,健保給付低、導致收入低並佔去你很多時間;但如果未來這樣的技術可以讓你開業做自費,而你也有打算開業,那目前的薪水損失跟技術突破,就應該視為初期投資。

by 蔡依橙醫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兼顧工作與教育?

原文請見:
1. 蔡依橙醫師部落格
2. 新思維網路講堂
3.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4. I-Chen Tsai


蔡英文:文字,是你終身的好伴侶



讀者:田育瑄

好喜歡這篇.....

我深刻的理解,當你能將文字掌控自如的時候,再難的問題都能解決;問題在於,文字只是一個媒介,他只是帶領你走進更寬廣的知識領域,透過他帶你去領略生命中你無法直接感覺的事物。

生命中最重要、並且最難處理的就是人的感覺。

唯有透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真實體會人的思想、心理感受、偏好以及喜怒。讀書並不是讀完就好,要認真地思考他背後的意義,要懂得發問,不能只是安靜的聆聽。

---

文字,是你終身最好的伴侶,他會對你不離不棄;你要養成讀書的習慣,養成跟文字在一起的習慣,因為文字會帶你走進更寬廣的知識領域,而文字也可以補充在教科書上你學不到的、或許是沒有興趣的部份。

記得在國外念書時,我很會搬書。

我學的是法律,參考書籍幾乎都是厚重的精裝書,才發覺讀書人不但要會讀書,也要會搬書,必須要夠健壯,才能做一個有學問的人。但現在不同了,只要動動手指打入KEY WORD上網搜尋,不一定要飽讀詩書就可以學富五車,如果說電腦可以輕易的取代書籍,我們到底又為什麼還要辛苦做學問呢?

書是一種媒介,他讓你跟文字產生關聯、發生感情而為什麼要跟文字產生關聯、發生感情呢?因為了解文字、掌握文字是現代人生存的技術與必備的條件,有了這樣的技術與條件,在很多時候都可以化險為夷。

我曾任陸委會主委,主管兩岸政策,兩岸政策內有個很重要的議題「三通」,也就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通航、通商、通郵」,由於我們跟中國大陸特殊的歷史關係及政治情勢,長久以來都得經由第三地轉進中國大陸。所謂三通政策,就是不經由第三地與中國大陸的直航,而這也是我們大陸政策中的核心問題。而期間我所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當時在野黨希望我們可以直航,執政黨卻因為國家安全等種種考量,堅持有條件的開放直航。

當時台灣最有名的媽祖廟——大甲鎮瀾宮,在選舉期間,廟裡的主事者問了大甲媽祖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您要不要回娘家,媽祖回答說:『好!』;第二個問題是什麼時候要去?媽祖也回了一個時間;第三個問題是要怎麼去呢?媽祖回答說:『坐船!』;第四個問題是,那您要直航嗎?媽祖回答說:『好!』也就是說,媽祖要回娘家,而且必須要直航回大陸。而這對陸委會主委來說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爾後在立院接受質詢時被問道:「媽祖說要直航回大陸,而你的政策是不接受無條件直航,那請問媽祖大還是你大?」

倘若是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當時我的回答是:「橘子跟蘋果是不能相比的。」這是比較問題,而本質上不同的東西根本無法比較。至此,我的政治危機就解除了一半。但壓力仍持續不斷蔓延,我雖然讓立委們不再質詢,但卻無法安撫虔誠信徒的質疑。那時,另一知名的媽祖廟——北港朝天宮,也問了媽祖相同的問題,但當他們問到要不要直航時,媽祖卻回答說:『不需要!』而當北港媽祖說,不要直航時,我的政治危機就完全解除了。立法委員質詢時,會習慣性挖一個陷阱,若你按他提問的方式回答,就會直直地掉進陷阱裡,成為明日報紙頭條,所以當他們對我提出答案A或者B時,我就會跑出一個答案C。

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當對方用A方法詢問時,就要用A邏輯去回答,當大甲媽祖說他要直航回娘家時,你就用北港媽祖答案回覆,別妄想去說服信眾,因為你永遠無法推翻神諭。在不同的語言中,有很多不同的思維及其對應的方式,每一種語言都各自代表著:在歷史上有一群人,利用這樣的語言來詮釋他們的文化背景、思考邏輯以及行事風格。

剛回來教書時,曾寫了一份被系主任退件的請假書,因為他看不懂我的中文,國外那段經歷,讓我的中文能力完全退化,所有思考及文字的運用都轉化成英文模式,我的文字是中文,可文法是英文,思考的邏輯也是英文,若你仔細去讀我的文章,會發現英文竟比中文來得通暢。就像我第一篇英文報告被退件一樣,我相信我那篇英文報告,拼音正確、文法也正確,那篇報告是「Reason in English」的,但我的老師卻說「This is not English.」,只因我缺乏文字背後的那個文化背景以及思考邏輯

文字一定要在歷史文化、社會場景裡,才有生命以及意義。要如何讓文字擁有生命以及意義呢?關鍵就在閱讀;文字是一種媒介,得透過閱讀、透過跟文字的連結,了解其背後所代表的文化、邏輯的思考及其代表的意涵,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從一個差點被趕出學校的學生,唸到國外博士學位回國;從完全不曉得該如何教書的老師,最後竟成為政府官員。嚴格來說,我的生涯,不管是求學、工作,我是一個靠處理文字生活的人,我並不是一個作家,但我的工作裡面有絕大部分必須要靠文字來表達意念、處理問題,我深刻的理解,當你能將文字掌控自如的時候,再難的問題都能解決;問題在於,文字只是一個媒介,他只是帶領你走進更寬廣的知識領域,透過他帶你去領略生命中你無法直接感覺的事物。

生命中最重要、並且最難處理的就是人的感覺。

唯有透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真實體會人的思想、心理感受、偏好以及喜怒。讀書並不是讀完就好,要認真地思考他背後的意義,要懂得發問,不能只是安靜的聆聽。必須要訓練自己,在不同的場景閱讀各種不同的書,並從中吸納各種能量,教科書的知識,是一種有系統的知識彙整,但他並不有趣,要靠那些不一定有系統,但有趣的課外讀物獲得樂趣,從你感興趣的部分讀起,這樣知識的取得與累積就不易疲憊。

文字,是你終身最好的伴侶,他會對你不離不棄;你要養成讀書的習慣,養成跟文字在一起的習慣,因為文字會帶你走進更寬廣的知識領域,而文字也可以補充在教科書上你學不到的、或許是沒有興趣的部份;而網路也是必須的,網路是累積知識、即時搜尋知識最重要的管道,同時也是工作上很得力的夥伴,但直接接觸文字的感動,是數位永遠無法取代的。


原文請見:《天下雜誌》蔡英文:文字,是你終身的好伴侶
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我喜歡閱遊,和我自己》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TO DO LIST 這樣用才對!

 

讀者:田育瑄

終於學會如何將To-do list做更好,不是寫備忘錄,而是清晰列出「下一步行動」:一眼看到就知道該做什麼的明確、可執行的行動,例如:

我要完成新課程/產品提案企畫,時間是下週三提報,我預計在下週二早上9~12點完成。

To-do list要這樣寫(再分配到接下來預計執行時間):
1. 上網查詢市場背景資料:哪些間、要蒐集哪些數據資訊、聯繫方式
2. 找出以往相關專案企畫書、參考資料(庫)
3. 詢問前輩之前執行經驗:結案報告、列好問題
4. 製作簡報:如果是用公開電腦,多存PDF、2007、2003檔;影片聯結、下載
5. 預約會議室:事先排演、試音、燈光、網路

《經理人》TO DO LIST 這樣用才對!

迪士尼如何持續創新?



作者:田育瑄

迪士尼用「Gong Show」找靈感,這個方式很像表演競技場,領導們會先提供故事方向、核心價值、閱讀書籍、問題、預算、期限,每周員工可以個人或組隊「演」出想法;演出結束時,領導們恨給予真實中肯的建議,修改未來可行方向。

這個方法,讓想貢獻想法、有表演慾的員工,有發揮的機會,而不敢演出的夥伴,仍可以擔任團隊幕後或觀摩參與,透過這個方式成功將創意納入下一部片的故事如1997年的《大力士》,如果創意沒有入選,也不會影響升遷。

艾斯納也常和夥伴一起開讀書會和寫作會,與團隊共同完成內容劇本、預算規劃,並定期親自前往迪士尼主題樂園觀察遊園顧客與員工,身體力行關心每一個環節;他重新帶領迪士尼品牌想像夢想,將「迪士尼」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麥肯錫式工作術:懂得自己找出答案的人


讀者:田育瑄

「解決問題」不是處理已經發生的問題,而是挖掘答案的過程:

Step 1. 先問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鑽研事實,從資料中看出意義。
Step 2. 據此擬定假設、提出「接下來該怎麼做才對」的提案,如此提案才具有邏輯與說服力。
Step 3. 反覆驗證事實是否符合假設,讓提案趨近正確情況。
Step 4. 最後才進入執行階段,達到預期的改善成果。

例如:
(1) 銷路好→因為喜愛該產品年齡層分布較原先預測廣泛→應討論是否增加生產
(2) 銷路差→因年長族群對該產品的認知度低→必須針對年長族群進行宣傳活動

至少要思考到這個地步,這些訊息才能稱得上『資訊』。

1. 議題的品質,比答案的品質更重要。
2. 邏輯就是說出主張、提出證據。
3. 分解議題最重要的原則:彼此獨立、互無遺漏。
4. 不停自問為什麼,推進思考邏輯,「為什麼?」和「然後呢?」
5. 所謂的分析,就是互相比較。


經理人:麥肯錫式工作術--快速看清問題,提出有效解法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女權長青樹」葛羅莉亞·斯坦能


作者:田育瑄

2016年,擔任聯合國婦女親善大使的Emma Watson將在每個月開出一本女性主義或女性平權的閱讀書單,非常令人期待~

她推薦的第一本書籍是由美國知名女性主義作家Gloria Steinem所寫的My Life on the Road,Steinem同時跨足政治,也是《紐約》雜誌的專欄作家,並且創辦了《Ms.》雜誌和基金會。1997年秋天,正當Steinem馬不停蹄的為接下來幾周內的行程做準備,適逢63歲的她,決定將這一生爭取女性平權的點滴記錄下來。

「不過,我拖了七次才交稿...」忙碌的她,不禁羞赧承認,「呼!總算鬆了一口氣~」去年3月,Steinem終於遞上琢磨近20年的書稿,這天,正好是她81歲的生日。

1969年,她發表"After Black Power, Women's Liberation"一文,公開支持墮胎自主權,自此,她一躍成為女權主義領袖;往後的30年更持續奔走,一個月的飛行次數比其他人一年還多,她演講、諮商、募款、籌辦體驗活動、教學演示、舉辦比賽,她窮盡各種方法,就是要讓每一位婦女們知道「爭取女權的重要性」。

1971年12月,她創辦《Ms.》雜誌,借重文字、書籍、專題和基金會的力量,滋養下一代有能力的年輕女性繼續為女權發聲,至今,82歲的她仍孜孜不倦,也不打算退休,「我花在路上的時間往往比休息更多呢!」Steinem自豪的攤開行程表,上面滿滿都是一個接一個的目的地和代辦事項。

「推動女權已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所一貫承襲的:美國精神」Steinem說道。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休傑克曼:「演出」是專屬於我的奇異恩典


作者:田育瑄編譯

我是誰?我的演出值得嗎?在我心中曾有過許多不健康的恐懼與空虛,渴望獲得眾人認同和尊敬,然而,當我回想8歲的我,一站上舞台,就自然就有種熟悉感,13歲的我,清楚知道「我註定吃這行飯!」漸漸在表演中,我找到平靜,那是來自天上的祝福。

現在,演出前一晚,我都會停下手邊的工作,為即將到來的演出禱告,那種感覺是你臣服於故事、裡面的角色、即將演出的那一刻,以及台下的每一位觀眾;當你俯首稱臣,當下,改變就會發生,那感覺真的再奇妙不過了,就像墜入愛河一樣,近情情怯但卻又教人興奮不已!

對我來說,這就是降臨在我身上的「奇異恩典」。

─ 休傑克曼《保羅》


原文請見:《The Gospel Herald》: Hugh Jackman Opens Up About Christian Faith, Says He Seeks to Honor God With His Films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12萬冊繪本隨你看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

作者:田育瑄

過去承載了台灣重工業使命的高雄,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文化荒漠。然而,在高雄地標八五大樓、百貨公司林立的三多商圈附近,一間擁有全台灣第一座國際繪本中心與兒童劇場,還有「館中樹」獨特造景的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悄然開幕。

踏入大廳,迎面而來的是暢銷書與主題書的陳列,讓人誤以為走進了書店。高雄市圖總館將熱門的借閱書放在入口最顯目的位置,降低了書架的高度,也讓人與書更有親切感。「像來到誠品!」是許多讀者的讚嘆。

這座極具「書店感」的圖書館,在設計上也極具野心,像是整棟建築不見任何柱子,挑高的穿堂讓空間更為遼闊。最有名的「館中樹」在館內六樓,八棵竹柏聳立,讓民眾轉個身就能走入自然,在樹下休憩、閱讀。

如果想轉換一下視線,外頭的美景也成為高雄市圖總館的優勢。窗邊的吧檯桌椅,隨時邀請讀者坐在吧檯上遠眺往來船舶,一飽書本外的海港景致。


全球圖書館大探索


作者:張益勤、田育瑄、李佩芬

隨著科技進步與重視使用者需求,不論國內外,圖書館在空間設計上更舒適、型態上也有多元化的呈現。進化版圖書館不再是找資料或K書的地方,更有閱讀之外的無限可能。

為聯合國員工而成立的,美國紐約聯合國國際學校,圖書館就設置在孩子最顯而易見、連上廁所都會經過的地方。

我們的目標是,孩子每次經過書架,就會被一本書吸引,」圖書館員莎雅.伊旺絲姬(Xenia Iwasykiw)會故意將同一種主題的書,用籃子放置在各處。譬如喜歡體育的孩子,可以在標有「運動」的籃子裡,找到關於籃球、足球的故事繪本。「這些書籃主題是隨機的,也許到了十二月,就有聖誕節的主題;或是最近館員突然想逛街,那麼也許就會有個名為『逛街』的主題,」伊旺絲姬開了個小玩笑。

學校圖書館,變身親子共讀空間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用「鞋子」和「禮物」向世界發聲──2016年,願愛能跨越國境


作者:田育瑄

法國在巴黎氣候峰會召開期間,全國仍處於警戒狀態,然而,法國人並沒有放棄這個讓世界聽見他們聲音的機會,雖然政府下令禁止任何遊行活動,但他們仍用手牽起一道道人牆,並號召大眾在巴黎共和廣場擺上一雙雙的鞋子,向各國首長呼籲全球暖化的迫切危機。

場景彷彿回到今年初在《查理周刊》槍擊事件發生後,法國社會自發性串聯起的「我是查理」活動,除了反恐,其中更強調: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維護你說話的權利;這就表明言論自由在法國被視為不可被剝奪的權利,無論身處什麼環境,仍要堅持發聲。

今年著實是不太平靜的一年,除了巴黎多起恐怖攻擊,敘利亞也因為爆發內戰湧現奔逃至歐洲大陸的難民潮,然而各國排外的心態與政策,也讓難民重建家園之路更顯艱辛;除了歐洲之外,全美 31 州州長更聯署拒絕接受敘利亞的難民,而許多移入國的人民擔心社會資源將被濫用,紛紛表示:如果這些難民和移民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威脅怎麼辦?如果他們搶走我們的工作怎麼辦?


勇於爭取你所相信的價值


事實上,許多外來移民對移入國社會都具有一定的貢獻,根據《經濟學人》研究數據指出,像是許多遷居英國的移民,無論他們來自何方,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平均支出成本幾乎為零,某種程度對社會階級向上流動和生產力供輸都有正面的助益。

身為英國及黎巴嫩人權律師,也是喬治克隆尼妻子的艾瑪·阿拉穆丁就是其中一例;出生在黎巴嫩的她,兩歲的時候因為戰亂舉家遷往英國,長大後,艾瑪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就讀法律,畢業後便前往美國紐約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學成後以擔任人權律師為其畢生志業;近日她更加入全球人權組織《100 Lives》提供獎學金資助黎巴嫩女青年就學,今年 37 歲的她,美麗與知性兼具,已經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女性標竿人物之一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Humans of New York》擁有千萬粉絲的7個秘密

圖片來源:Amazon.com

作者:田育瑄編譯

擁有1600萬粉絲的《人在紐約》部落格,由31歲的美國攝影師布蘭登經營,大學研讀歷史學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債券交易員,很快地,他失業了。

他買下人生第一台單眼相機,開始他的全職攝影生涯,2010年11月布蘭登開設部落格,開始了他在紐約「採訪一萬個陌生人生命故事」的計畫,立刻吸引眾人目光,今年一月,美國總統歐巴馬邀請布蘭登、來自布魯克林的威達爾和他的中學校長於白宮會面,因為布蘭登寫下的故事,為布魯克林中學募集140萬美元,讓這群大家都不看好的孩子,在群眾募資下,前往哈佛大學。

以下是布蘭登五年來的七個體會:

1. 你的熱情比你說的話更有感染力
2. 每個人都有故事
3. 專注拍照和好故事,而不是行銷
4. 一旦你開始有了第一位真正的粉絲,那你就走在對的路上了
5. 找到一件你與眾不同的事,把他做到比任何人都好,就讓你脫穎而出
6. 吸引人的是故事,不是拍攝技巧
7. 先貼文,再修正


原文參考:Seven lessons from Humans of New York’s Brandon Stanton at SXSW

《人在紐約》的故事全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229602

「幹盡苦差事」節目主持人麥可·羅:帶著夢想前進,追逐機會


作者:田育瑄整理(我非常喜歡麥可·羅的想法,也跟大家分享)

「我嘗試過的工作比如說養豬場、水管工廠等等,問他們關於『夢想』,都得到同一個結論:你不是一起來就想說:『阿!我今天要去我的養豬場看我養的小豬,那就是我夢想做的事,那真是太棒了!』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他們只是起床後,想著目前的狀況,可能需要一些錢,再看看大家走的路,他們往反方向走,開始捲起袖子做,這也不是他們夢想中想做的事,他們確認這其中有機會,他們就開始學習、漸漸的他們擅長做,漸漸地摸出門道,才愛上正在做的事。」

這讓我重新思考『夢想』的定義。

*「幹盡苦差事」(Dirty Jobs):探索頻道節目,共三百集,主持人每集從事一個苦差事,在工作的人身邊當個學徒,做他們所做的,讓人們了解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是什麼樣子,節目一鏡到底沒有暫停,沒有本子、沒有安排、沒有做戲、不作假也不排練。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Google模式》只要有機會,就應該走出去,去別的地方生活與工作



作者:田育瑄

最近天氣冷,利用晚上的時間躲在被窩裡享受閱讀時光,《Google模式》是今年第二次閱讀的書,還是比較喜歡閱讀紙本書,雖然說好聽是資訊控,老是在網路上瀏覽新聞和新知瀏覽個沒完,試圖想建立一個綜合、多元而豐富的脈絡,但最終還是發現紙本書能夠專注、有系統的帶領我慢慢進入主題與故事、故事與篇章之間、篇章與自身經驗相吻合之處,先閱讀完書籍後,再上網有目的性的瀏覽或深入閱讀相關的主題,也建議用筆寫下一些重點(心智圖更好),比較容易建立完整的知識拼圖。